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法控制叶片包角提高水泵效率

  仪器信息网 ·  2007-06-20 21:40  ·  31210 次点击
张鹏,王晓静
摘要:比较网格法与三角法设计叶片的效果,通过人为调控的方法限定三角法中叶片包角的大小,设计出高效叶轮,并用fluent软件模拟设计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关键词:水泵;三角法;包角;fluent;高效
中图分类号:TK28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一7948(2005)12一0035一02
1前言
电厂的循环水泵在设计初期,由于安全裕量的关系,所选型号下的扬程或流量较大,致使在实际运行中泵的运行工况点偏离最佳工况点较远,导致运行效率降低,甚至发生汽蚀。针对这种状况通常对循环水泵实施改造,保留蜗壳不变,依据现实运行数据确定泵的最佳流量与扬程,重新设计叶片,修改叶片的型线,从而提高效率。
叶片的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网格法,这种方法在网格线上很容易控制叶片的包角,并且方便调节叶片进出口角,给设计带来极大的方便。然而不足的是这种方法设计的叶片流场效果不是很好,流线的扭曲有时也挺严重的。这在实际运行中增加了流体的能量损失,降低泵的运行效率。因此引入三角型法来设计叶片,此法所设计的叶片流场效果很好,但不足的是此法无法控制叶片包角的大小,最终导致叶片无法绘制成功。因此需要摸索一个小的技巧,来实现三角法中叶片包角的控制。并且运用流体模拟软件fluent来进行验证设计效果,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功。
2三角法实现叶片包角的控制
由于在泵的改造过程中,要保留蜗壳不变,因此在泵的叶片设计时要保留泵的原有基本尺寸不变,例如外径、进出口宽度等。有时叶片的包角也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叶片包角直接影响到叶片的型线,从而影响叶片的效率。
以郑州热电厂20MW机组循环水泵改造为例。比较网格法与三角法的设计效果。在此泵叶片的设计过程中,叶片包角控制在93°~96°之间。也就是从前盖板的第一条流线开始从93°逐渐过渡到后盖板最后一条流线96°。在绘制流线过程中采用了五条流线。
2.1网格法中叶片包角的控制(见图1)
图120MW循环水泵叶片网格法型线绘制
在网格法绘制叶片型线时,叶片包角的控制很容易实现。以郑州热电厂20MW循环水泵叶片设计为例,取第一条流线,即前盖板处流线。因为在流线分点时确定的相邻轴面间的夹角△φ为5°,因此方格网上每相邻纵线间间隔为5°,其间距是20(间距大小可自定)。于是确定93°的位置在第十八条纵线左边距离为12的位置。其他四条流线依次递增0.75°。
2.2三角法中叶片包角的控制
在三角法设计叶片时,因为没有方格网的限制,叶片的包角有些难以控制。一些设计手册上是先作中间流线的叶片绘型,然后其他流线从进口边向出口边作去,用以保证叶片的进口边位于一个轴面内,出口边则不在一个轴面内。当出口边几条流线相差很远时,移动流线的投影位置,于是进口边又不在同一轴面内。然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由于流线的包角从前盖板到后盖板依次增大,有时相差很多,单单移动出口边几条流线的位置根本无法实现叶片的成功绘型。图2为郑州热电厂20MW循环水泵叶片三角法绘制叶片型线的平面投影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叶片流线的包角相差很多。从前盖板的第一条流线即图中最上边那一条的包角70°左右,到后盖板最后一条流线的包角155°。如果依据手册中所说,将进口边限定在同一轴面内,则出口边相差几乎80°。这在实际的叶片中是不可想象的,即便调节出口边的几条流线的位置也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为了控制叶片的包角,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方法。因为有五条流线,从93°逐渐过渡到96°。在完成图2的绘制以后,量取每条流线的包角大小,找到接近所要控制包角的流线,并根据流线形状选取一条作为参考。此图中选定第三条流线,其包角大小为108°,所要控制的包角为94.5°,两者比较接近,并且此条流线的形状较好。确定了参考流线后,从其出口端开始到圆心作一直线,然后以此直线为始边,依逆时针方向作一直线使两直线的夹角为94.5°。所作直线为叶片的进口边。然后以圆心为旋转中心,旋转其他流线,在出口边依次间隔0.75°。这样五条流线在出口边从93°均匀过渡到96°。接着作叶片进口边。对于包角大于94.5°的流线,如第三、四、五条流线,可以截断。对于包角小于94.5°的流线可以延长。对于第一条流线来说,涉及到前盖板,所以应该先从轴面投影图上依据进口边的位置,确定其在平面投影图上的位置。具体来说就是以轴面投影图上第一流线进口边到轴心的距离为半径,以平面投影图上圆心为圆心画圆交与平面投影图上进口轴面截线。此交点即是所求。第二条流线则依照流线的趋势,顺势延长到进口边,叶片的进口边以及后盖板就改变了。对后盖板来说进口边处变短。但由此优化了叶片并带给泵效能的提高。此控制过程如图3所示。
3设计效果的比较
泵的叶片设计可通过fluent软件来检验其效果。泵设计的成功与否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在效率与稳定性上,这些反映到叶片流场上就是叶片的压力分布梯度增长,叶片流线分布均匀顺滑。同样在流场模拟中能达到此点要求的泵就是高效的。以下比较同样包角内两种方法设计的效果。
图4为网格法设计叶片压力的分布图,从中可看到,六个叶片压力分布较均匀,每个叶片上的压力分布由进口边到出口边梯度增长,最后的压力满足要求。这样的叶片设计基本上是成功的。图5为叶片的流线分布。
流线分布有点交错,出口的充满度还可以。如果扬程等参数达到指标,这样的叶片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能够改进些最好。
图6为三角法设计叶片压力的分布图,此叶片压力分布与网格法相似,但是出口压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明显比网格法高。说明这种设计方法中叶片得到的能量大大加强,损失的能量有所减少。能量的增加是以效率的提高来表现的。
图7为三角法设计叶片的流线分布图,流线几乎按照蜗壳的形状分布,整齐、均匀、平滑、没有交错,非常完美。这样的流线分布可达到较高的效率。
4结论与展望
三角法叶片设计中包角控制的引用得到了可喜的效果,从而再次证实了此法设计叶片的优越性。在一些泵的叶片设计中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然而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前后盖板相差不是很大的泵来说,此法有其独到的效果,对于前后盖板相差很多的泵来讲,此法设计不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叶片泵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吴达人.泵与风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韩占忠,等.FLUENT一流体工程仿真计算实例与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