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新企业管理制度困境:由"独裁"到民主

  Baike ·  2011-06-25 09:21  ·  33252 次点击
这是一个肃杀的季节。雷曼破产了,花旗即使分拆之后也岌岌可危,底特律三巨头在痛苦挣扎,联想的手足被冻得有些麻木了……外部环境的恶化成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然而如果从微观层面去探究,我们却能重新发现已经常态化到不为人所注意的内在原因——大企业管理的种种困顿。因为即使是在悲凉的严冬,也并非所有的鸟都成为可怜的寒号鸟。
与国家相比,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时间并不长。然而,企业规模的膨胀速度却相当快,不少大企业不仅已经富可敌国,在规模上也与一些国家不相上下。以花旗集团为例,截止2008年底,其员工数量已达到38万人,分布在106个国家——它还不是最大的。
规模如水,同样可以载舟覆舟。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说:“公司在处理规模问题时最糟糕的是只想一味控制它。规模既可以使企业的能量得到释放,也能使企业瘫痪。”在担纲GE的岁月里,韦尔奇始终在不遗余力地与大企业病作斗争。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增长乏力、成本上升、执行不力、官僚严重、反应迟钝、信息阻隔失真等等弊端,企业成为难以控制的王国。刚刚仙逝的王永庆希望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克服大企业病。他说:“企业规模愈大,管理愈困难,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层负责的作为规范一切人、事、财、物运用的准绳,并据以彻底执行,其前途是非常危险的。”台塑是成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度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不少中国企业看起来制度也很完善,控制似乎也很严密,但依然被困在画地为牢的圆圈里打转。
放眼全球,这样的企业更不鲜见。比如花旗,规模就没有给它带来预期的好处。自1998年与旅行者合并之后的10年,花旗虽然规模日大,利润却未随之相应增长。花旗这10年因此被一些人称为失落的10年。在一些分析师看来,其原因在于花旗已经太大太复杂,大到无人能够控制它了。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大企业正在新的管理制度路径上进行积极探索。
传统管理模式行将入木?
不少大面临的最大最直接的难题就是增长。在我国,为了突破增长瓶颈,一些大企业进行了盲目的并购、盲目的多元化、盲目的全球化,结果大多是铩羽而归。国际上一些大企业采取了不惜一搏的高风险手段。花旗、雷曼等在次贷上栽跟头,西门子的商业贿赂丑闻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大企业的另一个们就坦率地指出,花旗员工之间缺乏共同的文化,员工们不仅对公司漠不关心,而且常常搞窝里斗。已于2007年11月辞职的花旗前CEO查克·斯普林斯曾经试图通过加强公司的道德规范重塑花旗,结果却无功而返。在我国大企业中,山头主义更是屡见不鲜,导致企业大而不强。
花旗CEO潘伟迪并不认同花旗已经没法管的看法。他很轻巧地表示,无非是关于人、组织和执行的问题。为此,他对花旗的组织进行调整,实行矩阵式管理。在这种结构下,某些职能(如IT)和产品线的管理被集中化,而整个则被分为4个地区进行运营。潘伟迪表示,此举的目的是给各地区的领导授权,允许他们“就地拍板”。然而,矩阵式管理也会造成责任不清等问题,花旗前CEO李世同就曾描述了花旗以前发生的“矩阵战争”问题。在潘伟迪设计的矩阵式结构中,不少经理要向两位上司报告。这能否解决花旗内部协同力问题仍是个未知数。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