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经济
仪器信息网 · 2009-06-20 11:11 · 33638 次点击
目录
概述
形成
特征
演化趋势
概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3759b8j57c63z718m08s.gif行政区域经济
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区域经济有两种类型:经济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区域经济增长内含着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的要求,具有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的必然性。
1990年以后,《块块经济学——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行政区域经济》等著作先后出版。这些著作将行政区域经济理论研究进一步展开,直接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学科理论形成。
国外学者较早关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的行政区划分割化现象。澳大利亚学者奥德丽·唐尼索恩于1972年用“蜂窝状经济”概念分析中国经济的分割化趋势,认为“文化革命以来强调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强化了相当部分的中国经济发展成‘蜂窝状’类型的趋势”。美国学者托马斯·P·莱昂斯从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分割化:“中国经济分割化更切合实际的根源必须到中国经济体制中所实行的特定的政策、结构和运行中去寻找”。但他们的研究没有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区域经济的科学范畴和系统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种类的行政区域经济,如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的自主发展权扩大,财政资金增长,调控力增强,增长与发展势头出入预料。但是,它们的增长与发展、运行与调控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行政区域经济具体种类的理论专著如《中国乡镇经济学》、《中国县域经济学》、《中国省区经济研究》等先后出版。这些从区域经济的不同种类研究切入,探讨行政区域经济内在规律和演化趋势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不同种类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作用。
形成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3800k5yh4q5hdbby5x56.jpg行政区域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实行分层次调控国民经济体制,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地方政府具有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行政区域经济就必然相对独立运行,成为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
首先,分层次调控国民经济体制为行政区域经济相对独立运行提供了制度条件。“1980年起国家实行‘分灶吃饭’,1988年实行全方位的财政大包干,1989年又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这三次改革大大刺激了地方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主体形成包括中央、企业、地方及外资在内的多元化格局,其结果是增强了地方的投资地位,扩大了地方投资实力”。
其次,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使行政区域经济成为经济特征突出的相对独立运行的区域经济类型。中国的“行政区这种组织形式,非常突出地并且合法地担负起了本应属于经济区范畴的经济职能。这样,一方面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这种角色的缺位,另一方面是行政区却理所当然地成为组织经济运行的基本地域单元。因此,中国的行政区就成为一种行政区经济”。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行政区划“边界”的区域经济相对独立运行就是十分自然的事。
最后,地方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和行政区域的调控可操作性,强化了行政区域经济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地方经济基本上是以省、市、县、乡或镇的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调控的。大量地方经济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著述也是以行政区域为统计范围。对区域经济调控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强化了行政区域经济的相对独立性。
特征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3800synfgtg4syjmsg3n.jpg行政区域经济
行政区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类型,其基本特征有:
1、行政区域经济受行政区划刚性约束,具有明晰的行政区界面特征。
行政区域经济的形成决定于行政区划体制的规定性,行政区域经济的种类决定于行政区域的大小及层次的设置。行政区域的设置从最本质或主导特征而言是以政治因素为主,因而行政区域的划分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是,一旦行政区划格局被确定下来,行政区域经济及其种类也就被明确地界定。如果行政区划格局发生变化,行政区域经济及其种类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行政区域经济的这一特征,表明对行政区域经济的调控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中国国民经济中的行政区域经济具有调控的可操作性。
2、行政区域经济受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直接影响。
一方面,中国地方经济的差异性大,如果集中由中央实行统一调控,难度很大。因此,地方政府必然被赋予调控和发展其管辖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或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说地方政府的“行为”没有负面效应。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一些著述认为行政区域经济有许多弊端,应冲破区域经济的行政区划界线。问题是,只要有行政区划,地方政府具有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就会产生出区域经济的行政区划边界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要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发挥其长约束其短,而不是有无区域经济的行政区划界限。
3、行政区域经济具有包容关系和一体化运行特征。
中国行政区划一般为省—市—县—乡、镇四级制。在四级制行政区划体系中,省辖市,市辖县,县(县级市)辖乡、镇,具有纵向垂直领导属性,各级行政区域都有确定的行政区域边界,同一级行政区域板块之间不重叠。行政区划的这种内在的规定性决定了不同种类的行政区域经济具有纵向包容关系并呈现出一体化运行趋势。一般说来,行政体制的垂直性决定着不同行政区域经济种类的纵向包容关系:省域经济由市域经济构成,市域经济由市区经济(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农村经济)构成,县域经济由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构成;具有包容关系的相邻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呈一体化趋势运行或指向区位优势明显的行政区域经济板块运行,且高一级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及其运行对低一级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及其运行有直接影响,低一级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及其运行是高一级行政区域经济板块及其运行的基本组成部分。
应该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说,相同种类的行政区域经济板块之间不具有包容关系,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经济板块之间也不具有包容关系。由于这种原因,在行政区域运作条件下,企业竞争受到政府的强烈干扰,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受到很大阻隔,区域经济呈稳态结构。
演化趋势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3804keuk99me71d71l9q.jpg行政区域经济
行政区域经济中存在“诸侯经济”现象。地方政府与行政区域经济的“诸侯经济”现象有直接联系。行政区域经济的“边界墙”从根本上说是不利于行政区域经济长久发展的,是行政区域经济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会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行政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但不是其本质属性的反映,或者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行政区域经济采用行政区划的空间形式带来的快速增长正面效应大于其“诸侯经济”负面效应,又由于地方政府的推动,行政区域经济界面可以发生变化,其负面效应会逐渐弱化,因而行政区域经济具有指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趋势。
首先,在具有包容关系的行政区域经济板快中,高一级地方政府通过对低一级行政区进行调整的方法,顺应和引导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具有调控行政区域经济运行职能。面临稀缺资源供应的有限性,如果通过政府调节能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效率,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增加社会福利,政府调节就是必要的和有效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当然包括地方政府在行政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这就是对国民经济的分层调控问题。地方政府对行政区域经济的调控职能是整个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职能的组成或延伸部分。为了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增长,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是地方政府的一种选择。经过20余年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地方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使行政区域经济界面发生变化,有力地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
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必然是引致行政区域经济界面发生变化,引致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参与并引导行政区域经济运行的经济行为,推动着行政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随着行政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行政区域经济的界面发生着变化,或者说,行政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形成新的行政区域经济界面。江苏省在1991—2001年中有8年进行了共22次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有效地推动了行政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第三,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的必然性,决定行政区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的长期性。一方面,在进行行政区划时难以充分满足经济区域经济的内在要求,从而使行政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经济不完全重合,或者由于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原行政区划不适应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的演化要求,从而产生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要解决矛盾,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就是非常重要的事。
实际上,一旦进行了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域经济就走近了经济区域经济(但它仍会以新的行政区域经济种类或板块存在)。另一方面,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区域经济既以行政区域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又以一定量的行政区域经济板块组成经济区域经济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区域经济有行政区域经济和经济区域经济两种类型。通常,经济区域经济以行政区域经济形式表现出来,但行政区域经济又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当然,这是建立在顺应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演化要求,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