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望远镜

  grxlj ·  2008-11-26 22:42  ·  20214 次点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5144tze1md919e777ct.jpg光学望远镜通常是呈筒状的一种光学仪器,它通过透镜的折射,或者通过凹反射镜的反射使光线聚焦直接成像,或者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学望远镜又称“千里镜”。它主要包括业余天文望远镜,观剧望远镜和军用双筒望远镜。使用人眼可见光形成恒星和星系的像的望远镜。
目录
基本原理
光学望远镜的种类与用途
最大的光学望远镜
空间红外望远镜
新“哈勃望远镜”
空间干涉望远镜
地外行星搜寻者
历史和发展
参考资料
基本原理
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这些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5156ufzvnvuirrtr77z.jpg
光学望远镜
submicroscopicstructures)或超微结构(ultramicroscopicstructures;ultrastructures)。要想看清这些结构,就必须选择波长更短的光源,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1932年Ruska发明了以电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电子束的波长要比可见光和紫外光短得多,并且电子束的波长与发射电子束的电压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说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目前TEM的分辨力可达0.2nm。
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用电子束作光源,用电磁场作透镜。另外,由于电子束的穿透力很弱,因此用于电镜的标本须制成厚度约50nm左右的超薄切片。这种切片需要用超薄切片机(ultramicrotome)制作。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高可达近百万倍、由电子照明系统、电磁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电源系统等5部分构成。
光学望远镜的种类与用途
光学望远镜分为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施密特望远镜。19世纪初斯折射式望远镜还是天文学界的主流,当时研究的重点在天体测量,邻近恒星的位置测定。随着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51585uuq0v3lwv6qf68.jpg时代的演变,天文学家开始探索到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研究整个宇宙的结构,巨无霸的大型反射望远镜便取代折射式望远镜的地位。而施密特望远镜更拍摄到许多深远微暗的天体照片,让天文学家能按图索骥地去研究探索数10亿光年之遥的宇宙深处。所以20世纪是反射式望远镜与施密特望远镜的时代,而21世纪更将是无线电电波望远镜的时代。
19世纪天文望远镜主流──折射式德国汉堡大学80厘米折射镜。
20世纪统一天文学语言的施密特望远镜,这是澳洲的UKST。
20世纪天文望远镜主流──反射式,这是德国蔡司的3.5口径反射望远镜。
最大的光学望远镜
哈勃望远镜长13.3米,直径4.3米,重11.6吨,造价近30亿美元,于1990年4月25日由美国航天飞机送上高590千米的太空轨道。哈勃望远镜以时速2.8万千米沿寂静的太空轨道运行,默默地窥探着太空的秘密。
哈勃望远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精确的天文望远镜。它上面的广角行星相机可拍摄到几十到上百个恒星照片,其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515k20i66zvx9ojj8b6.jpg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其观测能力等于从华盛顿看到1.6万千米外悉尼的一只萤火虫。
1999年4月,利用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深空图像,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宇宙边缘附近有一个距离地球130亿光年的古老星系,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遥远的天体;利用全新的近红外仪器,透过茫茫的星际,人们发现了“皮斯托”星,这是至今发现的最大的一个天体。利用哈勃望远镜的宽视场和行星摄像机,科学家获取了第一张伽玛射线爆发的光学照片;哈勃望远镜上的超级摄谱仪又向人们揭示了超新星的化学成分。
哈勃望远镜所收集的图像和信息,经人造卫星和地面数据传输网络,最后到达美国的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中心。利用这些极其珍贵的太空图像和宇宙资料,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沉寂多年的天文学领域,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哈勃望远镜预计2010年“退休”。21世纪的太空望远镜研制计划正紧锣密鼓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21世纪初叶,将有数台大型天文观测设备送入外层空间,这将是继哈勃望远镜取得的辉煌成就之后的,人类探测太空的又一次大手笔。
空间红外望远镜
将于2001年发射升空,其主镜口径84厘米,配备有灵敏度极高的红外探测元件。为彻底避开地球红外辐射的干扰,它将遨游于近百亿米之遥的深空轨道。当望远镜在外层空间、处于极低温的条件下进行观测时,红外波段的宇宙“面容”纤毫毕现,较之于地面观测将清晰百万倍。
新“哈勃望远镜”
美国正在积极筹划研制新一代太空望远镜,旨在接替目前还在轨道运行的哈勃望远镜。新一代望远镜主镜为口径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5163prroja6v2f4vysi.jpg
光学望远镜
达7.5米,其观察范围比“哈勃”大4~6倍,清晰度却不亚于“哈勃”。新一代望远镜计划2003年开始制造,重量预定3000千克,而“哈勃”重达10000千克。制造这么大而又这么轻的镜片,要求在材料上有巨大的突破和进展。
“哈勃”在对宇宙形成初期进行探测时留下了1亿年到10亿年之间空白,新一代望远镜将填补这段空白,研究宇宙的甚早期,观察诸星系形成时期的情况。“哈勃”专门用紫外线和可见光中的短波来观测宇宙,而新一代望远镜则用电磁光谱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来深入探索宇宙。因为宇宙在扩张的过程中诸星系远离地球向外运动,它们的光变成波长较长的红光,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
