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球蛋白分子

  仪器信息网 ·  2009-02-28 22:25  ·  36952 次点击
目录
概述:
肌球蛋白的结构
肌球蛋白的性质
肌球蛋白的功能
肌球蛋白与心脏功能
参考资料:
概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5529qipfyyberqjhpfb.jpg
肌球蛋白是一种马达蛋白(motorprotein),由Kuehne于1864年在研究骨骼肌收缩时发现并命名[1]。肌球蛋白是一种超家族的蛋白质,共分为11类,其中10类为非传统肌球蛋白(unconventionalmyosin),另一类肌球蛋白Ⅱ称为传统肌球蛋白(conventionalmyosin)[2]。本文对肌球蛋白Ⅱ(全文简称肌球蛋白)进行综述,对近年来在肌球蛋白结构、性质、功能研究上取得的新成就给予介绍。
肌球蛋白的结构
肌球蛋白是长形不对称分子,形状如“Y”字,长约160nm。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它含有两条完全相同的长肽链和两对短肽链,组成两个球状头部和一个长杆状尾部。肌球蛋白分子量约460kD,长肽链的分子量约240kD,称重链;短链称轻链。将肌肉肌球蛋白用5,5′-二硫双(α-硝基苯甲酸,DTNB)处理后放出的一对轻链,称为DTNB链,分子量约18kD;另两条轻链只有在碱性(pH11.4)条件下才能分离出来,称碱性轻链,分子量分别为25kD和16kD。非肌细胞如粘菌的肌球蛋白的形状和结构与肌细胞的肌球蛋白非常相似,但它不存在DTNB链,两对不同的轻链称必需轻链(essentiallightchain)和调节轻链(regulatorylightchain),分子量分别为16kD和18kD[2]。阎隆飞等于1963年首次从烟草微管束中分离出肌动球蛋白,证明其具有ATP酶活性,这是高等植物中存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第一个证据[3]。马永泽和阎隆飞(1989)证明,豌豆叶片的卷须中存在肌球蛋白,SDS-PAGE测得两条重链的分子量为165kD,两对轻链的分子量分别为17kD和15kD[4]。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556irrrels9imff99e0.gif
在肌球蛋白超家族中,不管其来源如何,其头部区域都有相当高的同源性,特别是ATP和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非常保守。两条重链的氨基末端分别与两对轻链结合,形成两个球状的头部和颈部调节结构域,称为S1(subfragment1),余下重链部分组成肌球蛋白长杆状的尾部(图1)。在一定条件下,胰凝乳蛋白酶能把肌球蛋白切为两部分,带有两个头部的部分称为重酶解肌球蛋白(heavymeromyosin,HMM),另一部分叫轻酶解肌球蛋白(lightmeromyosin,LMM)。重酶解肌球蛋白的尾部称为S2(subfragment2)。肌球蛋白N末端的头部S1为马达功能区,在离体条件下,单独的S1就能依赖其ATP酶活性产生力,从而驱使肌动蛋白丝运动,只是滑动速度比全长的肌球蛋白慢,可见肌球蛋白表现最佳马达活性需要S2。肌球蛋白的尾部是超螺旋结构,其氨基酸序列由典型的卷曲的卷曲型α螺旋(coiled-coiledα-helix)组成。所有肌球蛋白在轻链结合下方都有一个脯氨酸残基,根据其保守性和结构特性,此脯氨酸残基被定义为头部和尾部连接点(head/tailjunction)。肌球蛋白以聚合形式参与细胞生理过程,单个的肌球蛋白分子没有功能。肌球蛋白通过组装域自我组装成具有双极性的粗丝(thickfilament),对其实现合适的功能至关重要。1993年,Rayment等通过甲基化修饰肌球蛋白S1的赖氨酸残基获得了高质量S1的晶体,在2.8A高分辨率下解析了鸡胸肌肌球蛋白三维空间结构,后来又结晶了盘基网柄菌肌球蛋白S1,并证明S1的ATP结合袋(ATPbindingpocket)水解ATP时,有较大的构象变化,它为设计突变体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是肌球蛋白研究史上的新突破。
肌球蛋白分子图解
肌球蛋白的性质
