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与中日经济

  仪器信息网 ·  2007-06-20 21:40  ·  62002 次点击
张慧明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节能、环保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中日两国必须在这方面加强合作。中国的节能、环保进程是一场能源革命,蕴涵巨大商机,日本拥有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只有加强这方面的合作才能够为出现徘徊的中日经贸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贸关系
一、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石
(一)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互为表里
进入2000年,中日关系面临“政冷”的严峻局势。由于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密切,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的性质,最初有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政冷经热”,中日经济关系不会有问题。但是人们很快就看到了“政冷经凉”。1993~2003年日本曾连续11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从2004年开始,日本被美国和欧盟超过;从中国外贸的比重来看,1994年中日贸易占20%,2005年中日贸易下降为13%;从投资额来看,2004年,韩国对中国的投资额超过日本;从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来看,2004年,中日贸易的增长率是25.7%,而2005年中日贸易仅增长9.9%,远远低于中欧、中美贸易23.7%、24.9%的增长率。2006年1至10月,中日贸易额为1684.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而中欧、中美贸易额分别达2189亿美元和2145.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2%和24.6%。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提供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数据,进入2000年后,投资增长率往下掉,2003年稍微抬了一下头,又开始走回头路,2006年终于结束了连续六年的投资额增长的趋势,增长率为-6.2%。
进入2006年最后一个季度,中日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2006年10月8日刚就任日本首相不久的安倍晋三将中国定为首次出国访问的目的地,他的中国之行,被称“破冰之旅”。2007年4月11日至13日,中国总理温家宝成功访问日本,这次访问被定义为“融冰之旅”。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于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对中国进行的正式访问得名“迎春之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5月6日至10日对日本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次访问被称之为“暖春之旅”。在这一国家领导频繁互访中,加强能源和环境领域合作是贯彻始终的重要内容,预示着今后中日的经贸关系将以节能、环保为中轴展开。
(二)日本的经济转型与中日经贸关系的起步二战结束后不久,特殊的国际环境催生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以10年为单位计算,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是10.5%,70年代是5.2%。70年代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产业结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放弃了重化学工业路线,经济转向柔性化、服务化,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高速增长的中心产业——石油化工、钢铁等原材料产业由于能源价格上升等原因,急剧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以电子工学为基础的加工产业。
中日两国建交时,正值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前夜,此时的中国还是石油输出国。对于8成能源依靠石油进口的日本,与相邻的中国建交不失为一个战略选择。中国从1974年开始向日本出口廉价石油,为日本提供了急需的能源资源。
石油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到了冲击,为了稳定以美元为中心的西方货币关系,1985年9月达成的“广场协议”(PlazaAccord),使当时美元兑日元在1比250上下波动的比价,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跌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日本企业抓住这一良机,利用日元大幅升值大举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日商在华投资办厂热潮正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一时期的中日经贸关系中,节能和环保的意识还没有形成,中国的贸易基本上是资源输出型,这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三)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和中日经贸关系的转型进入1990年代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时,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九五”计划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方针,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人力、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转变,目的在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和环保,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将中国当作世界工厂,不利于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投资等经贸活动,在政策上走到了尽头。中日经贸关系需要按照节能环保的方向转型。
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期间,中日两国政府签定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合作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和国际社会的义务,基于这一认识,要特别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合作”。该内容作为“加强互利合作”4个方面的头款头条,并且强调了“要特别加强”,这无疑为中日的经贸关系需要按照节能环保的方向转型在政治上作出了保证。
二、从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看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
(一)日本能源状况基本分析日本是能源依赖型消费大国,石油99.7%依赖进口,0.3%在新泻和秋田开采,进口石油中,近90%来自局势一直不太稳定的中东地区,原油进口量长期紧随美国排世界第二。加上煤炭、天然气,日本能源自给率不到4%。再加上原子能能源,自给率也只是20%,在发达国家中能源自给率最低。然而,日本是能源消费大国,石油消费量世界排名第三,每天消费量约550万桶,总能源消费量全球排名第四。
1973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国际原油价格3个月涨了4倍,当时日本经济正以平均6.6%的实质经济增长率高速发展。由于石油危机,1974年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经济高度增长期宣告结束。随即出现了恐慌:市民抢购生活必需品——厕所用纸、洗涤用品等;商家囤积居奇,趁机涨价;加油站周日停止加油;路灯减半使用,停止电视深夜播放等,危机带来的影响波及整个社会。1974~1976年的平均实质经济增长率降为2.5%。日本以此为契机开展节能。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尽管造成物价上涨,经济增长受到了拖累,但整个社会冷静对应,没有出现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混乱。进入2000年,尽管国际原油价格逐渐高涨,日本由于产业结构完成转型,节能技术成熟起来,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强化了抗能源危机能力,社会经济得以稳定。日本对石油的依存度越来越低,1973年依存度77.4%,1980年是66.1%,1990年是57.1%,到2005年时,已降到48.9%。石油进口量也是稳中有降,从1996年到2005年日本原油进口量都停留在4百多万桶的水平上。
日本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相当低,是美国的38.74%,德国的74%。个人消费能源量与德国大体一样,人均4吨左右。
(二)中国能源的基本状况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中国没有影响,中国经济高度增长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促使加速融入世界主流经济体系,面临能源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困难和压力。一次能源结构先天不足,原煤在能源结构中占62%以上。石油次之,占2.34%,水力5.4%,天然气2.5%,原子能0.8%,一次能源的主要成分是原煤,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石油在一次能源构成比中所占比例太低。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