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标准化
仪器信息网 · 2009-09-05 22:06 · 15088 次点击
当人类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同周期其它动物相差无几,然而由于长期同大自然搏斗,头脑日益发达,终于学会了使用木棒,石块等作为狩猎和防御的工具,由于群居生活和共同劳动,人类的吼叫声也逐步发展成为清晰易懂的声音,成为人们互相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传达信息的手段,古代标准化也随着而产生了。
一、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标准化
语言标准化是人类最早和最基本的标准化活动,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低,人类生存,必须群居和集体劳动,语言交流的客观要求使人类把单音节的吼叫演化成有明确统一含义的语言,能被大家所理解和公认,再从语言经过符号,记号产生了象形字,最后发展到一定范围(氏族,民族,地区,国家等),内通用的书面语言文字,这些语言,符号和文字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标准化过程,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为今天的语言,符号和文字。如:
汉、英、俄、日文是中国、英国(包括一些英联邦国家)、俄罗斯、日本国的语言文字标准:
1、2、3、4……9是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标准;
“+”与“-”是表示正、负的符号标准;
“I”、“R”、“V”是电学中电流,电阻和电压量的符号标准等等。
类似这样的语言,符号和文字标准还有许多,这是古代标准化第一项伟大的成果,至今,符号,代号标准仍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基础标准。
二、质量衡器具的标准化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要对大小,多少,长短,早晚进行计量,从而产生了,“结绳记事”、滴水计时“、”伸掌为尺“、手捧为升”和“迈步立亩”等一些最简单的计量标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封建王朝以后,紧接着就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器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弛道、统一货币、统一兵器”等重大政策,实际上,这些活动都是标准化活动。
埃及,希腊等同样首先从人身的脚等部位尺寸作为长度标准,如腕尺(cubit)、英尺(foot)等,公元701年,日本发布大宝律令,统一度量衡。13世纪欧洲各国也在各领域内开始建立计量单位标准,并制作了各种金属标准样品,由政府保管,作为依据,直到1791年3月30日法国会议决定按十进原理建立米制,为计量单位的国际标准化奠定基础。
三、石器和青铜器的标准化
人类的劳动首先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为了猎取食物和防御野兽的侵害,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除了树棒就是石器,用它来刮削树枝和兽皮,早期的石器是各有不同形状的特色的,但经过较长时期的实践,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摸索改进,选优仿制,使石器的形状,大小逐步区域类似,据古人类学提出的资料表明,我国云南元谋人打制的石器与兰田,北京人打制的石器很类似,而且从欧洲,非洲出土的石器与亚洲出土的石器形式,尺寸也很相似。
到了东周战果时期,人们生产、作战和生活的工具已由石器发展到青铜器,当时六种主要的青铜器从齐国人著的《洲礼·考工记》中记载,其铜,锡成分有一定的比例,即有一定的配方标准。
据近代考古学家把出土的青铜器实物进行化学分析,证实其铜、锡比例是与上述记载相符的。
此外,北宋宋神宗时编著的《军器法式》,共110卷,其中有47卷为军器制造标准的内容,有一卷是材料标准的内容。
四、建筑标准化
为了抵御风寒和野兽的袭击,人类在筑居、栖身的过程中用了标准化原理和方法,迈开了建筑标准化的步伐。
建筑标准化是从标准砖坯的制作开始的,据查证,古代埃及、中东、印度和我国的华北一带,人们都是使用一个木制的砖模框架,就地取土生产砖坯。
此外,古代各种建筑物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尺寸通常是先以人体尺寸为基准尺寸度量的。如古希腊巴合农神庙的柱基与柱高的比例是1:6,同当时人足长度与人体高度比例一致,又如罗马时期建筑物的长度是以人手的尺寸为基准,只是到后来,才过渡到以标准量尺为丈量依据,但各种建筑如宫殿,寺庙,塔楼等,从结构到外部尺寸都是标准化的。
公元前2050年,人类最早的法典—古巴比伦汉穆拉法典就记载有建筑方面的标准,我国宋朝李戒所著的“营造法式”就是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标准汇编。“法式”即是标准,至于还留于今世的中国长城、故宫、埃及金字塔等伟大建筑,更是古代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杰作。
印度R·纳贾拉简的《建筑标准化》,澳大利亚A·L史缔华特的《标准化简史》等著作对古代城市和道路和标准化作了详细的描述。
