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节能住宅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仪器信息网 ·  2007-06-20 21:40  ·  39795 次点击
杨子江
摘要: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非节能住宅室内热环境状况极差,人们为了改善室内热环境,使我国本来短缺的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也给生态环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本文分析了节能住宅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倡在小城镇住宅建设中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摄取,采用节能技术,在国家政策、法规等配合下,创造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理怒的未来住宅。
关键词:夏热冬冷地区,,I、城镇住宅;节能;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111.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一7948(2006)02一0024一02
目前,建设部提出要把推进建筑节能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问题来定位,同时在工作上把推进建筑节能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来统筹安排。实施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对缓解电力供应紧张、降低社会总能耗以及改善环境、提高住宅舒适度等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筑节能的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建筑节能与经济效益,建筑节能与生态环境;建筑节能与室内热环境。
1非节能的小城镇住宅降温和采暖用能,造成电力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招商引资困难
由于武汉地区的恶劣的冬夏气候,再加上小城镇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每年均有9个月的非舒适性建筑热环境,居民自行采取了各种方法来改善居住热环境,以提高舒适度。据统计,武汉市居民家庭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120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电扇拥有量为300台,造成冬夏两季用电高峰,居民住宅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以上。这样不仅造成能源消耗严重,利用效率低,而且造成室外空气污染,CO、SO2悬浮微粒等严重超标,高温聚集“热岛效应”,还有噪声污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影响。据环境部门监测,武汉市大气污染已处于轻度和中度之间,酸雨检测率为14.5%,CO2导致臭氧层破坏造成气候变暖。虽然武汉周围小城镇的环境影响没有武汉市那样严重,但与过去相比,环境污染的影响在逐渐加重,而且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信息,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4.56亿人居住在城镇,占全国总人口的36.1%,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抓起,防患于未然。实践证明,一个城市的环境一旦形成严重污染,要想把它再治理改善过来,其代价是十分昂贵的。
从全国和全球范围看,总悬浮颗粒、SO2和NOX等大气主要污染物指标,随采暖燃煤量的增加而升高,而在空调期,热岛效应、温室气体的排放更使地球变暖火上加薪。气象专家指出,孝感地区今年持续十几天的40℃高温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导致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另一后果是,特大洪水出现,持续干旱,荒漠化加剧等自然灾害,使我国蒙受巨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2001年3月出台的“十五”计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这一切表明,加快小城镇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已经成为决策层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城镇的招商引资必然会加大加快,然而,城镇的居住环境与招商引资密切相关,外商投资一定要考虑到那里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居住环境等。不难想象,一个居住环境恶劣、人气浮躁的城镇,要想引来众多商家和资金是困难的。如2002年,武汉市直接用外资8.63亿元,仅为上海、广州的17.2%和37.8%,青岛、南京、杭州与武汉市差不多,这些数据表明,武汉的招商引资不佳,不能说与时下的居住环境无关。
2节能住宅的经济效益
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住宅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目前还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湖北省小城镇的经济状况整体不是很好,居民本来就不富裕,提到建造节能住宅,他们认为“只节能不节钱”,经济上不划算。其实我们不能凭空想象,道听途说,而应该算笔经济账。按照国家规定,普通住宅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率为5%,但国家为了鼓励建筑节能,规定节能住宅税率为零。另外,国家从建筑节能与墙体革新出发,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并规定凡采用实心粘土砖的民用建筑每平方米应多交14元的粘土砖“限制使用费”,而工业建筑要交10元的“限制使用费”。按上述规定计算,每平方米住宅若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且墙体不使用实心粘土砖,即可免交50元的“调节税”和14元的粘土砖“限制使用费”。从而每平方米可少交税费64元。建筑节能措施,主要是加强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保温和气密性。住宅外围护结构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建筑面积的一半,即每平方米可少交税费64元,就相当于每严方米外围护结构可以省出128元来搞建筑节能。这128元无论是使用外墙内保温或外保温技术,还是采用单框双层玻璃保温窗等等,应该差不了多少。
