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与对策
仪器信息网 · 2007-06-20 21:40 · 23120 次点击
摘要:内蒙古地区有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综述了内蒙古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分析了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和利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原则及总体目标,指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有利条件;发展思路;对策
0引言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东西蜿蜒2500km,南北纵横1700km,总面积118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是全国第三大省区。全自治区森林和草原面积均居全国第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内蒙古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开发量均居全国前列。如何才能使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能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始终是内蒙古农村牧区能源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技术。截止“十五”末期,各项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累计推广太阳热水器80万平方米、太阳能日光温室15万亩、太阳能畜棚暖圈900万平方米、太阳灶1.2万台、太阳能电池816千瓦。
内蒙古风力发电开展最早,发展规模最大。自行研制的小型风力发电机从20瓦延伸到20千瓦,风力提水机扬程从2米~5米,并形成了系列产品。全区除建有辉腾锡勒、达里、锡林浩特、朱日和、商都五个总装机容量7.8万千瓦的大型风力发电场外,根据地区资源优势重点推广了小型户用风力发电机近15.3万台,占全国的70%,解决了15.3万户农牧民的基本生活用电问题。这一成效已被载入联合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02年在奥地利举行的全球能源大会上,“内蒙古新能源开发利用”荣获“全球能源奖”一等奖,成为我国,也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全区户用沼气池达7.9万余座,使7.9万户农牧民用上清洁气体燃料,解决了生活用能短缺问题;累计改造节能灶220万户、节能炕40多万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秸秆气化工程1处,科学、高效、合理地解决了当地牲畜粪便、秸秆资源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2内蒙古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有利条件
2.1光照充足
内蒙古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从东北向西南递增,以巴彦淖尔市西部及阿拉善盟最多。太阳总辐射量4.8~6.5×109焦耳/平方米,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2位。日照时数2600~3400小时,日照百分数69%~75%之间,大部分地区在2700小时以上,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高达3400小时以上,是全国的高值地区之一。
2.2丰富的风能资源为发展风能事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内蒙古风能资源可利用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其中丰富区域面积达46万余平方公里,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1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40%,居全国首位;50米高度可开发量为2.02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40%;全区年平均风速在3.3~5.7米/秒,年大于3米/秒风速的时间在5000~6000小时;大部分地区风能密度在200~300瓦/平方米之间,且稳定度高、连续性好,为发展风能事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阿拉善盟和锡林郭勒盟以及阴山山地属风力丰富区,年有效风能密度大于200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出现时间达70%,3~20米/秒风速年积累5000小时以上
2.3丰富的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是发展生物质能的资源保障
内蒙古有丰富的秸秆、薪柴、粪便等生物质资源,这些资源除了为近57%的农村牧区人口生活燃料和牲畜饲料外、其余均被浪费,造成环境污染源。据调查,全区秸秆资源每年基本稳定在1800万吨以上,除58%用作饲草料外,还有42%用作燃料或浪费(折标煤约400万吨),其中浪费掉的几乎占一半。2005年,全区牲畜存栏头数突破1亿头(只),主要为牛、羊、马。户均30头(只),其中农区牲畜就达7200万头(只),占总头数的68%,年人畜粪便可收集实物总量4516万吨,其中约有30%用作肥料使用,30%用作燃料使用,40%被废弃。丰富的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为发展沼气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资源条件。
从以上几个条件综合分析,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可以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农村牧区增温保护型户用沼气。在全区101个旗县中有89个旗县、354万余户适宜发展增温保护型户用沼气。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赤峰市、通辽市南部旗县无论气候环境还是生物质能资源,均具备大力发展户用沼气的有利条件,适宜推广“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3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
3.1总体思路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机遇,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节约并重”的农村牧区清洁能源建设方针,充分发挥自治区风能、太阳能和畜禽粪便及秸秆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建设,努力构建能源管理、技术推广、施工和建后服务四支队伍,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五配套”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模式、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等农村牧区清洁能源建设技术,逐步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牧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牧区能源结构合理化的目标。
3.2总体原则
3.2.1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总体目标紧密结合,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3.2.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环境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具备、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先发展,尽快形成规模,整体推进。
3.2.3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不同生态类型区域的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突出优势,分类指导,多能互补,梯次推进。
3.2.4坚持典型带动效益吸引的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整合项目,配套技术,树立典型,实现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牧民与干部的积极性。
3.3总体目标
3.3.1能源建设
在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两种沼气建设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推广自行研究、试验、示范取得显著成效的适合内蒙古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六种新模式
一是在纯牧区开展“草原六结合”模式。与草原建设相结合,将“两池两灶两棚”(沼气池、青贮池、省柴节煤炕连灶、太阳灶、太阳能暖圈棚、蔬菜大棚)六者结合起来,综合建设,配套实施。把一定范围或面积的草场围圈起来,进行封闭培育;建设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提供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建设青贮池,为牲畜提供优质饲料;建设省柴节煤炕连灶,并配套太阳灶;建设太阳能暖圈,改善牲畜生活环境,变散养为圈养;建设蔬菜大棚,结束牧区“菜比肉贵”的历史,提高牧民生活质量。该模式可有效缓解草场压力,给草原提供一个更新复壮、繁衍生息的机会,使草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二是在半农半牧区开展“农牧六配套”模式。以农牧户家庭为单元,在有限的庭院范围内,将“沼气池、节能架空炕、节能灶、太阳能暖圈、饲草加工机械和青贮(或微贮)窖”六种适宜于农村牧区家庭生产、生活的设施进行合理规划与配套建设,改变农牧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改燃烧秸秆、畜粪为使用沼气、太阳灶、节柴灶连炕,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改过去单一的种植业为种养结合、产业化经营,实现庭院经营高效化;改过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为应用高效有机沼肥,实现农牧业生产无害化;改传统的秸秆自然枯干粉碎直接喂畜为经青贮(微贮)后舍饲,实现秸秆过腹入池还田有机转化;改过去街道庭院“脏、乱、差”为村容村貌干净、整齐,实现清洁有序城市化的庭院农牧业生态模式。
