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报告体系必要性与可行性初探
仪器信息网 · 2011-04-02 14:39 · 46765 次点击
为经营者提供及时而又相关的决策信息是财务人员的职责。决策信息的载体一般表现为内部管理报告。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对外财务报告体系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探讨而对企业内部报告价值最大化固然是重中之重,但人员仅仅忙于对外财务报告的编制,而不研究对内管理报告的完善,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为只有兼顾对内对外的报告职能才能促使财务人员下大力了解和正确理解管理报告的活动,撰写出者乐于看到的情况说明书,管理人员也可以据此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而实现企业质量管理报告价值最大化。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不能用日益详尽的对外财务报告代替企业质量管理报告内部管理报告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各级决策者对的需求口径和类别是不同的,这就是管理会计中经常提到的决策的相关性和有用性问题,仅仅一份受到准则各方面约束的财务绝不可能使人们各取所需。例如,企业质量管理报告绩效考核所需要的指标若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依据计算则会严重失真,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和激励的效果。为此,财务人员就应该承担起加工、分析、整理和过滤不相关信息的职责,以节省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而质量管理报告的经营环境瞬息万变,管理者需要的是实时的决策信息。此外,一些实施了电算化的企业质量管理报告每月增加的数据量在1G以上,如果不及时处理和转化信息,这些数据很可能变成垃圾而丧失其对决策的有用性。
而不能反映质量thldl.org.cn报告未来的发展趋势。它以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缺乏经营管理信息,因而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很弱。现行财务报告虽然要求提取八项准备,但其计量属性基本上还是历史成本原则,很难满足决策者对预测信息的需求。
。他们往往在需要某方面信息时就要求有关部门提供,接受任务的部门就加班加点组织和整理数据,结果还是各部门提供的信息口径不一致,同样的指标有若干种答案,造成者的迷茫和困惑,无法正确决策。另一方面,提供信息的部门疲于应付,却形成了重复而没有决策意义的信息,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企业质量管理报告建立起例行的、规范的、分级次和有针对性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而满足上述要求的报告体系的建立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化的工具——计算机。首先,它能够对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大量数据,只要数据库结构设计合理,就可以按照管理者的决策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查询、汇总相关的信息,提供立体多维的财务报告,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其次,它能够通过各种应用将许多复杂的决策模型变为简单的参数录入,在瞬间就可求取模型的运算结果。再次,在计算机庞大的存储和运算功能的支持下,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不同期间的财务可以随机产生,通过定义固定格式的信息提取公式建立起实时报告,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性的问题。最后,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也可以更多地运用图形方式,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更直观、更容易为决策者接受和理解,而且随着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纸质报告的传递被局域网和互联网所替代,如此既增加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也避免了信息丢失的风险。基于这种成熟的应用环境,笔者认为企业质量管理报告完全可以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
与对外财务报告相同,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也要贯彻表内优先原则。其原因在于表式财务报告的格式固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口径不一致和随机性的问题,也符合计算机程序一次设计,长期适用的特点。在表中所列管理报告体系的四类报告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的信息类报告,由于其反映的主要是财务、统计方面的信息,故仍采用表格的形式。
质量管理报告必须实时处理业务单据和会计凭证,并建立相应的审核机制,分别设置制单和审核岗位,分由不同的人员来执行。此外,信息类报告还应满足多角度多层面的要求。仅以发货统计表为例,就可分别以地区、客户、业务员、产品、渠道等为关键字查询汇总;也可以通过设置主关键字、次关键字在一张报表上反映出多维的信息。
它通常由中层、基层管理人员根据信息类报告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而编制因而其报送的频率不会有信息类报告那么稳定,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诸如预算差异分析表之类的报告也必须纳入例行报告的范围。除文字形式之外,分析类报告基本上都能实现计算机的自动生成,因而它也能满足及时性的要求。一般来说,文字形式的分析要求简明透彻,能帮助使用者理解表格和图形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此外,分析类报告还包含一些常用的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模型、本量利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等,有条件的企业质量管理报告还可以应用计算机软件来求解模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