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grxlj · 2008-10-12 09:14 · 37153 次点击
目录
概述
地名的文化意蕴
中国地名与方言
配图
相关连接
概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0911m5ypiyfvfp5ijfm3.jpg地名
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地名命名的对象已不限于传统的地球表面,而扩大到海底和其他星球。英语中意为地名的词还有toponym和placename。
地名的要素地名作为语词,既有语音又有意义,用文字书写又有字形。地名的意义有指代意义和组成地名的各个构词成分的意义(即书面语中的字面意义)。如“长江”的指代意义是位于中国中部横贯东西的一条特定的大河,它的字面意义是长长的河。地名的指代意义又分为指位义和指类义,因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不但所在的位置总是专一的,且必属于一定的类型。所以音(语音)、形(字形)、义(字面意义)、位(地理实体所在的位置)、类(地理实体的类型)是地名的5个基本要素。无论是对地名进行静态描述或动态研究都离不开这些要素。尽管有些地名因年代久远,语音、字形已经变更,或原义湮没,或位、类不明,但地名的命名总是有一定原因的,或反映自然特征,或反映社会历史背景。
地名的构词地名属于专有名称,为了区别各个不同的地理实体,通过构词手段给予不同的词形。地名的构词随语言的不同又各有特点,有些语言的地名中带有冠词,如LosAngeles(洛杉矶),los为西班牙语的冠词;有些语言中地名通名位于地名专名之前,如允景洪,允为傣语城之意,地名通名在前;有些则于词干前后附加词缀构成地名,如ЛенинграД3)(列宁格勒),град为俄语后缀,城之意。中国最早的汉语地名多为单音节词,如商(商始祖契所居,今河南商丘)。以后出现了形声字,多用形旁指类,如山(嵩)、氵(渭)、阝(邳)分别表示山体、水体和城邑。后来,地名专名加地名通名成了地名构词的一般模式。地名通名是表示地名所指地理实体类型的词,地名专名是表示同类地理实体中某一个体的词。如太平洋、永定河、海南岛、长寿县等地名中的洋、河、岛、县是地名通名,太平、永定、海南、长寿是地名专名。有些词在地名中原为通名后来转化为专名的组成部分,如苏州市中的“州”字和石家庄市中的“庄”字原为通名,在这里则成为专名的组成部分。有些词在地名中原为专名,后来转化为通名,如“江”曾是长江的专名,“河”曾是黄河的专名,以后都演变成为河流的通名。
地名的特性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
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没有航海知识的积累和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像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的名称。没有潜水器、航天飞机等现代化仪器设备,也不会有今天越来越多的海底和月面地名。地名命名的初期往往是少数人提出来的,只有经过社会实践为多数人所公认,即约定俗成时,才能起到社会交际作用。地名由少数人称说到为广大社会成员所公认,要经过一定的传播和筛选过程。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尤其行政机构的力量,能加速这个过程。为更好地交际,人们不喜欢那些称呼累赘、书写繁琐的地名,而要求含义健康、便于记忆和称说雅化的地名。如早先通行的欧罗巴洲、阿非利加洲、亚细亚洲现已简化为欧洲、非洲、亚洲,中国在1964年把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鄠县改为户县。
时代性地名的命名通常反映命名时代的特征,可以说每一历史时代都有反映该时代特征的地名。在阶级社会中,许多地名反映统治阶级的意识。如由于隋文帝父名忠,当时忌用“忠”字及其同音字,于是改中丘县为内丘县(今属河北省)、改中江县为内江县(今属四川省),并一直沿用下来;原英国殖民地的黄金海岸,于1957年独立后改名为加纳,标志着该国殖民时代的结束。
民族性不同民族分布区域内的地名,一般总是由生息在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命名。不同民族语地名不仅在语法结构、语音、词汇及书写形式等方面各具特点,而且在同一民族语内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方言的差别以及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矛盾。而方言中又较多地保留了古语成分。因此,通过地名语词的比较分析及其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历史上的民族分布、迁徙以及古语和方言特征。地名的命名依据还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特征。如在汉语地名中常有以龙、凤、麒麟等词命名的地名,福建龙岩市、湖南凤凰县、陕西麒麟沟等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色。
地域性地名是地方的指称,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北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如反映颜色(长白山)、形态(五指山)、气候(恒春)、方位(南海)、物产(达布逊湖,达布逊在蒙古语中为盐)、商业(骡马市大街)、交通(渡口市)、宗教(观音寺)、职业(铁匠营)以至祈求(平安堡)等。其中有些特征一直保存到现在;有的特征虽已消失,如北京公主坟的坟已不存,但地名仍继续流传。很多地名具有显明的区域特色。如带有塬、峁等词的地名只分布在黄土区域(见黄土地貌),带有涌、滘等词的地名只分布在广东水网地区(涌是小河,滘是水道分岔处)。