新一代望远镜不像“哈勃”那样绕地球轨道,而是将稳定地占据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以外约150万公里的一条轨道。
空间干涉望远镜
预计于2005年3月被送入预定轨道。它实际上由7架30厘米口径的镜面组成,进入轨道空间后将释放排列成长达9米的望远镜阵。运用光学干涉技术,其最终的空间分辨率可优于哈勃望远镜近千倍。建造空间干涉望远镜,要求极高的技术水平,它的应用将使天文学家分辨遥远恒星的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地外行星搜寻者
“地外行星搜寻者”是美国宇航局空间计划的“点睛”之笔,计划于2012年发射升空。它汇集了人类太空望远镜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537x27xz28tb85inv2e.jpg
光学望远镜
技术的精华,将在寻找太空生命方面崭露头角。“地外行星搜寻者”的设计思路与空间干涉望远镜相似,但在规模与性能上有重大突破。空间干涉望远镜的可收卷镜阵延伸9米上下,而“地外行星搜寻者”的镜面阵列延展可达百米。利用它空前的分辨率,人们将足以探明,在太阳系邻近数十光年之内,是否存在与地球条件相似的行星,并进一步为解开地外生命的“悬念”获取宝贵的线索。
总之,21世纪的“天眼”,将具备前所未有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大视场以及多天体观测能力。就整体而言,它们观测宇宙的效能将全面超越其“老大哥”----哈勃太空望远镜,从而全方位地开阔人类探测宇宙的视界。
历史和发展
长久以来,人们仰望天空,看见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有过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等宇宙模型。从前,人们只能用肉眼对星空进行观察,观测范围非常局限,所得的数据资料也就非常有限。
1608年,荷兰眼镜商人李波尔赛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Galleo,G.1564~1642)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5385mmrqtt5c1jj9b01.jpg
光学望远镜
根据“折光理论的深邃研究”,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制作了一架望远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天空,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如1610年初发现的木星的四颗主要星),开创了天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Kepter,J.1571~1630)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制出了另一种望远镜,天文望远镜采用的就是开普勒式望远镜。现在的折射望远镜还是这两种形式。1757年,杜隆通过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镜的理论基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折射镜得到不断的改良,制出了许多大口径消色差望远镜。然而,折射镜总是有残余的色差,对紫外、红外波段的辐射吸收很厉害,大块完整的玻璃难以铸造,重力容易使大尺寸透镜产生形变,折射镜有着许多的不足。
1668年,牛顿(Newton,I.1642~1727)用2.5厘米直径的金属,磨制成一块凹面反射镜,并在主镜的焦点前面放置了一个与主镜成45°角的反射镜,使经主镜反射后的会聚光经反射镜以90°角反射出镜筒后到达目镜,制成了反射望远镜。往后的几百年间,人们提出了反射镜的多种设计方案。1918年末,口径为254厘米的胡克望远镜(Hookertelescope)投入使用,它第一次揭示了银河系的真实大小和我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哈勃(Hubble,E.P.1889~1953)的宇宙膨胀理论就是用胡克望远镜观测的结果。相对于折射镜,反射镜没有色差,容易制作;但它也存在固有的不足:如口径越大,视场越小,物镜需要定期镀膜等。
随后又出现了能兼顾折射和反射两种望远镜优点的折反射式望远镜,非常适合业余的天文观测和天文摄影,并且得到了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喜爱。
自七十年代以来,在望远镜的制造方面有了许多新技术,涉及光学、力学、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精密机械等领域,使望远镜的制造突破了镜面口径的局限。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0935388jfofuvf8py7fe5u.jpg
光学望远镜
然而,由于地球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地面观测具有严重的局限性。物理学在不断地发展,直到人造卫星上天,航天技术逐渐成熟,空间天文学才兴起。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RO)联合研制的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发射成功,是天文学走向空间时代的一个里程碑。空间观测与地面观测相比,有极大的优势:没有了大气层的干扰,恒星不再闪烁。分辨率比起地面的大型望远镜提高了几十倍。灵敏度的提高,使可观测的天体迅速增加。空间没有重力,仪器就不会因自重而变形。频率覆盖范围也大大地变宽,全波段天文观测成为可能,对于光学望远镜,可以接收到宽得多的波段。就哈勃空间望远镜而言,主望远镜是口径为2.4米的反射望远镜,还携带了广角行星照相机,暗弱天体照相机,暗弱天体光谱仪,高分辨率光谱仪,高速光度计,成象光谱仪,近红外照相机,多目标摄谱仪,高级普查摄像仪,高新巡天照相机等精密仪器,观测范围早已突破了可见光波段,向红外和紫外两端延伸。其功能之强大,在天文学的许多领域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银河系中心、双星系统、近邻星系、宇宙早期星系、黑洞、可能行星系统的存在研究,哈勃常量H0的测定等等。
在望远镜的庞大家族里,除了以上介绍的光学望远镜以外,还有射电望远镜(radiotelescope)、红外望远镜(infraredtelescope)、紫外望远镜(ultraviolettelescope)、X射线望远镜(X-raytelescope)和γ射线望远镜(gammaraytelescope)。凭借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多种望远镜被制造出来,越来越精密,推动着天文学和物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视野也变得更深更广。
参考资料
1.http://www.raxk.com/Article/Class7/kpzs/qt/200605/20060526144218.html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