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验阶段
仪器信息网 · 2009-08-03 14:46 · 13934 次点击
质量检验阶段也叫事后检验阶段,就是质量管理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这段时间大致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特点是,资本家主要凭个人的经验和判断进行管理。在生产中,工人则完全依据个人经验的例规和手艺技能来操作,检验和生产都集中在操作者工人身上,工人制造产品,并自己负责产品质量,工人既是直接操作者,又是检验者、管理者。二十世纪初期,在市场范围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日益发展,机器和机器体系逐步代替手工操作,零部件互换性、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一种“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主张把科学管理经验上升为管理理论,实行科学管理。它是系统总结过去资本家管理实践和经验的产物。提出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工程师泰罗。他倡导的企业实行科学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合理的科学分工,建立专职管理,就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泰罗认为应当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两者分开,交由不同的工人来担任,并相应增加中间检验这一环节,以检验和监督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检验就是这样提出来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质量检验职能从直接操作中分离出来,把担任专职检验人员从工人中分离出来。结果是生产率和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以及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从质量管理发展史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设计人员、生产人员、检验人员之间的分工,检验人员只是单纯把关,逐一检验产品,很少考虑检验费用和协调配合,使生产、技术、经济不统一,因而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产品的质量管理效能很低。所谓的“质量管理”,实际上只是单纯依靠检验,限于对产品质量事后把关而已。它主要根据计划和设计的质量标准,检验最终产品是否符合规格要求,合格的通过,不合格的剔除来,防止它混入合格品流出厂外。显然,这样等产品制造完成后,再来检验其优劣好坏的质量管理办法,有两个实际问题无法解决。一个是如何经济合理地确定标准,并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预防废品的产生。实行“事后检验”,对于已产生的废品、次品来说,只起到“死后验尸”的作用,并不能预防生产过程中废品的产生。而一旦产生废品,就会造成原材料、燃料、设备、工时及其他费用损失。而且,在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事后检验,并不能保证质量,往往发生废品漏网,混入合格品出厂,势必造成质量事故。另外一个问题是,在破坏性检验以及某些产品质量特性不可能全检的情况下,难以了解和保证产品质量。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依靠数理统计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检验阶段为今后的质量管理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实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