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标准化
仪器信息网 · 2009-09-05 22:08 · 15543 次点击
众所周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纸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长达1000年,可水泥只有88年,蒸汽机80年,电话50年,飞机20年,晶体管技术3年,激光仅2个月,丁肇中教授1974年12月1日公布发现J粒子,当天就传遍到全世界,2个月后又有人在他研究成果的发表了新的论著,这无异给传统的标准化管理以很大的冲击,于是,就产生了超前标准化。本节就概括介绍一下超前标准化的情况。
一、超前标准化和超前标准
1、超前标准化
什么是超前标准化?前苏联在国家标准TOCT1.0-68中对超前标准化下的定义是:“根据预测,对以后将成为最佳的标准化对象,规定出高于实际达到水平的规格和要求的标准化”。
超前标准化是动态标准化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下列特点:
a、产品的质量指标随时间而变化,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时间的函数;
b、质量指标的变化要同科学技术的进步速度同步;
c、及时地制订与贯彻标准,在整个有效期内使标准始终处于有效最佳状态。
2、超前标准
超前标准化的工作成果就是超前标准。在超前标准中,根据现实条件,以质量分级的形式规定出具有不同实施日期的指标、规格和特性,也就是有一定的超前期。具体地说:
某种产品在标准有效期内没有工业生产的同类产品,而从技术水平衡量,这种产品已跨入一个新阶段,它是体现先进技术的“带头”产品。那么针对这类产品规定的最佳规格、技术要求的标准就是超前标准。
凡是保证在标准有效期内贯彻工作的实施、组织与管理的更先进的新方法和新形式,规定有相应额和要求的标准也是超前标准,如有关全套自动化管理体系标准,自动化设计体系标准等。
某些新产品或先进产品在标准有效范围内只被个别先进企业所掌握,并且在质量指标方面显著超过其它企业的同类产品,则针对这类产品规定的最佳规格和技术要求的标准,对其它大多数企业来说也是超前标准。
3、超前指标和超前期
在制定标准时,根据预测,给标准化对象规定在一定期限后应达到的要求就是超前指标。
超前指标通常是一些可以预测的,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重要指标并且是最佳的。超前指标可以分为若干等级即若干阶段指标,按照不同的实施日期先后实施。
GB/T12366.5《确定超前指标的一般要求》规定了确定超前指标的四项原则:
1)必须以科技成果和生产发展水平为基础,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依据,规定出在一定期限内应该达到的水平。
2)应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在超前标准化对象发展的最初阶段进行。
3)必须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预测结果,了解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换代的规律。
4)应着重研究超前标准化对象的重要特性和质量指标及其发展趋势。
超前指标具有经过科学论证和预测的超前期。而超前期是指标标准日期与标准中超前指标的实施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
由此可见,超前指标中必须规定出超前指标,并把这些超前指标同目前能够达到的现实指标结合起来,超前标准化也可以这样加以概括:“凡具有一定的超前期,并且其质量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能在整个有效期内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的现代标准化管理方法就是超前标准化”。
二、超前标准化的超前性实质
1、产品标准的超前性
在超前标准化对象中,产品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产品的超前标准化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产品的超前标准化要考虑下列四点:
a、同产品的科学实验,工业生产这一过程相比,超前标准化的过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超前量
b、制订超前标准的产品,具有已定的具体特性,但到制定标准时尚未成为某一给定领域工业生产的对象,就是说:它们属于新产品范畴。
c、必须同科研成果、设计工作和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保持密切联系开展超前标准化。
d、超前标准化应该分阶段和分单元进行,并着重于标准化对象的那些最重要的指标进行超前标准化。
总之,产品超前标准的超前性在与及时地选择产品标准化过程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并是该产品生产准备过程始终处于超前标准化的影响之下。
确定超前标准的开始,结束时间可运用下表中列6个公式。
超前标准化开始和结束期计算公式
标准的超前性
计算公式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5407u848wy8ywyuuem8d.jpg超前标准化
上表公式中Tb1—标准超前于产品生产开始期;
Tb2—标准超前于产品生产技术准备开始期;
Tb3—标准超前于产品设计工作开始期;
Te1—标准超前于生产结束期;
Te2—标准超前于生产技术准备结束期;
Te3—标准超前于设计工作期;
tp—生产技术准备阶段工作结束期;
tw—设计工作阶段的连续时间;
ts—标准化过程的连续时间。
2、超前标准化工作过程
制订与贯彻超前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上三个阶段:
a、准备阶段
