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资深计量专家史锦顺老师谈"新概念测量计量学"
Aaron · 2011-01-20 20:15 · 99545 次点击
2011年1月,中国计量论坛精品栏目--“专家访谈”正式上线。很高兴采访资深计量专家史锦顺老师成为我们“专家访谈”栏目的第一位嘉宾。开设这个栏目是希望通过和计量资深专家对话,畅谈工作经历、分享技术成果,为计量行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共享的平台!
史锦顺老师,资深计量专家,也是中国计量论坛资深会员。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北大第5届学生会委员;1963年毕业于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论文因解决两位著名教授争论的Q值问题而获“优”的评分。1963年8月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9个月后第一次在电子室作学术报告“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1972年向钱学森(当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报告,获得他的亲笔批示信。(此文1979年发表在电子学报,1984年获河南省一等科技论文奖。)1969到计量院时频室,参与我国第一台铯原子频率国家标准的研制,三个月后,作关于频谱误差的学术报告,指出美国人的错误。1973年调到电子部27所,参与晶振的研制、小型铯原子频标的研制。长期从事时间频率、电子领域的计量测量工作。职称高级工程师,最高行政职务专业组长。任过的学术职务: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计量专业委员会委员(均为第二届)。1997年退休,整理并创作学术文章。现有电子版30余篇。有新概念40项,另有命题30,判断30,总计见解100项。(不包括最近写的几个评论。)现在每天看书(电子版)写文章约4小时。上午下午各散步一次,晚上看电视。当前的关注点:批判不确定度论。奋斗目标:建立属于中国人独创的一门新学说“新概念测量计量学”。
中国计量论坛记者:史老师你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计量论坛专访,在您的工作生涯中对国家科研、计量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在您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写的学术报告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史锦顺专家:首先,我对贵网站表示感谢。你们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的平台,对国家、对计量事业作出了贡献。我能够藉贵网站之一角,方便快速地发表学术论文,又能与网友交流,甚感欣慰。拜访计量论坛,成了我每天的课业。让我讲点印象深的事,下面讲三件。
第一件。1963年我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临近毕业分配时,系主任汪永铨教授动员说,计量没人报志愿,说没有搞头。其实是不了解。就拿电感来说(他在黑板上画了个线圈),什么是单位亨利,怎样建立标准,这里就大有学问。汪教授这番话使我选了这一行业,竟干四十多年了。毕业后我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受命筹建微波阻抗国家标准。要建立阻抗标准,首先就得弄清什么是阻抗。看了不少书,越看越莫名其妙,越看问题越多。在经过一番哲理与逻辑的分析之后,认定是前人错了。于是,提出一套新理论,1964年9月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无线电室作学术报告。1965年初,计量院李乐山院长介绍到中国科学院电子所讨论。1972年致函钱学森,得到他的亲笔批复信。七十年代初,南京雷达研究所林守远王典成等微波专家将此新概念用于人卫地面站馈线设计,获得成功,并编入该所工大教材《馈线》讲义中(后来,王典成将此概念写入他的大著《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一书中)。波导特性阻抗新概念于1979年发表在电子学报第二期。1984年获河南省首届科技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二件。1975年我对阿仑方差提出异议,在本所(我于1973年调入电子部27所)举行过一次学术报告会。当年11月在国家计量规划会议(广州)上与出席会议的几位专家交流,应约5年内暂不发表这个意见,以免影响当时正在进行的阿仑方差推广工作。恰过5年之后,1980年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频专业年会(杭州)上,正式提出对阿仑方差的批评,引起与会者的热烈争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当年年度总结中写入“置疑阿仑方差”这件事,并发文给各地计量部门。此后,笔者又在1985年(重庆)、1986年(昆明)、1996年(武汉)各次计量学术会议上著文评论。其间,反对与赞成两种意见都有。我国时频界名人马凤鸣先生(现为时频学会顾问),1986年在时频专业委员会测试组的一次会议(北京)上,提议“用老史的一套理论统一我国的时频计量”。马氏此语一出,不仅使与会者感到突然,就是笔者本人也甚吃惊,慌称不愿当此众箭之的。一次可能引起广泛注意的机会,仓促错过。那时准备也确实不足。马教授一席话对笔者鞭策很大,又经二十多年之奋斗,方形成现在的测量学新概念系列论文。(“方差的新概念-兼论阿仑方差”载计量论坛。)
第三件。20多年前的一次讨论会上,当有人指摘我的时频正比观(计时量与钟频率成正比)时,北大王义遒教授(曾任北大常务副校长)在会上肯定了我的说法。会后,他跟我说,你的理论可以推广。比如一根钢棍用尺量,长度与尺长的关系就是这类问题。经十多年琢磨,方领悟区分测得值这个要点,现作为法则提出,可普遍地推广到测量各个领域。(“测量方程的新概念”载计量论坛。)
中国计量论坛记者:您能够找出美国人的学术错误,在您的学术研究中是不是还发现从国外引入的理论知识有些还需要重新论证?
