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的损伤与对策

  仪器信息网 ·  2009-08-02 21:40  ·  5239 次点击
王庆
1.剥离。运转面剥离,剥离后呈明显凸凹状。一般原因是负荷过大、轴或轴承箱精度不良、游隙过小、异物侵入、生锈或异常高温造成的硬度下降。措施:研究使用条件,重新选择轴承及游隙;检查轴和轴承箱精度及安装状态;检查润滑。
2.烧伤。轴承发热变色,进而烧伤不能旋转。原因是游隙过小(包括变形部分游隙过小)、润滑不足或润滑剂使用不当、负荷过大(预压过大)、滚动体偏斜。措施:设定适当游隙并改善轴承安装状态;检查润滑剂种类确保注入量;检查使用条件及环境。
3.裂纹缺陷。部分缺口且有裂纹。原因:冲击负荷太大、过盈量大、安装不良等。措施:检查使用条件,设定适当过盈量;改善安装及润滑。
4.保持架破损。原因:负荷过大、超高速旋转或转速变动频繁、润滑不良、卡入异物、振动大、安装不良、异常温升(树脂保持架)。措施:检查使用条件、润滑条件,重新选择轴承,检测轴和轴承箱刚性。
5.擦伤卡伤。表面粗糙,伴有微小溶敷。套圈挡边与滚子端面的擦伤称作卡伤。原因:润滑不良、异物侵入、轴承倾斜造成的滚子偏斜、轴向负荷大造成的挡边侧断油、滚动体产生滑动。措施:研究润滑剂、润滑方法,检查使用条件,设定适宜的预压、强化密封。
6.生锈。表面局部或全部生锈,滚动体呈齿状生锈。原因:保管不良、水分、酸溶液等侵入轴承。措施:加强保管措施、强化密封、定期检查润滑油。
7.磨损。表面磨损,伴有磨伤、磨痕。原因:润滑剂中混入异物、润滑不良、滚子偏斜。措施:检查润滑剂及润滑方法、强化密封、消除安装误差。
8.电蚀。滚动面有喷火口状凹坑。进一步发展则呈波板状。原因:滚动面通电。措施:制作电流旁通阀,采取绝缘措施,避免电流通过轴承内部。
9.压痕碰伤。卡入固体异物,或冲击造成的表面凹坑及安装时的擦伤。原因:异物侵入、安装不良。措施:改善安装,防止异物侵入。
10.蠕变。内孔表面或外圆表面打滑,造成镜面变色,有时卡住。原因:配合处过盈量不足、套筒紧固不够、异常温升、负荷过大。措施:恢复过盈量,研究使用条件、检查轴承箱精度。
对于轴承能否重新使用,根据机械性能和重要性以及检查周期等确定,一般出现轴承零部件的断裂和缺陷以及滚道面、滚动面剥离的轴承不得重新使用。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