在全面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有关情报数据基础上,选择超前标准化的对象,确定超前标准化方向,然后确定其具体指标。如产品,就要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技术上质量分析,特别是对具体的技术手段发展趋势进行技术上质量分析,特别是对具体的技术手段发展情况作定量分析,最后要对技术经济分析和技术经济效果进行计算。
b、制订超前标准阶段
总的来说,制订超前标准同制订一般标准没什么区别,但在超前标准中必须规定促进产品发展的指标,其发展方向应符合国民经济需要。
c、贯彻超前标准阶段
由于超前标准所规定的产品指标尚未被工业企业所掌握,因此必须建立贯彻超前标准所必要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和组织技术条件。然后根据不同的产品种类,在规定的生产范围内认真贯彻实施。
3、超前标准化的实质
大家知道,标准的制订期限一般应同产品的研制、制造和使用等过程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标准的有效作用,以某种产品为例,如我们取该产品标准的批准时间(TP),对于该产品投入生产的开始时间(TH)的提前期(TY)作为该产品标准制订及时指标。
即:TY=TH-TP
作为超前标准化的必然标志,提前期限TY必须是正数,但是超前标准化还要有其他标志,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在未来使用期内质量指标的最佳性。而最佳质量指标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也就是超前化要以动态最佳的作用为前提,这样就能保证在给定条件下达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果。
三、超前指标的确定程序和方法
超前标准化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超前指标。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需求关系,生产和使用费用,指标和科技水平等原始数据在标准化过程中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按预测值进行最佳化分析来确定超前指标,包括确定对该指标实施前期的要求,以保证在给定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1、预测技术在确定超前指标中的应用
因为超前标准化的实质在于准确地规定出在未来时间处于最佳状态下的各种超前指标,因此,在确定超前指标时应用先进的预测技术和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预测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而于50年代末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至今已产生了许多适用于不同预测对象的行之有效的预测方法。如,特尔斐法、头脑风暴法、类比法超势外推法、模拟法、关连树法等等。
预测技术主要是针对预测对象未来发展的趋势的技术应用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以便准确地掌握技术发展同其他发展存在着怎样的交叉作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以获得最佳效果等。在确定超前指标时,预测的主要目标就是产品的某些主要质量指标。
一般地说,预测对象主要是:
1)标准化对象的科学技术水平
超前指标的预测工作必须从确定标准化对象的科学技术水平开始,以便尽可能准确而详尽地规定出该对象在一定的超前期内的最佳参数值范围及其动态,预测的方法主要采用模拟法。
2)需求量
预测需求量是为了确定需求函数和生产量,这种需求函数在进行最佳化时可作为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使用。
对生产资料产品需求量的预测方法主要采用模拟法、标准法、外推法和直接计算法。模拟法主要计算在中期(5-7年)、长期(10年以上)情况下需求量;标准法主要用于编制中期预测方案;外推法用于获取大致的预测数据;直接计算法用于定短期内(1-2年)的需求量。
日用兵商品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用户的数量、用户的收益分配及价格水平,因此要用经济数字模型来预测。
3)生态指标
预测生态指标主要是为了充分考虑同环境保护有关的各项要求。主要采用模拟方法和生态系统的动态模型来进行这项工作。需要的原始情报资料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人的活动对周期环境影响的各种数量指标,生态系统各要素同入和周期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等。
4)经济指标
预测经济指标是为了确定总的预算投资。它考虑的因素有:投资的不同时间性,批量及其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使用限期,以及自然资源利用和周围环境利用的耗费等。
在预算时,采用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中,以模拟法、启发法和外推法为多。现作以下简单介绍:
a、模拟法
模拟法是确定超前指标时预测的基本方法。适用于预测工作的所有阶段,能保证预测的精确度和详尽度。
使用这种方式的限制条件是由编制的模型来确定的。预测时所用的模型有:说明标准化对象处在规定的动作原理情况下其参数变化的模型,用于确定标准化对象已定的动作原理的使用期限的模型等。前者为数学模拟模型,是跨部门平衡模型及实验模型。主要用来确定主要的参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者则是以扩大再生产模型为基础的,充分考虑了标准化对象参数变化经过及对其未来的影响,通过这类模型可以确定进行模拟结果的使用期限。
b、外推法
