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可
Aaron · 2008-11-08 11:13 · 18234 次点击
【词条释疑】
放射性活度的法定计量单位是Bq,贝可勒尔(简称贝可)。该计量单位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可勒尔的姓氏命名的。由于该计量单位来源于人名,故按规定,其国际符号用大写正体字母表示。
【科学家小传】
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可勒尔,1852年12月15日生于法国巴黎。1877年毕业于巴黎路桥学院。1895年巴黎理工学院教授。190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从1895年开始研究硫化物和铀的化合物产生的磷光现象。1896年首次发现铀的放射性质。1903年同居里夫妇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8年8月25日逝世于巴黎,终年56岁。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因研究放射性物质而献出生命的科学家。
【贝可勒尔与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安东尼·亨利·贝可勒尔(AntoincHenriBec-querel,1852~1908),1852年12月15日出生在一个杰出的法国科学世家。他的父亲是位应用物理学教授,对于太阳辐射和磷光有过研究。1872年,贝可勒尔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1874年在蓬塞特夏萨斯地方政府任职,1877年成为工程师,1894年晋升为总工程师。从1878年起他被任命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助教,继承了他父亲在巴黎国立工艺学院的应用物理学讲座席位。1888年他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博士学位,第二年为科学院院士。1895年,贝可勒尔成为巴黎国立工艺学院教授。贝可勒尔早年研究由磁场所引起的平面偏振光的转动(法拉第效应)、红外光谱以及晶体对光的吸收,特别是吸收对偏振面和传播方向的依赖关系。贝可勒尔从1883年到1896年期间发表了20余篇科学论文,其中大多数是关于磷光方面的。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这项工作使他和居里夫妇分享了190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01年,贝可勒尔发表了关于一种元素通过放射性变为另一种元素的第一个证据。1918年,贝可勒尔担任科学院院长。由于长期生活在射线中,贝可勒尔50岁刚过便渐渐感到浑身瘫软,头发脱落,手上的皮肤常像烫伤一样疼痛。1908年8月25日,贝可勒尔逝世于勒克罗依西克。他是第一位被放射性物质夺取生命的科学家。
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起源于法国科学院的一次会议。
1896年初,彭加勒收到伦琴寄给他的论文和照片,他在1月20日的法国科学院的会议上展示了这些资料。由于X射线的产生与真空玻璃管中的强烈的磷光有关,彭加勒在会上提出假设:被日光照射而发磷光的物质也应发出一种不可见的、有穿透能力的、类似于X射线的辐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彭加勒的假设给贝可勒尔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后,他立即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科学史是惊人的相似,当年法拉第听说奥斯特能将电变成磁,使他决心要将磁变成电,终于他成为电磁学一代宗师;莫尔斯在轮船上听人谈论电传信号,决心致力于此,终于发明了电报。从贝可勒尔从事研究放射性的缘由,可以看出参加学术讨论、进行信息交流对科学发展多么重要。通过学术交流产生的思维共振,经常是重大发现的催化剂,在讨论中迸发的一点火星,往往成为创造性工作的开端。
1896年2月24日,贝可勒尔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论磷光辐射”的报告。他发现,硫酸钾铀酰在阳光下曝晒几小时后能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能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贝可勒尔和彭加勒一样,认为这种射线类似于X射线,其发射以太阳光对铀盐晶体的激发为条件。
贝可勒尔准备再多重复几次实验,但天公不作美,2月26日和27日是阴天,他把准备好的用黑纸包着的底片和铀盐试验装置随便放到暗室的抽斗内,没去管它们。过了几天,到了1896年3月1日,贝可勒尔为了向第二天的科学院会议提供感光图像强度和磷光强度及持续时间关系的证据,冲洗了一张底片,使他感到目瞪口呆的是,底片上被压在轴盐下的部分异乎寻常的黑,而不像平时晶体经过曝晒后那样微黑。他又冲洗了一张,依然显示出同样的结果。他然后在暗室内又准备了一张照相底片、一个带有铝隔板的干板夹和一个钮扣形状的轴盐片。5小时后,冲洗出来的底片还是感光了。
到此,贝可勒尔还未从铀盐放出的射线是由于太阳光对铀盐晶体的激发而产生的这一错误观念中解脱出来。他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是:虽然没有太阳光照射,但磷光现象中产生的不可见射线的寿命长于磷光寿命,所以磷光消失后仍有这种不可见射线。
使贝可勒尔放弃最初错误假设的是他以后做的实验。贝可勒尔在暗室中研究了铀硝酸盐处于溶液中或再结晶后的情况,这时铀盐虽然不再发磷光,但仍能放出射线,并且在通常光线照射下不发可见磷光的铀盐也能发出不可见射线。同年5月,贝可勒尔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生不可见射线。1896年5月18日,他在提交的报告“金属铀新辐射的发射”中说:“我研究过的铀盐,不论是发磷光的还是不发磷光的,结晶的、熔融的或是在溶液中的,都具有相同的性质,这使我得到以下结论:在这些盐类中,铀的存在是比其它成分更重要的因素。”
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虽然有偶然性(意外的天气),但这种偶然性背后有必然性。一方面,外部环境对贝可勒尔有利。首先,当时感光材料和照相技术都比较成熟;其次,X射线的发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辐射问题的研究;第三,当时的欧洲科学气氛浓厚,科学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贝可勒尔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了解科学信息,能认识到意外现象的重要意义;贝可勒尔还有高超的实验技能和持之以恒地探索科学真理的优良品德。
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以后,还对射线进行了放电实验和吸收实验。他发现放射性射线可使一定距离处的带电物质放电,能使空气电离。他还利用从居里夫妇那里得到的一小块溴化镭样品来研究,用外磁场来影响溴化镭发出的射线。他发现三种射线:一种是具有原子尺度的带正电的粒子(X射线),在外磁场中偏转角度很小;第二种在外磁场中明显地偏向与X粒子相反的方向(β射线);第三种在外磁场中不发生丝毫的偏转(γ射线)。
令人遗憾的是,贝可勒尔对放射性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定性的描述,系统的定量测量工作做得较少,他对射线的本质没有深入地探讨。发现天然放射性以后,他错误地认为这个课题没有多大搞头,离开了这一领域。可喜的是,天然放射性现象引起了居里夫妇、卢瑟福等人的兴趣,在他们及后人的努力下,放射性现象的规律和机制终于被揭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