地名的种类有很多种分类。①按地理属性划分,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前者又可分为水名、山名等,后者又可分为聚落名、政区名、建筑物名等。②按瑶区划分,有国名、省名、县名等。③按语别划分,有汉语地名、英语地名、阿拉伯语地名等。④按社会交际功能划分,有今称、旧称、别称、自称、他称、全称、简称、雅称、俗称等。⑤按照通行的时间划分,有今地名和历史地名,历史地名即古地名。⑥按构词的关系划分,有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⑦按照命名的缘由划分,有描述地名(反映当地某一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地名,如形态、色泽、音响、方位、物产等),记事地名(反映发生过的事件或以故国、部族、人物名字命名的地名),意愿地名(反映人们的意志、愿望、忌讳、宗教信仰的地名)以及讹传地名等。
地名的文化意蕴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09128rl5cksktmisurds.jpg地名
1、地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广泛使用的媒介。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地名。
2、地名是文化的传承。地名文化是祖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仅仅因为杭州的山水美丽,苏州的园林迷人。全国各地山水好的地方有的是,但许多地方缺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魅力就不及苏州。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路一桥都有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如保俶塔有吴越王钱俶的故事,雷峰塔和断桥有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灵隐有飞来峰的传说,岳庙有岳飞抗金的故事等等,沉淀着历史文化,给人们一种情操的陶冶,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向往。因此,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打造舟山海洋文化名城,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3、加强地名工作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有一个“名从主人”的惯例。因此,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地名往往体现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在处理领土纠纷过程中,各国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把自己对边界地理实体的命名作为拥有主权的有力证据来使用。在国际关系中,因地名引发的政治和外交问题也不胜枚举。如日韩间的“竹岛”与“独岛”争议,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争议,我们称为钓鱼岛,日本人却偏偏去设一块叫做“尖阁列岛”地名牌。
4、加强地名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快速高效、持续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地名信息是社会基础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都需要提供完整、准确、方便、规范的地名信息服务。经济建设对地名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快速获得和传递地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规范地名信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应用水平,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及时规范的服务,为公众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还可以为日益频繁的国际国内交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地名与方言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0912z5ixxj5j8ppcblqk.jpg地名
方言是语言的支派和变体。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的方言进入了主流社会而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语言--我们称之为普通话,有的成为地方独有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方言。然而,不管其流行范围大小,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方言是地方文化最重要的认同标志,由于居住地不同,对地名的称呼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反映出地域特征。例如对农村中人们的集聚地,北方平原地区基本上叫做"村"(屯)"庄"(堡),南方由于方言丰富,称谓五花八门。考察地名的起因和方言的关系,能看出方言对地名形成的影响,有助于研究该方言区的地理和人文发展概貌。
