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的哲学思考

  仪器信息网 ·  2011-04-14 17:16  ·  36540 次点击
随着去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成为整个大家深刻探讨的一个问题,其内容包括很多,既包括法制与民主、社会分配与贫富差距、发展与环保等硬性的问题,也包括社会发展动力、民族文化传承、社会道德与信仰等软性的问题。笔者不久前在山东省内走过不少城市,发现很多地方都有和谐之类的标语,比如山东精神是“诚信、创新、和谐”;很多企业也开始引入“和谐”的发展理念,有一次一个企业的总经理跟笔者交流,也希望把“和谐”的理念引入企业的价值观,有的企业管理者提出了“和谐式管理”的企业理念,但究竟和谐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会往哪里走?却是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如果不能深刻地去理解“和谐”的含义,而是人云亦云,那么就很难真正地去实现和谐的目标,也无法去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和谐是什么含义。
对于和谐的定义有很多,胡锦涛主席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和谐社会的确切定义。
如果通俗地来理解“和谐”,笔者认为,企业要做到和谐的境界,就不仅要“和”,还要“谐”。
“和”由“禾”与“口”组成,说的是让大家都有饭吃才能“和”。企业的文化建设,先要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先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企业对员工业绩的评价、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才能让大家踏踏实实与和和气气地工作,说到底,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回避价值评价和利益分配问题,这是物质基础。
“谐”由“皆”与“言”组成,说的是让大家都能发表意见与建议才能“谐”。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由高管提出,希望员工都百分之百的执行,而且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意见,结果导致领导高高在上、文化浮在表面的现象。没有任何企业是完美的,企业关注的是员工的业绩,而员工关注的是自己个人价值的提升和个人需求的满足,所以如果企业只是关注业绩而忽略了员工的需求,那么员工的情绪就会堆积,这样的不满情绪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那个时候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来抚平,甚至已经严重破坏了公司氛围,弄得两败俱伤。所以,要让企业“和谐”,就必然要让大家有说话和提意见的权利,有正常沟通的渠道,否则就无法和谐。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