肌球蛋白属球蛋白类,不溶于水而溶于0.6mol/ml的KCl或NaCl溶液。它具有酶活性,通过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水解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同时也能水解GTP、CTP等,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产生各种形式的运动。物理化学研究表明,肌球蛋白溶液加入ATP后,其粘度和流动双折射显著下降。后来证实这是由于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复合物的分解,形成两种轴比较小的蛋白质分子而引起。因此,加入ATP前后的粘度变化是鉴定肌球蛋白制备物中是否存在肌动蛋白最简单可行的方法。骨骼肌肌球蛋白ATP酶在Mg2+存在时活性很低,但在K+及EDTA或Ca2+存在时活性可增加10倍以上。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05571h1u8fz01ew9rzou.gif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首先证明了编码盘基网柄菌肌球蛋白重链的基因属于单拷贝,紧接着将盘基网柄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克隆测序,推导出其重链共有2133个氨基酸残基,然后将重链基因封闭,不让其在细胞内表达,同时建立了重组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在盘基网柄菌内的表达体系和相应突变体的生化分离、体外定性的方法,而且已找到多个因肌球蛋白分子的改变而造成体内功能缺陷的盘基网柄菌突变体研究还表明,非肌细胞肌球蛋白时刻处在聚合与解聚的动态变化中,它在细胞内的定位具有受严格的时间和空间调节的显著特征。已经证实,盘基网柄菌肌球蛋白在细胞分裂的后、末期移向或平行排列到分裂沟,当分裂沟完成后消失,这个动态特征是体内功能的关键。这些工作为研究肌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等提供了直接的分子遗传学证据,使肌球蛋白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植物细胞中的肌球蛋白含量很少,只有肌肉含量的1%,从植物中纯化肌球蛋白非常困难,故植物肌球蛋白研究的进展落后于动物和微生物。马永泽和阎隆飞(1989)研究表明豌豆叶片卷须中的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可被兔肌F-肌动蛋白激活5.6倍[4]。刘熊和阎隆飞从玉米花粉中纯化到的肌动蛋白可激活兔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7倍,他们用微量测热法证明兔肌肌球蛋白的头部S1和HMM片段在ATP存在和缺乏时表现出的热力学性质相同。
肌球蛋白的功能
肌球蛋白作为细胞骨架的分子马达,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为肌肉收缩提供力。纤丝滑动学说(slidingfilamenttheory)认为肌肉收缩是由于肌动蛋白细丝与肌球蛋白丝相互滑动的结果。在肌肉收缩过程中,粗丝和细丝本身的长度都不发生改变,当纤丝滑动时,肌球蛋白的头部与肌动蛋白的分子发生接触(attachment)、转动(tilting),最后脱离(detachment)的连续过程,其结果使细丝进行相对的滑动。此学说当时有强有力的实验依据,但没有在分子水平加以证实。
关于肌丝滑动的分子机理,一直是近半个世纪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大影响的经典摆动横桥模型(classicswingingcrossbridgemodel)至今仍被教科书所采用。但随着研究手段不断创新,取得的许多结果已不能用摆动横桥模型进行解释,便产生了新的肌丝滑动学说,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摆动杆臂模型(swingingeverarmmodel)和线形马达模型(linearmotormodel)学说
图2肌球蛋白产生力的三个代表模型[6]
经典的摆动横桥模型强调,肌丝滑动时肌球蛋白头部与颈部相对位置没有改变,头部首先以90度角与肌动蛋白丝结合,当ATP水解时,肌球蛋白头部倾斜45度,使肌动蛋白丝产生一定的移动,然后头部与肌动蛋白丝脱离,分子回到原来状态。摆动杆臂模型则认为,肌丝滑动时,肌球蛋白头部与颈部的相对位置发生一定的改变,但头部与肌动蛋白丝的结合角不变,颈部相当一根杠杆(lever),通过分子屈伸使肌动蛋白丝移动。但用它来解释肌球蛋白驱使肌动蛋白丝滑动的步幅(stepsize)时遇到了困难。线性马达学说提出,肌球蛋白头部象一个马达,肌动蛋白丝沿其直线滑动。它可解释大运动步幅的产生,但没有直接的实验依据。不同来源的肌球蛋白驱动肌动蛋白运动速度有很大的差异,骨骼肌肌球蛋白、平滑肌肌球蛋白和盘基网柄菌肌球蛋白推动肌动蛋白运动速度分别为8.4μm/s、1μm/s和3μm/s。还有人从藻类细胞(Chara)纯化到一种肌球蛋白,能以50μm/s的速度驱动肌动蛋白运动。至今尚无一种比较完善的、能普遍被人们接受的理论以解释肌丝滑动的原理。