节能单项措施费用的收取,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指标情况大致如下:塑料单玻窗单价为250元/m2左右,传热系数可达4.7W/(m2"K);塑料双玻窗单价为350元/m2左右,传热系数可达3.2W/(m2"K);塑料中空玻璃窗单价为450元/m2左右,传热系数可达2.5W/(m2"K)。外墙若采用水泥砂浆加矩形多孔空心砖加保温砂浆的构造,传热系数能够达到1.4W/(m2"K)左右,节能增加费约为15元/m2墙面面积;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外墙外保温,墙体传热系数可以降得很低,墙面保温造价120元/m2左右。屋面采用30mm厚聚苯板做保温层,传热系数可达到1.4W/(m2"K)左右,节能增加费约为50元/m2屋面面积。通过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费用有所增加,但住宅的标准却因此得到了提高。我们可以根据小城镇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建筑造价。一般情况下,以小城镇居民自建普通住宅为基准,若将节能的目标定为50,则住宅的投资增长率可控制在10%左右。住宅建成以后,可以节约能源支出,还可以节约运行管理费用,节能投资回收期为2~5年左右。而且节能住宅冬暖夏凉,居住比较舒适,有利于增进人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相反的,若坚持建造传统的高能耗住宅,就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有关税费,这样不仅钱花得多了,于己无益,同时又损害了国家利益。明智的建设者,应当执行国家的建筑节能政策规定,并充分认识和利用它,建造于国于民有利,并能为当今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节能住宅。
3节能住宅的生态环境效益
在小城镇住宅节能设计中,墙体可采用外保温墙体,主体墙可采用各种混凝土空心砌块、非粘土砖、粘土空心砖墙体、以及现浇混凝土墙体等。采用外保温墙体不仅满足了保温要求,同时也可满足承重要求,还可以节约空间、节约材料,尤其对粘土砖墙承重建筑来说,减少了用砖量,从而减少了对土地的占用,有效地保护了环境。采用西墙绿化隔热技术和覆土蓄水种植屋面,研究表明,城市降温比率与绿化率呈正比例关系,西墙垂直绿化与种植屋面,增大了绿化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热岛效应”,同时具有城镇生态环境效益。根据国家提出的近五年建筑节能工作目标(建筑能耗减少50%,温室气体减少20,每年拉动国民经济增加0.5%),按5年建筑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共10亿吨标准煤计算,相当于减排粉尘1363万吨,减排灰渣2.2亿吨,减排SO21397万吨,减排CO24.4亿吨。针对4.56亿城镇居民,小城镇住宅节能的环境效益应该是十分显著的。
4节能住宅改善了室内热环境
在小城镇节能住宅中,为了节约取暖和空调能耗,除了应采用节能空调设备外,还要加强围护结构(外墙、屋面、门窗、地面等)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提高门窗的气密性。同时,对建筑的朝向、体形系数、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符合节能要求的居住建筑,其屋顶的保温能力约为一般非节能建筑的1.5~2.6倍,外墙的保温能力约为一般非节能建筑的2.0~3.0倍,窗户的保温能力约为一般非节能建筑的1.3~1.6倍。节能住宅在标准工况条件下,其空调制冷、采暖能耗仅为普通住宅的一半左右,而且由于围护结构传热阻较大,并采取了隔热和遮阳措施,对室内热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比如,夏季酷暑,在自然通风情况下,屋顶、外墙等内表面极端温度可以控制在36℃以内(而普通住宅实测有时高达39.7t),避免了烘烤感的产生。同时,室内空气温度也可有效地降低;冬季也能使围护结构内表面保持较高的适宜温度,而且又避免了内表面的结露、长霉。通过对一幢达到节能保温要求的某小城镇4层住宅进行的现场热工测试,当时为酷暑,室外空气最高温度达38.2℃,西向外墙外表面最高温度达49.2℃,屋顶外表面最高温度达61.5℃,而自然通风状态下的顶层住宅由于采取了较好的保温、隔热措施,西向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为31.5℃,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只有32.2℃,室内最高气温为33.4℃。这表明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在夏季可显著降低室内的空气温度且避免了热辐射所产生的烘烤感,显著地改善了室内热环境。围护结构保温直接影响了室内热环境中的温度和环境热辐射这两大因素,因此总的来说,节能住宅可以显著提高室内热舒适性,做到冬暖夏凉。
5结束语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占地面积大,气候差异也较大,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储备和环境、生态状况也不一样,加之各地区技术经济、民族文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与特点,促使建筑环境、生态与节能的设计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和同样的设计与应用手法。为实施低能耗高舒适度小城镇住宅发展的需要,不少地区已制定了相关的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规定或实施条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建筑节能并不是降低人们的居住舒适标准,也不是不需要技术经济和思想意识上的投资。我们要坚信,这些投资对环境保护、对生态平衡、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都是有益的,而且,这些节能投资也是一定能够收回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李汉章.全国建筑节能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林川.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付祥钊.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叶欲.建筑热环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