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
仪器信息网 · 2009-02-26 22:32 · 25816 次点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342dh4d3lll24dwcjcz.jpg
曾昭抡
曾昭抡,字叔伟,1899年5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曾广祚是前清举人,母亲陈季瑛出身名门,兄弟姐妹13人,曾昭抡排行第二。
1912年曾昭抡考入长沙雅礼中学,1915年又考入学制为8年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因成绩优异,插班入四年级。1920年曾昭抡毕业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三年内修完了四年的课程。其后曾昭抡又转攻化学,于1926年完成了博士论文《有选择性的衍生物在醇类、酚类、胺类及硫醇鉴定中的应用》,获科学博士学位。
目录
人物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主要贡献
新闻职业
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人物概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342ftq5w0xpsgfi5f1f.jpg
曾昭抡
曾昭抡(1899~1967)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899年5月25日生于湖南湘乡,1967年12月8日卒于湖北武汉。
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与化学,
1926年获该校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早期从事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有机理论方面的计算,以及分子结构和炸药化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晚年从事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
他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创建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该会会长(理事长)多年,又是《中国化学会会志》的创办人,自创刊起即担任总编辑达20余年。还对中国化学名词的命名与统一有重要贡献。著有《炸药制备实验法》、《原子及原子能》、《元素有机化学》等。
人物简介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342k22r4leq2xrtrx5g.jpg
曾昭抡
1912年曾昭抡考入长沙雅礼中学,1915年又考入学制为8年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因成绩优异,插班入四年级。1920年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攻读化学工程,三年内修完了四年的课程。其后曾昭抡又转攻化学,于1926年完成了博士论文《有选择性的衍生物在醇类、酚类、胺类及硫醇鉴定中的应用》,获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1926年,曾昭抡回国后,先在广州兵工试验厂当技师,因决心献身于教育和科学事业,1927年转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后又兼化工系主任。
1931年后,曾昭伦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2—1959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其中1937-1939年、1942年还先后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九届会长;1943年当选为第十届副会长;1949-1951年当选为第十六届理事长)。
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刊,任该刊总编辑20年。
1938年—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9年参加中华自然科学社考察团赴西康考察,回校后连续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西康日记》。
1947年9-12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访问、讲学。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任香港《文汇报》“科学与生活”专刊主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昭抡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
1950年8月18日至24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会议代表,周恩来总理在会上讲了话。曾昭抡在闭幕式上做了大会总结报告,并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副主席。
1951年曾昭抡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
1953年成立高等教育部后,他便任高教部副部长直到1957年;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1958年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创办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任主任。
1967年12月9日在武汉逝世。
是全国科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第一至四届委员。
1985年武汉大学特设置“纪念曾昭抡化学奖金”,每年评审一次,以奖励在校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人物经历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343uld4wwuu544r5jn4.jpg
曾昭抡