肌球蛋白也广泛存在于非肌细胞中,它是细胞骨架的组成成分,为细胞质流动、细胞器运动、物质运输、有丝分裂、胞质分裂和细胞的顶端生长等提供所需的力,参与细胞的吞噬、运动、受精和吸收等生理过程,充当非肌细胞生命活动的不同层次的调节者,从简单的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到指导向化性迁移和细胞形状的改变等较高级的调节。研究表明,肌球蛋白为盘基网柄菌在振荡培养下正常生长和分裂、表面蛋白受体成帽(surfacereceptorcapping)、多细胞发育成子实体(fruitingbody)、细胞与器壁的脱粘附(adherence)等生命活动所必需[6]。阎隆飞等在80年代的研究结果表明,肌球蛋白在高等植物如黄瓜等花粉管伸长和豌豆叶片卷须运动中可能执行重要功能。Kinkema等(1994)证明植物肌球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及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生理功能[9]。
近半个多世纪来,肌球蛋白的研究日益热门,但其产生力的分子机理一直未能阐明。最大的困难和限制因素之一是,直至80年代初,人们还不能对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所产生力的大小进行体外测试。1986年,Spudich实验室才首次建立了体外模拟滑动体系(invitromotilityassay)[10]。而Finer等用双光钳成功地进行单分子运动测试已是1994年的报道了[11]。人们能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肌丝的相互滑动,测量产生力的大小,终于使肌球蛋白研究进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肌球蛋白与心脏功能
心脏收缩-舒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受诸多生理性和/或病理性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而影响心功能。尤其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心功能改变,严重时出现心功能障,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人们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对心肌收缩-舒张过程及其调节的诸多参与成分各自的作用及相互间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近十几年来,人们针对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功能亢进和低下)、心肌肥厚、心肌病、缺氧等病理条件下引起的心功能改变,特别是收缩蛋白、调节蛋白与心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
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是由学者Kuhne于1859年首先报道的,半个多世纪之后,对肌球蛋白的生化分析才开始进行。肌球蛋白是心肌粗肌丝的主要成分,分子呈杆状,一端具有两个球形区域,似豆芽的头部,由两条重链(MHC)和两对轻链(MLC)构成,是肌球蛋白重要生物活性所在地,另一端是一个丝状“尾巴”,由两股α-螺旋肽链绞在一起形成一种盘卷螺旋结构[1]。肌球蛋白具有二个生物学作用:一是具有ATP酶活性,能裂解ATP,释放化学能;二是具有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能力。研究表明心脏的MHC是由两种基因编码,即α-MHC和β-MHC基因,这些基因产物在肌球蛋白分子中形成二聚体,所以相应的有三种分子异构体存在,即V1(α、α同源体)、V2(α、β异源体)、V3(β、β同源体)。由于α、β-MHCATP酶活性不同,因此不同的异构体之间所具有的ATP酶活性及收缩活性也不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主要由心肌所含V1或V3的量多少而决定,故肌球蛋白以V1占优势的心肌ATP酶活性最高,肌肉收缩速率最快,耗能也最多,而以V3占优势的心肌情况正相反,以V2占优势的心肌表现介于两者之间[2,3]。肌球蛋白异构体之间的转换是心肌的适应性改变,是心脏本身负荷和能量供应两方面调节适应的结果。V1通过增加心肌收缩速度来增加供能达到能量供求平衡,V3通过减少耗能而适应压力超负荷。当能量供不应求时,肌球蛋白异构体向V3转化,使ATP酶活性下降,心肌收缩功能降低,表现为Vmax下降,最大张力正常,而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延长,心肌作功时耗氧量下降,结果使心脏在节能的情况下产生同样的张力,所以V3增加虽可使心肌速度变慢但是却提高了机械效率。正常哺乳动物和人的心室肌球蛋白异构体的分布与种属、年龄等因素有关。成年人左心室心肌肌球蛋白以V3为主占60%~90%,而小哺乳类动物左心室心肌肌球蛋白以V1为主占60%~90%,人类和哺乳类小动物心房肌球蛋白以V1为主[4]。