大致说来,地名的成因不外乎地形地貌、居住环境和身份标志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地名的考察,就可以大体了解一个地方的独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习性。这些环境和习性在语言上的反映,就构成一个地方方言的独有特色。从湘方言和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区地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方言的这种差异。
首先,考察一下不同方言对地形地貌的不同指称。
同样是山,不同的方言系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
崮":山东有座有名的山,叫做"孟良崮"。同样的地形,在西北叫做"塬"。
岭":南方特别是湘方言区,多习惯于把山叫做岭。长沙市区现在有不少以"岭"为名的地名,如"识字岭"、"留芳岭"、"黄土岭"、"金盆岭"、"长岭"、"窑岭"等等,这些地名所界定的区域,在历史上多是小山。
崙":处在湘方言和北方方言分界线的益阳,对山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崙",例如"桃花崙"。益阳话的"崙"与普通话的意思正好相反,按普通话的解释,"崙",是大山,而益阳话的"崙"是小山。(普通话中称小山为"丘"。)
界":西南官话中,有的把山叫做"界",如湖南湘西的"张家界",四川的"老山界",都是名山。"界"的本意是分界,如界山、界河、界碑等。
同样是水,不同的方言系统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
塘":湘方言多把屋门口的小水坑叫做塘。大"塘"就叫"湖"。而北方有的地方把水坑呼为"淀",知名的有"白洋淀"、"荷花淀";有的地方呼为"泊",如"梁山泊";有的地方则呼为"海"或"池",如新疆的"天池"。
冲":作地名的本意是交通要道,如"要冲。"但湘方言区习惯于把山谷中的平地呼为"冲",最著名的要算韶山的"韶山冲"。而在北方方言区,山谷中的平地叫做"峪",还有的地方叫做"塆"。如河北的"马兰峪"、甘肃的"嘉峪关",都是名"峪"。湖南的张家界处在西南官话区,其部分地名也就体现出北方方言的特征,如把湖南大多数地方习惯于叫做"冲"的地方叫做"峪",如著名风景区"索溪峪",这些地名对考察湘西的民族文化历史很有价值。
嘴":嘴巴,本义指的是动物进食的器官,用作地名则是指的"嘴子",即某个突出的地方,如"山嘴"。水边的滩涂突出部位,有的地方称为"嘴",最有名的是上海的"陆家嘴"。而在洞庭湖地区,主要是湖南西北部和湖北一些地方,则把上海人叫做"嘴"的地方叫做"头","黄山头"即是。江南一些地方和北方某些地方则把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叫做"矶",例如湖南岳阳的"城陵矶"长沙的"三岔矶",江苏的"燕子矶",安徽的"采石矶"。
凼":湘方言区习惯于把小水坑叫做"凼",而北方则叫作"洼"或"水泡子"。用作地名时,"凼"和"洼"都是指凹陷的地方,而在有水这个意义上,"凼"和"水泡子"差不多。
其次,比较一下方言所反映的不同的居住环境。
南方多山、多水,地形复杂,所以南方的地名中多带有诸如"冲"、"塘"、"岭"、"桥"、一类名词。在湖区,人们围湖造田,在湖里筑堤,为自己造出一方居住、生产和生活的地盘。那道保护他们生命和生活的堤就叫做"垸",因此,湖区人们聚居地多以"垸"字附在地名后,如"长春垸"、"共华垸"。而在山区,不少村落缀以"寨"字。山西省有个"大寨",湖南省的湘西也有个"黄狮寨"。
峒":在湘方言、西南官话和广东话里,"峒"是田地的意思。如广东有"儒峒",贵州有"合伞峒"。湖南江永有个瑶族发源地,叫做"千家峒",写作"千家洞",这个地方其实是山间一块较大的平地。
市":现在多理解为"城市",但在湖南一些乡村,却多有以"市"作为地名后缀的,这个"市"的含义就是"圩市"了,是赶集、买卖货物的地方。例如"鸡笼市"、"文家市"。
再次,来考察一下身份标志或者叫做官方命名的情况。这种地名的起因应该说有更多的共性,比如,边远地区不少地方有叫"××营"的,多是古兵营的沿袭称谓。如湖南城步县有个地方叫"长安营",是清朝"旗营"旧址,现居民都是军人后裔,说一口"京腔",湖南长沙也有个"营盘街"。不过,即使是官方命名,由于方言的影响,也会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驿站",是古时官府在驿道上设立的接待站,至今不少地方还叫作"××驿"的。但在湘方言区,有的则不叫"驿"而叫"铺",如长沙附近有个"白若铺",沿着319国道一线有"夏铎铺"、"沧水铺"、"回龙铺"、"君山铺"、"谢家铺"等,都在319国道上。"化"、"宁":中国不少地名中含有这两个字。如湖南的"新化"、"安化"、"宁远"、"新宁"、"绥宁"、"常宁"。这些地方大都处于边远地区,属于后来"归化"的地方,官府希望这些地方"安宁",不要闹事,因此得名。不过,由于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较大的地名,地方特色就显得弱一些了。
考察方言与地名的关系还可以选择多个角度。在学习中,结合所学内容作一些方言调查,不仅有益,而且有趣,大家不妨花点时间实践一下。
配图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09125tnznxgf1plj7r0k.jpg地名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