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1899年5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967年12月8日卒于湖北省武汉市。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0年秋,赴美公费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后又转攻化学,于1926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有选择的衍生物在醇类、酚类、胺类及硫醇鉴定中的作用。曾昭抡先生在化学研究中眼界开阔,目光锐利.思维敏捷,涉足广泛,工作勤奋,成绩斐然。仅在1932—1937年间,在实验条件相当简陋的情况下,就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余篇,例如“对一亚硝基苯酚”的研究成果、“马利肯熔点测定仪的改进”被广泛采用;有机化学理论方面提出过化合物沸点的计算公式;在分子结构方面根据偶极矩确定了四氯乙烯和己二酸的结构;在有机卤化物、有机金属化合物、酚与酿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有机元素分析等等诸多研究课题中更是成果累累。为了抗日救亡,1934年间曾带领学生进行炸药和烟幕弹的实验研究。他为化学名词的命名统一和审定也耗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1950年曾主持制订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组织审定了《化学名词草案})。先生对化学的新发明、新进展更及时撰写过大量综合评述性文章。先生在1948年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兼北京化学所所长。
曾昭抡先生在北大化学系(包括西南联大)曾讲授过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工程和炸药化学,他的博学多闻与严肃认真、严格要求深受学生的敬佩。他一生从教,不遗余力,培育了大量人材,当今众多化学名流学者曾受业于先生门下。
曾昭抡先生在北大化学系主政的20年中,他的远见卓识与辛勤操劳使系的建设和教学活动向现代化大步前进了,面貌焕然一新.表现出了他的“帅才”。他重视图书资料的建设,为系图书室订购、补缺了众多美、英、德等国的图书期刊;他大力强调和组织同仁编写教材与讲义,充实新成就、新进展;他艰苦不懈地建设实验室,添置仪器,新建专题研究室,扩展教学中的实验内容;他高度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从而自1934年起,规定了化学系学生必须做毕业论文;他广聘名流学者来校任教或兼课,使北大化学系师资阵容强大,名师云集,学风纯正,研究空气浓郁,学术思想活跃。这些举措也影响并促进了全国各大学化学系的建设和革新。
曾昭抡先生虽身居北京大学,而胸怀全局,时刻关怀全国的化学发展与教育事业,一生积极参与学术团体活动,操劳于学术刊物的建设,是中国化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和多届会长、理事长,任《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辑达20年。
1951—1957年,他出任教育部及高教部副部长,为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教事业,常常奔走于各地高校,听取意见,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呕心沥血。
1957年,先生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进行科学规划,经过广泛调查研究,主持撰写了“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的报告,对众多有关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恳切忠言和建设性意见;他还响应助党整风的号召,与费孝通、钱伟长等五位教授在民盟中央汇报会上谈了一些对形势的看法。却没有想到,这份报告竟被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而当作毒草铲除了;六位教授都被戴上了“大右派”的帽子。消息传出,使化学界深感震惊和惶惑不解(1981年3月已获平反,恢复名誉)。
1958年先生应武汉大学李达校长之邀,前往武汉大学执教,主持了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的创建。在此逆境中,1961年先生又身罹癌疾。但他仍对教学科研孜孜不倦,苦苦攀登。直至“文革”中,夫人俞大妇(北大西语系教授)被迫害去世,他自己又得不到医疗,复遭批斗折磨,终于在1967年12月8日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
曾昭抡先生对科学事业追求执著;对工作顽强勤奋;为人忠厚耿直,谦和礼让;一生高风亮节,受到科学界、教育界的普遍景仰和怀念。
主要贡献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347ickhjrh12irx4fkq.jpg
曾昭抡
曾昭抡1926年夏回国,先在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任化工系系主任。1931年秋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当时各大学里设备完善的化学实验室一间也没有,教师讲授化学课很少做实验。曾先生为扭转这种局面,添设备、买药品,扩建实验室,促使化学这门学科的实验研究得到加强,同时还建立了大学生必须做毕业论文的制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1932年8月,曾昭抡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在南京创建了中国化学会,并长期担任《中国化学会会志》(《化学学报》的前身)的总编辑,达20年之久。他还多次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长和常务理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转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春,学校由长沙迁往云南时,他参加赴滇步行团,和许多青年学生一起,从湘江岸边一直步行到昆明,历时68天行程1663.6千米,谱写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1944年曾昭抡在昆明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是早期的民盟成员之一,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进行了积极的斗争,深受进步青年学生的爱戴。他与著名的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吴晗等常有联系,主动参加了各种时事会、讲演会,组织抗日宣言等活动,发表了反蒋、抗战、争取民主的言论,对青年学生很有影响,成为当时西南联大有名的进步教授之一。