对心肌肥厚等病理状态研究显示,心脏肌球蛋白基因表达及蛋白异构中存在着可塑性,推测这可能是动物机体的一种适应反应,例如超负荷刺激引起大鼠心肌肥厚可诱导左心室β-MHC基因表达及V3肌球蛋白增多,结果使心肌耗氧降低,收缩速率下降,被认为是一种经济的适应性反应[5]。
与肌球蛋白相比,肌动蛋白结构及功能相对简单。分子单体为球形,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相结合的位点,许多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两条有极性的相互缠绕螺旋体。
调节蛋白包括原肌球蛋白(Tm)和肌钙蛋白(Tn),Tm和Tn结合钙离子构成调节蛋白复合物,通过影响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收缩活动[6]。Tm分子由二条完全相同或不同的螺旋形肽链组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不同组织来源(如房、室)和特殊种类的Tm不尽相同。Tn由三种亚单位组成,即TnI、TnT、TnC。TnI是肌动球蛋白复合物的Tn抑制形,具有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能力,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一种抑制作用。TnT即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其作用是将肌钙蛋白复合体附着在Tm上。TnC即钙结合肌钙蛋白,是钙离子的受体,具有两个高亲和力和两个低亲和力的钙离子结合点。这三种肌钙蛋白亚型以协同方式相互之间与Tm及肌动蛋白互相作用[7]。
2病理条件肌球蛋白的改变
2.1机械性作用
利用乳鼠分离培养的心肌细胞,在体外进行机械牵张与心肌肥厚的实验研究表明,机械牵张引起大鼠心肌细胞MHCmRNA表达增高。Shyu等人[8]用Northernblot分析研究了分离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周期性牵张对MHCmRNA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显示在不同时相点MHCmRNA最高增加了12倍。Vandenburgh等人[9]研究证实机械作用增加MHC含量,包括β-MHC和α-MHC都增加。Kojima等人[10]在自发性高血压(SHRs)动物模型研究中看到从9周龄到25周龄经vehicle治疗组的SHRs,MHCV3异构体进行性增加。
2.2限制饮食、缺氧
限制饮食使大鼠心肌V3肌球蛋白异构体增高[11],早已被人们所认识[12],这些改变被认为由血中T3水平降低而触发[13],而最近一些研究显示限制饮食使β-MHC增高并无循环T3的明显改变[12],Pissarek等也得出相同的结果。但Swoap等认为这不能排除由于心脏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减少而引起一个功能性高甲状腺素的可能性[14]。Pissarek等在慢性低氧(CHH)大鼠模型研究中发现大鼠左、右心室都有一个明显的α-MHC向β-MHC的转换。慢性缺氧引起心肌收缩器(Apparatus)实质性变化,V3肌球蛋白异构体的表达使得心脏降低收缩耗能,提高工作效率[15]。
3几种疾病状态下肌球蛋白及调节蛋白改变
3.1糖尿病
糖尿病是许多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它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有较密切的关系。其心功能的破坏不依赖于血管性疾病,提示在糖尿病存在一个原发的心肌的缺陷。大量动物实验研究提示慢性糖尿病动物心功能改变与收缩蛋白ATP酶活性受抑制及肌浆网(SR)和肌膜(SL)钙运输异常有关,这些异常经胰岛素治疗都能逆转。另外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治疗,心脏收缩蛋白ATP酶活性及肌浆网钙离子活性得到改善[16~18]。进一步研究显示慢性糖尿病动物心脏肌球蛋白异构体-βMHC与ATP酶活性降低和收缩速率(Shortingvelocity)密切相关[19]。
在STZ(Streptozotocin)糖尿病大鼠心肌力学和肌球蛋白酶学研究中,Takeda等人报道了糖尿病影响心肌收缩,肌球蛋白V1向V3转换及心脏能量学的变化。与心肌肌球蛋白以β形占优势相比较,肌球蛋白以α重链占优势的心肌表现收缩速率增加,高ATP酶活性,收缩能量消耗也增加。
在啮齿动物心脏一些病理条件下如高血压心肌肥厚、糖尿病、心肌梗死及老龄心肌,肌球蛋白异构体也显示出明显的转换。糖尿病心脏收缩速率的降低也许可用大鼠模型中肌球蛋白异构体的变化得到部分或全部解释[20]。
