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绪淮

  仪器信息网 ·  2009-02-15 19:13  ·  17259 次点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057jnyvopi5ovpdepcw.jpg
丁绪淮
丁绪淮,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早年在工业结晶科研中作出重要贡献。他同张洪沅、顾毓珍合编的《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一书,是中国第一部高等院校化工原理通用教材。他长期讲授化工原理、高等化工原理等课程,经验丰富,成绩卓著,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化工建设人才。
目录
人物简历
生平概况
治学严谨
教学事业
化工教研
主要论著
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人物简历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057e738jwyyys5w5t5i.jpg
清华大学
1929—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学习,先后获得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科学博士。
1933—1937年任天津北洋工学院化学教授。
1939—1948年任重庆大学化工系教授。
1948—1949年任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
1949—1952年任南开大学化工系教授。
1952—1990年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
1990年4月23日逝世于天津。
生平概况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058l65mzm5l6iw4im4b.gif
安徽省
丁绪淮,字导之,安徽省阜阳县人,1907年10月出生于四川淮口。先在安徽省安庆上小学与第一中学。1920年至1927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毕业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化学工程,1929年至1933年先后获该校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随即回国,历任北洋工学院、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并兼任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一直从事化工原理及化学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丁绪淮早在30年代就开始研究硫酸镁溶液加晶种并进行搅拌使溶液冷却结晶,观察溶液过饱和度和晶体形成的过程。结果发现了晶种的长大与新晶核的形成(或称“自身核化”)这两种过程同时进行,且核化时溶液的过饱和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晶种重量和粒度、溶液冷却速率和搅拌强度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发现修正了密尔斯等关于此问题的论点。密尔斯等人曾认为,如果溶液易于饱和,则有一条所谓超饱和曲线存在,该线与普通溶解度曲线大致平行,且位置固定不变。丁绪淮的研究成果表明:不能将超饱和曲线视为一条位置不变的线,而应视为一组超饱和线群,或一条超饱和带。与此同时,丁绪淮还提出:晶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晶粒与搅拌浆叶以及晶粒与器壁之间的碰撞,会大大地影响其自身核化(亦称“接触式核化”)过程,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粒度分布这一重要结论。丁绪淮在这一领域发表的主要论文有:《SupersaturationandCry-stalFormationinSeedSolution》及《SolubilityofMagnesiumSulfHeptahydrate》。后一篇论文进一步提出了常温下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及代表该曲线的精确方程,从而修正了多年来惯用的数据。丁绪淮这一系列科研成果使他被公认为是最早开展工业结晶研究的科学家和该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治学严谨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101mc000c888sxly20c.jpg
《化学世界》
丁绪淮一生治学严谨,著作勤奋。他总是跟踪本学科的世界前沿,不断地编写出新教材,开出新课程。50年代中期他同张洪沅、顾毓珍共同编写,并由他最终校定的《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化工原理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为中国化工院校普遍采用。此前中国大学化工专业沿用外国教材,1952年才有一本汉译本问世,但其内容又过于庞杂,不适合于中国本科生的需要。他们编写的这本新教材简明扼要,易懂易学,很适合中国国情,十分有助于解决当时中国大学生超学时的问题。丁绪淮还撰写了许多有学术价值或教学参考价值的专著和论文。他于1956年在《化学世界》上发表的《逆流和平流加料时多效蒸发器的蒸汽用量和各效蒸发量的计算简法》一文,发展了前苏联学者吉辛科等人的计算方法,使逆、平流蒸发器的计算大大简化,极有教学参考价值。1965年他与人合编的《化工操作原理与设备》也是一本重要的教学参考书。丁绪淮的《液体搅拌》和《工业结晶》两本专著都取材于80年代的资料,对这两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此外,丁绪淮还主持翻译出版过不少国外教材和参考资料,如《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师手册》以及《化学工程译辑》。这些译作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教学事业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101zninljaukao66jre.jpg
《化工原理》
丁绪淮长期从事化工原理(化学工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对教师和学生要求严格。1952年至1966年,丁绪淮在担任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期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要求主讲教师每讲一堂课,不但课前要写好讲稿,而且课后要写出备忘录。他每周一次同青年教师一起讨论教学法,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下次讲课的改进要求。丁绪淮对青年人的成长非常关心,提倡开展学术活动和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和教学水平。他主动为青年教师示范讲课,开设高等化工原理和英语等进修课程,耐心解答青年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他作“气体辐射”的示范讲课时,先讲“灰体辐射”,再讲“气体辐射”,最后讲“发光焰的辐射”,层层深入,由表人里,把难以理解的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他的学生回顾这些讲课,至今印象深刻。他还自编教材,为全系教师开设“传热学”课程,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丁绪淮还率先在中国为研究生开出“传递过程原理”的新课程,竭力使中国培养的研究生同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处在相同的知识起点上。他先后指导过多名研究生,带领他们开展课题广泛的科研工作。丁绪淮多次谈过:“我的一生,主要贡献在教学。”他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化工建设人才。
化工教研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1018emldcb2opp8w1qg.jpg
天安门
丁绪淮从小亲见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列强侵略等情景,培养了炽热的爱国之心,奠定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之志。在多次青年学生爱国救亡运动中,丁绪淮都积极参加。1926年的“3?18惨案”中,丁绪淮与同学们一道,从清华园步行至天安门,参加北京各校学生联合召开的反帝国主义侵略、反北洋军阀段琪瑞腐败政府丧权辱国的群众大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并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抗议请愿。段琪瑞命令卫队向学生开枪扫射时,当场有许多学生伤亡,丁绪淮亦受重伤,经数月治疗和休养才幸免一死,但身上始终残留着反动派的子弹碎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绪淮亲眼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国威大振,傲立世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日见美好,前途无限光明。他因此衷心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于早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天津市民盟顾问。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第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为搞好中国化工教育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1986年,由于年迈多病,他退居二线,但仍然倾注全部心血关心化工原理教研室和化工系的工作。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攀登科学高峰,1987年5月,他将自己几十年勤俭积蓄下来的1.6万元捐赠给学校,设立“丁绪淮化学工程奖学金”。临终时,他还嘱咐女儿将陪伴着自己度过一生的图书、杂志和资料全部捐献给天津大学图书馆,作为自己对国家最后的贡献。
1990年4月23日,丁绪淮因年迈心力衰竭,于天津大学寓所逝世,终年83岁。
主要论著
1丁绪淮.从泰和山钨矿中提取纯氧化钨.化学工程.1950
2丁绪淮.逆流和平流加料时多效蒸发器的蒸汽用量和各效蒸发量的计算简法.化学世界,1956(第2版)
3丁绪淮.液体搅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3
4丁绪淮.工业结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
5丁绪淮等.化学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55(第1版);1983(第2版)
相关词条
陈騊声
王箴
虞宏正
李乔苹
韩组康
郑贞文
俞同奎
丁佐成
吴承洛
任鸿隽
吴有训
张绍忠
参考资料
http://www.dushu.com/book/11007164/
http://seek.hzu.edu.cn/detail.htm?6931
http://chemeng.tju.edu.cn/hgxy/index.php?t=c&sid=74&aid=3968
http://chemeng.tju.edu.cn/hgxy/index.php?t=c&sid=75&aid=649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