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差分光光度法原理
仪器信息网 · 2011-05-30 09:00 · 34209 次点击
示差分光光度法是应用于高含量组分测定的一种方法。
普通分光光度法一般只适合于测定痕量组分,当待测组分含量较高时,往往于朗伯-比尔定律产生偏离或因测得的吸光度值超出适宜的的读数范围而引入较大的误差,使准确度降低。而示差法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参比溶液不同,普通的分光光度法采用不含已显色被测组分的空白作参比溶液,而示差分光光度法则采用一合适浓度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
例:若普通的分光光度法测得试样的透过率T=5.0%,配制一浓度稍低的标准溶液S,测得T=10.0%,二者之差为5%;用差示法时,以此标准溶液S来调节仪器令T=100%,再来测定试样X,可得T=50.0%,二者之差为50%。这样,差示法相当于把标尺扩大了10倍,测量读数的相对误差也就缩小了10倍。
此时试液的透过率为50%,令读数落在适宜的范围内,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
在差示分光光度法中,采用浓度稍低于试样的标准溶液(Cs)作参比溶液调节仪器透光度读数为100%(A=0),再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Ar称为相对吸光度),相对应的透光度(Tr)称为相对透光度。
相对吸光度Ar与待测溶液和参比溶液浓度之差ΔC的关系为:
Ar=Ax-As=εb(Cx-Cs)=εbΔC
式中,Cx为未知溶液中待测组分的浓度。
上式意义:在符合比尔定律测定浓度范围内,示差法测得的相对吸光度(Ar)与被测溶液和参比溶液的浓度差(Cx-Cs,即ΔC)成正比,即可用于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