企业节能 贵在机制
仪器信息网 · 2007-06-20 21:40 · 39533 次点击
摘要:企业是实施节能的主体,是推动全社会节能有效运行的关键。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子系统的配套运作。节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短期之内不可能见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加以保障。对企业而言,实施节能,贵在机制。建立促进节能的长效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创新机制和倒逼机制等尤为重要,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主动承担节能的社会责任,把节能当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动力和战略目标。
关键词:节能机制长效机制激励机制
一、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配套机制加以保障
企业是实施节能的主体单位。企业实施节能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全社会节能的情况。只有企业的能耗大幅下降,全社会的总能耗才能够大幅度下降,节能的任务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因此,企业是推动全社会节能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是重中之重。但是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见到成效,仅仅依靠企业单方面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有机配合,需要创造一种实施节能的有利环境和动力机制,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把企业实施节能看作是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主要取决于企业内外两个分系统的情况及其子系统是否能够配套进行。从内部系统来讲,要看企业实施节能的实际能力和动力机制,如是否有资金、有技术,有利润可言;从外部系统来讲,要看外部对企业的吸引力和压力,如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法律监督。更重要的是还要看这两个系统是否运行良好、协调统一?是否使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关键,是原动力,也是源泉。而要达到这个状态,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节能机制加以规范和保障。从企业层面来讲,节能的动因既有来自企业外部的动力,如政府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市场对节能产品较高价值的认可;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利益,企业对员工节能的奖励,节能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利润。同样,动因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限制或压力,如政府对高能耗产品的限制政策,消费者对高耗能产品的抛弃;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约束,企业对员工、车间节能目标的考核和处罚等。由于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实体,企业是否采取节能措施主要看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决策者一定会博弈,会权衡。因此,企业节能,贵在机制。而建立促进节能的一系列配套机制,如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创新机制和倒逼机制尤为重要,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承担节能的社会责任,使节能成为企业的行为动力和经营目标。
二、节能是一项战略任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保证完成“十一五”节能20%的指标,我国把节能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各地政府把当地的企业作为节能的主要抓手,与企业签订责任书,下指标、定任务,要求企业必须完成政府分解的指标。因为政府很清楚,一个地区,节能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当地企业节能的情况,当地节能总目标能否完成主要看这些企业节能的效果。可以肯定,这个思路没错。但是,节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短期之内不可能立竿见影。现在对节能的评价存在着一个误区,一谈到节能,就拿出一大堆统计数字,计算单位GDP能耗下降了多少,然后拿年均能耗下降的幅度去框算五年里节能总目标实现的情况,说明节能的效果如何如何。甚至在一些地方,为了保证完成节能指标,不讲经济规律,不遵循企业发展的轨迹,“一刀切”式的硬压指标给当地企业,要求必须完成下达的指标。固然,分解节能指标在目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定量考核的方法,但它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为了督促企业节能采取的一个权宜之计,短期之内可能有效,但并非是长久之计。企业能否完成指标与企业实际能力有关,有的企业各方面条件较好,完成了指标;有的企业因指标定的过高,完成不了,计划落空了;也有的企业为了名誉,有的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虚报指标,不能如实反映当地节能的真实情况。因此,完全拿一些指标说明企业节能的情况,衡量地方节能的效果,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对节能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要建立长效机制。节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企业实施一项节能项目,通过要素投入——成本增加——要素回收——利润实现这样的一段过程和周期。首先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固定资产的投入,短期之内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还会加大总成本,单位能耗不可能立刻下降反而还会上升。其次,随着生产经营的持续进行,回收期的到来,投入总成本逐步收回,到实现利润时单位能耗才有可能下降,节能的效果才可能显现出来。就是说,企业的能耗并不是按平均数来分摊在生产周期的,而是随着周期循环逐渐递减的。同时也不排除因难以控制的因素导致节能项目的亏损,投入成本收不回来了,节能效果就无法谈起?其实,这里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因此,对节能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盯着眼前的单位GDP能耗指标,也不应该以年均能耗下降的幅度去衡量未来几年的能耗指标。对企业实施节能,我们应以战略眼光去把握,长远规划,长效管理。“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节能工作完成了,而是要考虑到“十二五”甚至更长远。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把节能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使节能成为企业长期的经营理念和战略目标。
三、建立节能长效机制,推动节能持续进行
1建立政策激励机制。目前由于政府出台的节能政策一般是禁止性的、倡导性的,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当采用高耗能的发展方式能快速获得利益时,企业就没有动力去采取节能措施了。因此,建立激励机制是促进企业节能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为了鼓励企业节能,大力推出激励性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我国为了扶持企业节能,出台了一些节能的激励政策。(1)国家制定的《节能设备(产品)目录》,对生产或使用《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并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采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实行特别加速折旧的政策,降低节能企业的成本,扶持节能企业的发展。(2)在信贷上重点支持实施节能的工程项目和研发节能技术的企业,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及进行融资担保机制等。(3)建立节能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企业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节能工程的示范及节能建设与服务等。
2激发企业节能的动力机制。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支持企业节能,但是节能的关键还要看企业是否有内在动力。目前我国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方法督促企业节能,虽然“一刀切”式的行政调控手段对企业在短期之内有效,但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成本。因为,它无法把握“量”和缺乏转换的协调机制,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包括宏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可能长期有效。事实上,政府给企业下节能指标,但有些企业节能积极性并不高,原因是动力不足,怕担风险。能源替代理论告诉我们,能源和其他生产投入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替代或互补。如能源和资本可替代:随着能源价格的提高,节能技术的大量使用,节能资本的投入使能源消耗下降,因而两者表现为替代关系。即节能必须投入,以资本替代能源,包括技术革新和提高能源效率。由于节能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但在开发初期投资大,即期经济效益不确定,投资存在一定风险,企业有顾虑。要解决这个问题,激发企业节能,关键在动力机制。1、在节能项目的投资上,资金要有保障。要积极支持节能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财政节能专款、节能鼓励性贷款,从资本市场筹措资金,节能国际性资助等,使企业有比较充足的资金保障,能够大胆开发和发展节能项目。2、在节能项目的效果上,要能尽快见到经济效益。由于节能是高度分散的二次投资活动,大多数企业投入的能源成本不是一次性可以收回的,企业往往通过提高节能产品的价格来回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能源效率通常不是选购用能设备的决定因素。因此,能否尽快收回投入资金,见到经济效益,是企业最关心的事。这就需要运用经济政策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效益,才会对企业产生动力。在日本,符合规定要求的企业节能投资的30%可以从应缴纳所得税中抵扣。美国政府2001年给予购买节能家用电器的用户的补贴达1.13亿美元,每台高效冰箱的补贴达75~125美元。因此,实施节能,只要对企业具有实际经济意义,在资金投入、回收资本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有保证,那么,企业就会产生节能的内在动力。
四、创新节能管理机制
1强化能源监管部门的监管机制。与发达国家的能源管理机构相比,我国的能源管理部门存在着弱化的现象。借鉴发达国家的能源管理模式,我国应将分散在多个部门中的能源管理权限集中起来,实行集中型能源管理模式。强化对能源的综合管理,提高能源宏观调控能力,保卫国家能源安全。同时,应该设立高级别的、地位相对独立的能源监管机构,对各个行业、部门以及企业,依法实行独立监管,提高能源监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发挥好能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