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历法

  grxlj ·  2008-11-26 22:27  ·  38177 次点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24166oslt56fzh6d66j.jpg
中国传统历法
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目录
历史
概述
早期历法
历法计算要点
藏历
基本元素
参考资料
历史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241p3w1a11w1i0g4441.jpg
中国传统历法
智慧的中国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字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的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到今天。为甚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务的时候(简称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中国的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不仅有阳历的成份,又有阴历的成份。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终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实用方便。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常常被中国人视为骄傲。
概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2412k3b2erpjn0zajkr.jpg
中国传统历法
汉族地区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四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绪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国农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但历法采用公历,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和国际接轨,采用公历纪年,称为“公元”以冲淡其宗教意义,但夏历仍然在广大农村和计算传统节日时使用。在台湾仍然用民国纪年,2004年为“民国93年”,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国际来往增多,商业、外交多使用公历,只是钞票印刷,国家公文仍用民国纪年。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242eu0esu42nfmz0z2u.gif
中国传统历法
中国的藏族有自己的藏历,基本和夏历一致,只是干支纪年天干用阴阳铁木水火土,地支直接用生肖,所以2004年是藏历阳木猴年。纪月和中国农历不一致的地方是以望日,即月圆之日固定在每月15日,月初不一定是朔日,而且一个月以太阴日定日子,必须每个月30天,所以和太阳日有区别,中间会有缺日或重日,如某月没有初二或有两天都是14日等,和中国农历可能相差一两天,闰月的设置也不一致,所以藏历新年有时和夏历重合,有时差一天或差一月。
中国的伊斯兰教徒以伊斯兰历推算自己的节日。
中国的傣族有自己的历法,基本和夏历相似,但以公元639年春分开始纪年,每年第一个月为六月,相当农历三月,闰月固定在九月(即每年的第四月后),也采用干支纪年、生肖和节气,傣历一月为立冬月,但新年定为清明后第7天,即为“泼水节”,庆祝活动持续达3-5天。
以前朝鲜、日本、越南都使用夏历,在进入现代逐渐都改为世界使用较为广泛的公历,但许多民间节日都依照夏历推算,尤其是占卜算命,在上述各国仍然使用夏历。
早期历法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242ekzs1yedzgoo1zqq.gif
中国传统历法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历法计算要点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242zt5kkeywlxhx58ry.jpg
中国传统历法
为了推算每年的历谱,首先要定一个计算起点,叫做历元。中国古代历法大多数取下列这样的理想时刻为历元:某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它正好是朔和冬至,而且又是月过近地点(即月行速度最快的点)的时刻,等等。由于各种历法的数据不同,所以它们推得的理想时刻也各不相同。不过这样的理想时刻通常离开历法行用的年份都十分遥远。这种历元称为上元(见上元积年)。
设a为一回归年时间,b为一朔望月时间,c为一近点月时间,单位均为“天”。又设y为从上元起到所求年的累计年数。则ay就是从上元起到所求年的冬至的全部时间。因为干支纪日以60天为一周,所以用60去除ay,所得余数r1,就是所求年的冬至时刻到前面一个甲子的夜半的全部时间。这个时间的天数部分叫做大余,不足一天的零数部分叫小余。通常历法都规定,大余“命甲子算外”,即以甲子日为0,乙丑日为1,等等。因此,根据大余的数字,就可以知道所求年冬至日的干支日名。有的历法“命甲子算上”,则应以甲子日为1,乙丑日为2,等等。还有少数历法,如北宋的《纪元历》,不选甲子日,而选己巳日为上元,命己巳算外,则大余就以己巳为0算起,庚午为1,等等。小余就是从夜半起算到发生冬至这瞬间的时间,可以把它按十二时辰制或百刻制等时刻制度(见漏刻),化成时刻。从r1累加一气的时间a/24,就得冬至以后各气的干支日数及时刻。