1949年10月,曾昭抡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高教部副部长,同时兼任全国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为祖国科学的发展培养了几代人。曾昭抡培养人才有如下特点:打基础,抓外文;通过科研和实验;通过著书立说;发现人才,重点培养。中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就是由他培养起来的。
曾昭抡在化学的许多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在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特别是对有机氟及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制备胺类、酚类化合物以及合成甘油酯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在分析化学方面,对有机化合物元素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和改良,曾发表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其中他所改良的马利肯(Mulliken)熔点测定仪,曾为中国各大学普遍采用;在有机理论方面,和孙承谔等曾提出一个计算化合物沸点以及计算二元酸和脂肪酸熔点的公式。
1957年曾昭抡主持起草《科学纲领》,后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应李达校长的邀请到武汉大学任教,担任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创办了元素有机化学的专门化,先后建立了有机硅、有机氟、有机硼和元素有机高分子化学等科研组,对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论文,编写了300多万字的元素有机化学讲义,组织撰写了《元素有机化学》参考书,他是我国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他还参与我国化学名词的命名与统一工作,参加审订的化学名词15000多个。
1948年曾昭抡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对中国的科学、教育和学术团体等方面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化学旗手”。
新闻职业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347js34j07m0vjty0t3.jpg
曾昭抡
曾昭抡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对科学、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但同时曾昭抡又是富有远见、建树突出的报刊编辑家、评论家和科普作家。曾昭抡的新闻报刊活动主要是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教授时以昆明为中心的大后方展开的,在云南为中心的大西南留下了大量著述。兹择要介绍一二。
1939年夏,经过曾昭抡的积极活动,《中央日报》(昆明版)开辟《科学》专栏,由曾昭抡主持,于当年6月10日刊出第1期。在《发刊词》中,曾昭抡阐述了“传播科学知识……在今日的中国尤其有必要”的办刊宗旨,说明本刊意在“希望科学界的同人,大家把这种小小的专业,培养起来”,曾昭抡还在该期发表了科普文章《石油问题》。但不知何因,该专栏没有坚持下去。
《民主周刊》是中国民主同盟第一个地方组织民盟昆明支部的机关刊物,1944年12月9日创刊。声明继承“一二九”光荣传统,以宣传民盟政治纲领、阐述民盟对时局的态度,宣扬民主思想,推进民主运动为宗旨。罗隆基主编、潘光旦任社长,曾昭抡与闻一多、李公朴等为编委。曾昭抡对该刊的最大贡献,是担任“一周时事析要”的专栏撰稿人。从1944年第1卷1期至1945年第2卷14期,加上1946年第3卷6期,曾昭抡在《民主周刊》及其增刊上发表文章39篇,几乎每期一篇,多为军事评论、时局评论。这是他作为知识界的军事评论家、国际问题专家并在相当程度上代表民盟在抗战新闻界最具说服力,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其意义十分重要。
1944年7月7日创刊的《真报评论周刊》,发行人张静华为云南妇女界著名人士,省府主席龙云的夫人顾映秋为名誉社长,陆逸君主编,曾昭抡、伍启元、楚图南、周新民、高紫瑜为编委。该刊以“报导国际大势,研讨文化工作”为主旨。创刊号刊载了曾昭抡的《七年来国际局势的演变》、陈赓
雅的《怎样实行民主》等8篇特稿,陈赓雅曾为香港《申报》记者,中共地下党员,在延安采访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创刊至1944年7月第45期,曾昭抡在该刊发表的军事评论等不少于20篇。
1945年5月26日创刊的《海鸥周刊》,是以纪念抗日名将戴安澜(号海鸥)为缘起的抗战民主刊物。戴扶青任社长兼发行人,曾昭抡主编。该刊得昆明、重庆各界名流一百余人签名发起,由曾昭抡联系,西南联大签名发起或撰稿的有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蔡维藩、燕树棠、华罗庚等。曾昭抡、戴扶青、蔡维藩、燕树棠等组成编委会。曾昭抡为该刊起草了《创办海鸥周刊缘起》并写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以后的远东战局》、《中国工业化的前途》等文章。1947年曾昭抡在美国考察期间,还特地寄了《今日美国》供该刊发表。《海鸥周刊》是曾昭抡完全能贯彻自己新闻主张的抗战民主刊物,是由第一流学者编辑,中国新闻史上唯一以纪念抗日英雄为发端的刊物,在中国新闻史上独具特色。
《评论报周刊》初称《群报周刊》,创刊于1943年7月3日,为云南军界要人主办,“侧重于时论与文艺,执笔者系国内第一流政论家及文艺作家”。曾昭抡也为该刊专栏撰稿人,所写军事评论在30篇以上。
《云南日报》为省政府机关报,1935年5月创刊,抗战期间较多进步人士及中共地下党员进入该报,版面内容大为改观。其时评、专论多请联大、云大教授撰稿。曾昭抡自1939年11月5日为该报“星期论文”专栏撰写了《欧洲战局的试测》后,接连为该报撰稿,总计约20篇。
另外,曾昭抡还是《扫荡报》(昆明版)、《当代评论》等报刊的特约撰稿人。抗战期间刊载过他的作品的报刊,还有昆明《正义报》、《益世报》、《自由论坛》、《云南妇女》、《妇女旬刊》、《昆华女中同学会刊》、《大路周报》、《建国导报》、《黎明月刊》、《荡寇志》、《滇西日报》、《军政部第五十三兵工厂月刊》、《工程学报》等等。
相关词条
杨石先邱宗岳牛顿马克思恩格斯
参考资料
1.http://www.chem.pku.edu.cn/xiaoyouhui/formerpic/intro/zzl.htm
2.http://www.chem188.com/Chemistry/200701/20070113184425_437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