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仪器信息网 · 2010-10-24 18:55 · 11976 次点击
1、检验质量管理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本世纪初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质量管理也走向规范化。其主要方法是:设立直属厂长领导的专职的质量检验部门(如质量检验科),负责全厂的检验工作,并由它派出专职的检验员,从事生产过程的检验把关。这种方法对于大批量生产方式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检验质量管理方法虽有其成功之处,但也有其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能将每道工序的不合格品挑选出来,但并不能降低废次品。也就是所谓的仅仅是“事后把关”。因此,到了四十年代,以美国休哈特博士为主的统计质量管理方法得到重视和应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质量管理不仅需要事后把关,更需要事先预防,因此将数理统计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到质量管理之中。对生产过程用控制图等方法加以监控,从而达到预防和降低废次品的目的,同时对产品抽检的标准和方法也作了科学的规定。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六十年代,随着生产力水平日愈迅速的发展,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质量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过程,而必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其运用的方法也应是多方面的,正鉴于这种的原因,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随之产生。那么,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呢?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管理科学、数理统计等方法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建立起从产品的试验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这个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参加对象: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2)运用方法:专业技术、管理科学、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3)活动范围:产品的试验设计、生产制造、辅助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全过程。4)追求目标: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1)全员性:企业中每一个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要求企业中全员参加全面质量管理。企业中的各个职能部门都必须结合自己的业务,灵活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与方法,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管理活动。2)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不仅要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还要提高工作质量,其管理还应包括试验设计、生产制造、辅助生产、使用服务等生产全过程。3)预防性:全面质量管理变“事后把关”为“事前预防”,变管结果为管因素,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4)服务性:要求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对外,表现在为消费者服务;对内,表现在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内部用户原则。所谓内部用户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生产者都必须做到:不接受、不制造、不传递不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