当超前时间与选为基准的时间相比,不以标准化对象发展条件的变化为前提时,预测标准化对象的参数可用外推法。
外推法是一种常见的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过去现在的发展状况延伸到未来,并根据延伸的结果来作出预测。在预计过去的发展变化将以同样的速度和方向继续下去时,人们往往用这种方法来作出预测,这种预测方法的根据是事物的连续性。
c、启发法
启发法,又称直观预测法,主要包括征求专家意见,组织专家会议,如采用其它预测方法比较困难时可以采用启发性,启发性中使用得较多的是特尔斐法。
特尔斐法是美国“兰德”公司在1964年首先用于技术预测的,它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预测小对每一轮的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后再发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经多次反复,专家的意见日趋一致,结论的可靠性也越来越大。实质上,特尔斐法是系统分析方法在征求意见和价值判断领域内一种有益的延伸。
2、确定超前指标的程序和方法
GB/T12366.5《确定超前指标的一般要求》中规定:确定超前指标的步骤为三个阶段:
1)选择超前指标项目
开展超前标准化时,应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对反映标准化对象基本特性的指标进行全面分析,从中选择能保证实现超前标准化目的的指标为超前指标。
2)预测超前指标值
预测的目的为了考察超前标准化对象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确定超前指标提供必要的数据。因此,一般必须由熟悉超前标准化对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人,运用上述各种预测方法,对超前标准化对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揭示其内部的因果关系。预测:
a、超前指标的水平及其指标值发展变化的可能范围;
b、影响超前指标的有关因素,并进一步预测这些因素对超前指标的影响程度,发展变化的可能范围;
c、超前指标的超前期和有效期限,事实有关超前指标值的最佳时期。
3)在标准中规定超前指标
根据预测分析的结果,将超前指标纳入有关标准,并在标准中明确规定超前指标值的实施日期及有效期限。
四、我国采用超前标准化实例介绍
超前标准化这种先进的现代标准化管理方法和形式,除了前苏联已大量运用外,美国于40年代末制定色彩电视机技术标准时最早采用了超前标准化,日本近几年来也在运用。我国在1982年制定《文件传真二类机互通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时也采用了超前标准化方法,现以此作为实例介绍。
高速文件传真机是当代办公自动化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传真机发展非常迅速。
我国原普遍使用的传真一类机,已经不能满足传真业务的要求,因此决定对传真二类机、三类机开展超前标准化试点工作。
1977年在开始制定《传真二类机在电话网中互通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即GB2886)时,就积极参照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1976年通过的“文件传真二类机T3建议”,又考虑到我国确定原稿尺寸,扫描密度,载频控制,汉字特点,通信网的现状以及电子工业生产水平等实际情况,由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负责起草,由电子工业部733厂,上海有线电厂,兴安通信设备厂,邮电部七所、总参通信部,北京电报局等这些研究、生产、使用、管理各方面单位参加,共同努力协作而在1982年完成。
80年带初,传真二类机在我国还处于定型生产阶段,传真二类机的国家标准一发布,就成为我国传真二类机的设计依据。技术问题的及时统一,避免了设备制式的混乱。由于传真二类机国家标准超前于该设备批量投产一年左右时间,保证了国家传真二类机进电话网和其互通。
1980年后,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议制订出T4和T5两项关于传真三类机的基本参数,编码方案、调制方式和操作规程等互通技术条件方面内容的建议。当时国内还没有研究文件传真三类机,我国又开始制定超前于研制阶段的传真三类机标准。
标准制定工作按照制订超前标准时准备阶段工作内容规定,对传真三类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测其科技水平、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他们用模拟法预测传真三类机超前标准的最短有效期为20年,最后于1982年制订发布了《文件传真三类机互通技术》国家标准(即GB3382)。而1983年之后,我国才进口第一批传真三类机投入使用,并有企业技术引进和外商合作生产,传真三类机国家标准对国内用户使用和工厂生产又起到技术依据和咨询作用,推动了我国传真三类机的发展,并有利于国际间通信的交往。
上述实例表明,虽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但推行超前标准化就可以缩短这种差距。实际上,我国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中,由于其中不少标准对我国来说,实际上是属于超前标准范围,更要大力宣传和推行超前标准化先进方法,否则势必严重影响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积极采用。
标准化的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准化活动领域的扩大以及标准化学的发展,肯定还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标准化形式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