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限效果

  仪器信息网 ·  2008-06-28 21:44  ·  44277 次点击
名称:上限效果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0413ylk4y9zqb7q3y9p3.jpg上限效果
英文名:ceilingeffect
上限效果指个人对特定知识的穷追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于停止下来。
目录
概述
起源
知沟理论与上限效果
参考资料
概述
信息格差与知识格差假说的反命题,美国学者艾蒂玛和克莱因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最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饱和点"(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经济富有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也会早。经济贫困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经济富有者。他们认为,大众媒介传播的多是普及性知识,无论富有者还是贫困者从大众媒介那里得到的都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因此大众传播带来的结果不是社会知识格差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应该承认,艾蒂玛等人指出的"上限"在个人追求特定知识的过程中是存在的,但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现象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但在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过程.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等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者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那么此时这种知识的价值也早已大大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知识格差”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起源
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知沟理论与上限效果
1977年,J?S?艾蒂玛和F?G?克莱因提出了与“知沟理论”假设相反的观点,即“上限效果”假设。其基本观点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04174v4jh4e1aerpb8ee.jpg上限效果
是: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在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增速乃至停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就早;而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也能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通俗地说,艾蒂玛的观点表明,由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的作用,社会的“知沟”一开始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最终还是会缩小,其理由是由于三个“上限”的制约:
第一,信息源的性质所决定的“上限”。大众传媒传播的知识只是某一范围、领域,某种程度上的“一般”知识,并非是“高、精、尖”的知识。无论处于什么经济地位的受众,都不可能从大众传媒中获得超过这个范围、领域、程度的知识。
第二,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在大众传媒的受众中,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感觉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方面知识的追求。
第三,现有的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
“上限效果”假说提出后,学界对此也提出了不同意见。学界认为,“上限效果”假说所说的“上限效果”,虽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0417f5a2522qe5qatuwt.jpg上限效果
然在大众传媒受众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获取过程中是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个假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从大众传媒受众个人在整个一生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一定存在,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这是因为,受众个人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领域追求获取某一特定知识会出现“饱和”,这些知识的增加会出现停顿。这时,他们就会开始对下一个新领域的知识的追求与获取,这就必然会增加他们的知识总量。
第二,知识是会不断更新,逐渐老化的,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追求获取知识方面即使在后来某个时候到达了社会经济基础位高的人的“上限”,而这时因为时境的变化,他们获取的知识的实际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那种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不成熟的。
N·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
1974年,N·卡茨曼从新传播技术发展的角度着眼,提出了"信息沟"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
(1)新传播技术的应用必然会使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接触量都有所增大,但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均等地获得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利益。
(2)现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及早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处理机器,能够拥有相对于其他人的信息优势。
(3)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媒介技术会不断出现并以逐步加快的速度更新,因而“信息沟”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是“老沟”未平、“新沟”又起
参考资料
《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
《传播理论》
《世界传播事业史》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