史锦顺专家:我发现的问题主要有:微波理论教科书中的阻抗理论;通讯领域的群时延理论;时间频率领域的计时方程;宇航测速的误差公式;阿仑方差理论;进二十年来计量领域的当家理论——不确定度理论。
中国计量论坛记者:我国的计量也积极开展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计量检定工作要求不断向国际贯例靠拢,你从事计量工作几十年了,请您谈谈我国计量检定工作的现状有什么看法?
史锦顺专家:我国的计量事业,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总体来说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计量组织方面,我认为比美国好。
近二十年,国际计量界刮起一股歪风,也影响到中国计量界,那就是不恰当地硬性推广不确定度论。不确定度论否定四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误差知识与理论,否定真值、误差、准确度这些行之有效的基本概念,造成很大的思想混乱。我经过十多年的昼思夜想、反复比较,终于醒悟,认定:不确定度论概念含糊、逻辑混乱、公式错误、表达混沌,是科技界少见的谎花,不可用,用了就出错。我的“三评样板”(载计量论坛)就是从实践的层面上说明不确定度不能用,谁用谁出错,即使你是计量院的总工程师。本来美国人提出些见解,是对是错,都很正常,允许出错,欢迎改错,是科技界的好传统。奇怪的是八大国际权威组织不辨良莠,不顾一些有识之士的反对(国际计量委员会1992年表决,18个委员,16票反对),盲目在世界上推广。我国计量部门随后硬性贯彻,不妥。看清问题的,也大有人在,中国计量科学院的马凤鸣教授就是一个,在他主起草的计量标准《时间频率计量术语》中,就排除了不确定度论的干扰,捍卫了“准确度”这面旗帜。我在此谢谢批准这项标准的计量司领导。我建议:计量领导部门停止推行“不确定度论”,让科学的是非在计量的研究与计量的实践中解决。当然,更积极的办法是组织讨论、辩论。我相信,人们会认清不确定度论的真面目。看清不确定度论的出发点“真值不可知”,不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自在之物不可知”的翻版。辩证唯物论认为: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真值是可以认识的,搞计量,就是一步比一步更准确地认识真值。如果真值不可知,还要计量干甚么!
中国计量论坛记者:在您的奋斗目标中提到要建立属于中国人独创的一门新学说“新概念测量计量学”。您能给我们讲讲新概念测量计量学的大致内容吗?
史锦顺专家:我很愿意讲,这顺便也为我的文章和书(都将是电子版)作宣传,以便于网友们免费阅读。我的新学说“新概念测量计量学”大体已完成。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篇。包括:统计测量的新概念;测量分类的新概念;区分测得值法则;测量方程的新新概念;方差的新概念;误差方程的新概念;数据分析技巧;有效数字的新概念;第二部分,专业篇。包括:时频三定理;计时方程的新概念;相位测距的新概念;测距公式的统一解;测速三定理;测速误差的新公式;群时延的新概念;波导特性阻抗的新概念。第三部分,技巧篇。包括:矢量网络分析仪鲜明解;频标比对器完整解;异值频率比对器;激光测厚仪精度设计;激光眼测距;测量线检定公式的实验鉴别;晶振频率漂移率速算法;谐振腔温度效应速算法;分贝速算法。第四部分,附录,批评不确定度理论。包括:真值的表达方法、误差概念的含义区分、不确定度理论弊病的分析以及对国际国内主要文献的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