五、交通运输标准化
随着社会生产、市场贸易和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各种马车、战车等交通工具发明制造出来,各种“弛倒”也开辟起来,长期生产和使用的实践经验又使人们总结出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制造做技术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中国最早的一部标准化珍贵文献《考工记》中就记载着各种车辆的制造工艺要求,技术规范及其质量验收标准,以车记载着各种车辆的制造工艺要求,技术规格及其质量验收标准以车轮这个部件为例,该书就记着十条规定:
1)用规校验车轮的外形是否正圆;
2)把轮子放在同轮子等大的平整圆盘上,看它们是否彼此密合,以判断轮子平面是否平整;
3)用悬垂线察看相对应的幅条是否笔直;
4)把轮子放入水中,看它沉浮的一致性,以判断轮子的各部分是否均衡;
5)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其尺寸大小和重量要相等;
6)车轮的整体结构必须坚固;
7)轮毂的粗线,长短要适当,不同用途的车辆,选用不同的尺寸;
8)车轮的直径要依照省力和上下车方便的原则规定;
9)轮轴的材质坚固耐用,转动灵活;
10)及时选伐坚实的木材作为车轮的材料。
正由于交通车辆的制作标准好,使当时的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秦始皇“统一弛道”,使古代交通运输标准化达到较高的水平。
而秦始皇兵马俑墓坑中的战车则是留传百世的物证。
六、标准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活字印数术
北宋时代(1041—1048年),我国伟大的发明家毕昇首创发明了活字印数术,一举革除了原来雕刻书版印数的落后技术、对人类的科学文化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活字印刷是成功地运用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一系列标准化原则和方法的典范,从而树立了一块标准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当然、古代标准化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我国宋朝的《军器法式》就是兵器方面的标准,秦朝的《工律》就是当时手工业产品的标准,一般在制作前,“授以图式”,工匠必须按“图式”制作,《秦律》规定:工匠制作同样器物,其大小,长短,广狭必须相等,《金布律》则规定了当时布匹的规格尺寸标准为长8尺、宽2.5尺,《田律》是农业(包括种子)方面的标准,公元五世纪北魏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已记载了86个谷子的品种质量标准。
《汉律》又规定了“百工为器物,皆有尺寸,斤两,斗轻重之宜,使得其法”。而且“物勒工名”即刻有造机构,产品规格,制造年月,造工姓名和产品编号,如西安三桥高窑村出土一枚“铜鉴”,上有铭文“土林铜鉴定,容五石,重百卅二斤,鸿嘉三年四月工黄造,八十枚第三十二”这就是说这枚铜鉴是西汉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四月由主管铸钱的“上林三官”所造,工匠叫黄通,他共造了84枚,此枚是第32枚,其规格是“容量五石,重132斤”。
“物勒工名”制度说开始于战国时期,《礼记·月令》篇中就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发,必行其罪”。到明朝《明令典》卷200、201上又明确规定“明有坚固者,照名究治不堪用者,照号问罪,责其赔偿”。其含意就是在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的名、号,目的就是为了考查产品是否合格,合格者奖赏,不合格者追究质量责任。可见我国古代的手工业者生产一直是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责任制度的。
北宋曾公亮编撰的《武经总要》中记载有火药成分焰硝,硫黄,碳末等配料标准,沈括编撰的《梦溪笔谈》中有“弓”的标准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是一部杰出的药典标准。诸如此类还可举出很多,只不过那时的“标准”称之为“图式”、“法式”和“律”。
古代标准化时期的基本生产方式是手工操作方式,尽管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和农业和手工业的水平的限制,除了一些重大的事物如货币,度量衡器等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外,一般工农业产品的标准往往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即使有文字标准,其形式,内容都教简单扼要,并且和生产技术工艺混融在一起,因此标准化不可能形成一门单独的学科,但孟子阐述的,“不以北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浓厚而光辉的标准化思想却一直推动着人类古代标准化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在古代标准时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