三是在农业种植区建设“庭院一池四改”模式。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单元,在庭院内建设沼气池,同时改造或新建太阳能保温圈舍,改造厕所,改造厨房,改造或新建节能架空炕。并且与改水、改院、改街道相结合,以实现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目的,统一规划,综合实施,真正步入生活宽裕,生活便捷,家居温暖清洁的新农村新牧区的小康生活。
四是开展“田园五位一体”模式。在农户田园内,将被动式太阳能暖房、日光温室、沼气池、太阳能暖圈、厕所整体建设,构成“五位一体”。实现“足不出户搞生产,农牧结合谋发展,一个圈舍一亩田,小康生活在眼前”的农家富裕生活。
五是在养殖区建设“三池一体”模式。在以养殖肉牛、奶牛、羊、家禽为主的养殖小区,同时建设沼气池、发酵原料预处理池和发酵产物贮存池,实现原料预处理、发酵、发酵产物贮存“三位”一体,保证沼气池正常运行,方便管理。
六是在规模养殖区建设“多池连体”模式。当沼气池单体容积大于30~50立方米时,其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建设3~5个10立方米沼气池的成本。因此在养殖规模较大的圈舍下,建设多个10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并串联起来,将产生的大量粪便进行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集中供应周围农牧户,既能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又能将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提供优质有机肥,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常见病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在风能富集区推广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富集区推广太阳灶、太阳热水器技术。
3.3.2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完善农村牧区能源管理和技术服务组织机构,增加必需的经费投入和办公、交通设备,提高服务手段和技术支撑能力。
其次,加大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对农牧民使用管理维护知识的培训。
第三,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入研究适合自治区的农村能源开发应用模式,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沼气建后物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
4主要措施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把加快农村牧区能源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沼气利用等适用技术,形成种养结合、生产生活兼顾的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出了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的建议和提案。自治区人民政府还致函国家发改委,商请加大对农村牧区沼气建设的支持力度。自治区农牧业厅把沼气国债项目列为2006年农牧业厅为农牧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
4.2强化监管
在项目申报阶段进行严格把关,按照气候条件、地方配套资金情况、农牧民自筹能力、项目整合能力等对申报旗县实行百分制量化评估,然后择优上报;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旗县采取一年两次拉网式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项目验收时,按照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的到位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及建设质量等进行量化评价验收。从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专业会计参与项目的财务检查,要求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充分认识农村牧区能源的弱质性和公益性,按照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提供财力支持”的规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设立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发利用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切实保障农村牧区能源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将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农村牧区能源建设,并根据自治区财力和建设需求逐年增加。
2007年自治区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项目的科技支撑,盟市、旗县配套1680万专项资金,服务网点建设资金就达507万元,项目工作经费214万元。自治区科技厅立项50万元用于农村沼气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研究示范。
4.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自治区能源站组建沼气协会,将服务职能延伸到沼气项目旗县、项目村、项目户,借助政府搭建的建后物业服务站为农牧民服务。从事沼气管理、设计、建造、配件销售、服务维修的人员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与建后物业服务。试行“政府补一点、协会挣一点、农牧民出一点”的建后服务运营模式,逐步形成旗县有专业机构,乡镇有专业技术人员,村有物业服务人员的农村牧区能源服务网络,确保农村牧区能源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5大力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与示范
积极开展农村牧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
积极开展农村牧区能源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探索与本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牧区能源建设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引进、示范推广玻璃钢沼气池、沼气密封涂料、太阳能吸热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等农村牧区能源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压力自保型高效户用沼气新池型技术;开展沼气池机械出料引进、试验研发示范;开展沼渣、沼液在养殖业和发展无公害食品技术试验研究示范。开展寒冷地区冬季沼气循环供暖技术研究,探索沼气池在低温下正常发酵的方法,把沼气建设向高寒地区延伸和扩展。加速太阳能、风能等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4.6统筹规划,整合项目
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具有多种功能,而且必须与农村牧区其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的一项事业。特别是将农村牧区沼气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结合起来,与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农村改厕、千村扶贫、小康文明村建设等项目统一规划,统筹各方面的项目与资金,实行项目整合,自治区卫生厅下文要求,将农村牧区改厕工程与农村沼气项目有机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牧区沼气建设的多项功能和多种效益。
4.7坚持对主要设备实行招标制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对砖、水泥等主要建材实行招标议标采购外,在沼气灶具及配件采购工作中,改变以往单一采购一个厂家产品的作法,同时向多个厂家招标采购灶具和配套产品,促进中标厂家间相互竞争,从而进一步提高售后服务和质量。
4.8狠抓宣传工作不松手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申报2006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通知》(农办计22号)精神,自治区农村生态能源站组织技术人员编制《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沼气国债项目管理信息手册》、沼气建设宣传挂图,发放到项目户手中。能源站还在内蒙古广播电台开办沼气专题技术讲座,创办农村能源简讯,并对各盟市旗县的宣传报导工作也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指标。
参考文献
.马玉明主编内蒙古资源大词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内蒙古2006年农村牧区沼气国债项目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