上述r1的算法,数学上习惯用一个算式来表达:ay≡r1(mod60)。这种算式叫一次同余式。仿此,可以列出其他的一次同余式:ay≡r2(modb),ay≡r3(modc)。r2就是所求年冬至离开十一月平朔的时间间隔。r3则是所求年冬至离月亮上一次过近地点的时间间隔。r1-r2就是十一月平朔离上个甲子日夜半的时间。也和冬至的情况一样,它的整数部分代表甲子日以来的干支日数,零数部分则是从夜半算起到发生平朔的时间。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243r3atrghyo2thhgth.jpg
中国传统历法
设这个时间为t0一般历法都给出一份太阳运动表,一份月亮运动表。从太阳运动表,根据所求的十一月平朔在二十四气中的位置(或者,十一月平朔在大雪气后,相距时间为;或者,如若,即十一月平朔在大雪气前,在小雪气后,这时,离小雪的时间为),使用内插法可以推算因太阳运动不均匀而引起的定朔改正数Δts;从月亮运动表,根据所求的十一月平朔在一个近点月周期中的位置(即r3),也是用内插法,可以推算因月亮运动不均匀而引起的定朔改正数Δtm。于是,十一月定朔t=t+Δts+Δtm。t>1,定朔在平朔的次一日;t(b-r),则规定这年有闰。r/12,则是两个气的时间比一个朔望月长的差数。将这个数累加到r2上,一当这个累加的和数大于b的时候,就是中气超过月份的时候,这时,就把被超过的月份定为闰月。
中国古代有的历法不用前述特殊时刻的上元,而用近距取元,即取某个已知r1、r2、r3值(设为a1、a2、a3)的年的冬至时刻为历元。例如《授时历》就是以历法制定的那年的冬至时刻为历元。它把a1称为气应,a2称为闰应,a3称为转应。这时,一次同余式组改为:
ay+a1≡r1(mod60),
ay+a2≡r2(modb),
ay+a3≡r3(modc)。
以上是就世界各国历法最基本的内容,即按照推算民用历谱,安排历日的问题来说的。但是中国古代历法还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内容。它包括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的计算;昏、旦中星和时刻的测定;日、月食的预报等等。就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它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它的发展是中国天文学史的一条主线。
藏历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243uirlddgt202c62d5.jpg
中国传统历法
指中国藏族的历法。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大昭寺前保存有长庆年唐蕃会盟碑,碑文为藏文,碑中有藏历与唐历的对照。碑文中说:“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年,孟冬月十日也。”孟冬月为冬季第一个月。藏历纪年以五行、十干、十二支配合。十干配五行,木以甲阳乙阴,火以丙阳丁阴,土以戊阳己阴,金以庚阳辛阴,水以壬阳癸阴。干支纪年以五行区别阴阳,不用十干之名。十二支则用十二属兽名。故上阴铁牛年(铁为金)即为辛丑,与唐长庆元年干支相合。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藏族的桑杰嘉措撰《白琉璃》书,其中有年历表,以撰书年为零年,上推660年,说:“《时轮根本密典》传入西藏,因此定是年为六十周年之始。”按以1687年减660年为1027年,当丁卯,于藏历为阴火兔,相传藏历始于阴火兔年的说法即源于此。
藏医名著《四部医典》卷二第十四节论各时节的生活习惯,其中也介绍了藏历。说:“一年为六季,分为十二个月。”又说:“一百二十瞬息为一喀其摩,六十喀其摩为一怛,三十怛为一由赞,三十由赞为一昼夜,叫宁懈,三十宁懈为一月。”
基本元素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24387oozo2e2ceee2b6.jpg
中国传统历法
基本元素──日、气、朔中国至迟从殷商时代起就采用干支纪日。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名轮流循环使用。“气”是中国古历的阳历成分。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按时间等分的叫平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
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月亮绕地球转动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它的速度变化的周期叫一个近点月。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速度也是不均匀的。它的变化周期直到明末以前一直认为就是一个回归年(见年、月)。由于日、月运动都不均匀,所以每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不过,经过长期观测统计,可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称为一个朔望月。根据朔望月推算出来的朔,叫平朔。对平朔进行日、月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得到真实的朔,称为定朔(见朔望)。
中国古代的民用历法根据气、朔的变化,可分三个时期:
①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唐初,是使用平气、平朔时期。
②从唐初到明末,是使用平气、定朔时期。
③清代以后,是使用定气、定朔时期。
参考资料
1.http://hi.baidu.com/chinactwh/blog/item/1da27a22179c56a44723e8ef.html
2.http://vip.6to23.com/shuxueshi/index.html/zglf.htm
3.http://lzznf.vw35.com/0025/cn/DisPicDetail.html?CID=7774&MenuNo=DF1032502085&MenuCode=DF1032502085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