成年人心室肌球蛋白以V3异构体占优势,所以这也许是严重病理状态下人类心脏中并没有观察到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变化的原因,但观察到肌纤维ATP酶曲线下降,推测病理状态下微小差异可能存在于人类肌球蛋白重链,这种差异用一个范围的焦磷酸盐凝胶电泳往往观察不到。故认为非常小的异构酶(Isoenzyme)转换与收缩蛋白的其它主要改变一起可能导致肌纤维活性的明显变化[21]。
除了收缩蛋白,调节蛋白及钙离子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在脊椎动物的横纹肌,细肌丝的调节成分TnTm负责传导收缩蛋白活动中钙离子效应,并且当钙离子缺乏时则抑制这种活动[22]。人们通过对照组或糖尿病组调节复合物TnTm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对照组或糖尿病组肌球蛋白观察Ca2+依赖性心脏肌动球蛋白ATP酶活性。当糖尿病大鼠心脏的肌球蛋白被从对照组心脏分离的调节蛋白复合物调节时,肌球蛋白ATP酶可以部分逆转,提示糖尿病大鼠病理模型中调节蛋白能部分上调心脏的肌球蛋白[23]。在SDS平板凝胶中,来自慢性糖尿病大鼠和对照组动物心脏的调节蛋白在TnI和TnT表现不同,加了对照组动物TnTm的糖尿病心脏被调节的肌动球蛋白ATP酶活性发生逆转,这可能说明糖尿病心肌病理中或TnTm亚单位出现的量不同或存在调节蛋白亚单位异构酶组成不同。另外来自糖尿病心脏的调节复合物被重组,导致心脏肌动球蛋白系统调节中钙敏感性下降[24]。而对来自正常的和疾病的人类心肌完整的和分离的心肌中PKC活性作用的一些研究中,Gwathmey和Hajjar报道了肌丝的Ca2+敏感性和收缩活性的改变可能是由TnI和TnT磷酸化所致[25]。也有报道肌球蛋白轻链-2(MLC-2)与PKC的直接磷酸化或PKC的受体介导的刺激物都分别可以导致去膜的[skinned]心肌细胞和肌纤维中Ca2+敏感性和ATP酶活性的增加[26]。
3.2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
心脏是甲状腺激素作用的一个主要靶器官,激素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明显影响心脏功能。T3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是通过它对心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指T3对心脏细胞的直接效应,是通过核或核外机制介导的。核外T3效应:它的发生不依赖与核T3受体的结合,增加蛋白质合成,主要影响氨基酸、糖及钙离子的穿膜运输;核的T3效应:通过T3与特殊的核受体蛋白结合而被介导,导致T3反应性心脏基因转录增加,另外T3对肌膜(SL)Ca2+a-ATP酶也存在核外效应,引起钙离子从肌细胞流出增加。甲状腺激素对蛋白合成的效应使总体心脏蛋白形成增加,并且增加特殊蛋白的合成率,这种增加远远超过了由甲状腺激素诱导的蛋白合成的一般性增加。对其它一些特殊的蛋白象肌球蛋白重链(MHC)β合成率是降低的,使肌球蛋白V1异构体增加,V3降低,心肌收缩速率增加,ATP消耗也增加。间接作用是T3引起外周改变进一步导致血液动力学变化而影响心功能[27~29],甲亢时,T3除了增加V1肌球蛋白异构体,也增加心肌的舒张率,被认为与肌浆网(SR)的Ca2+-ATP酶泵的活性有关。有学者报道T3诱导增加了SRCa2+-ATP酶(SERCA2)基因的转录使SERCA2mRNA水平增加[30]。SERCA2是一个离子泵,负责舒张期将胞浆中的钙离子运回到肌浆网。V1肌球蛋白异构体和SERCA2泵数量增加导致甲亢时心脏ATP消耗明显增加,另外ATP化学能少部分用于心肌收缩过程,大部分用于产生热量,降低了心脏的收缩效率[31]。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情况正相反。T3缺乏在成年啮齿类动物心脏观察到肌球蛋白异构体V1向V3转换,SERCA2活性降低。由此而引起心脏收缩率,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在病理条件下,肌球蛋白异构体明显转化,肌球蛋白由V1向V3转化,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收缩速度变慢。耗氧降低被认为是心肌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另外调节蛋白,SERCA2等结构的改变从不同作用环节影响心脏的功能。
参考资料: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smdhx/smdh99/smdh9902/990208.htm
http://www.daifumd.com/_daifumd/blog/html/678/article_85789.html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