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竞争力指数
仪器信息网 · 2009-09-10 18:01 · 14839 次点击
质量竞争力指数(QualityCompetitionIndex简称QCI)
目录
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意义
质量竞争力指数生成方法
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指质量因素在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发挥程度,它通过分析与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适宜的指数化评价方法进行量化测评而得来,可以简明、直观地体现质量竞争力的水平和状态。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指标质量竞争力指数包括“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二级指标:
1.质量水平指标
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质量水平指标是根据对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治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等质量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水平。
2.发展能力指标
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持续能力”,是对“潜力”的测量。是根据对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与质量相关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发展能力。
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质量竞争力的结构模型,影响质量竞争力水平的核心要素主要是顾客价值、战略、过程和绩效等,因而,通过对此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细化各要素的构成形成初始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多轮次的企业调查反馈,对初始指标进行反复的筛选、合并、补充与删减,最终得到体现质量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四个方面28项测评指标(见表1)。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55451h6w4wvzlmw6ix6z.jpg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意义
建立质量竞争力指数,在宏观层面有助于我国的经济质量决策,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进行多种形式与多种经济成分的质量竞争力比较、分析,有助于建立完整、协调的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从微观层面看,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分析与利用可以为组织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经营战略提供决策支持。概括起来,质量竞争力指数在微观层面有如下5个方面的意义:
1.揭示了组织获得长期质量竞争优势的要害因素
这些要害因素包括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改进产品实物质量水平和质量治理水平,降低质量经营成本,提高顾客满足度和增加质量资源投入等。通过发布行业、地区或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引导组织了解其标准与技术水平的实际状况,重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抽查结果,关注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评价,提高组织自身的质量治理水平,从而帮助组织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的质量竞争优势。
2.为组织提供了与竞争对手进行水平对比的共同平台和技术框架
通过这种比对,组织可以找出其在质量经营中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猜测组织未来的发展前景。假如组织的质量竞争力严重不足,即使组织当前的经济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表现良好,也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逐步被淘汰。
3.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投资回报率、增强市场适应性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方法将质量治理、科技投入活动与质量经营的经济效果联系起来,使得质量竞争力指数的量值既反映组织的投入产出率,又反映组织现实及潜在的市场适应能力。
4.成为组织制定质量目标、评价自身质量经营状况的参考依据之一
质量竞争力与组织的经营业绩及长远发展趋势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质量竞争力指数不仅可以作为组织治理的技术指标和具体手段,而且可以作为组织治理追求的战略目标之一。组织可以按相关标准的要求,根据行业和组织特点的实际,参考质量竞争力指数,使制定的质量目标具有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假如组织能够获得卓越的质量竞争力,市场就会给组织带来高额的经济利益。卓越的质量竞争力也可以成为组织的一项具有长期价值的战略性无形资产。假如组织在行业中拥有较高的质量竞争力,就会逐步在消费者或用户中形成良好的商誉,从而产生组织渴求的品牌效应。
5.有助于组织持续改进组织的治理者需要
一个质量绩效测评系统来监控质量经营状况,并发现其发展趋势。通过其预警作用,组织能在不理想的结果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这正是现代组织进行质量绩效测评的根本原因和动机。
质量竞争力指数生成方法
1.神经网络测评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是一种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来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广泛互联而形成具有存储和应用经验知识的自然特性。神经网络有多种模型在进行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时,我们主要采用误差反向传播前馈网络(简称BP网络)该网络是各类神经网络模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代表性网络。
典型的BP网络含有一个或多个隐含层(见下图)一般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练习网络的权值和偏差。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5546eo23gbpl5g5vlepp.jpg
2.复合线性矩阵测评方法
复合线性矩阵法是一种多因素评价方法,比较适用于企业质量竞争力测评和诊断分析。该方法通过选择对企业运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要害因素与职能部门分别构建部门一质量意识矩阵和部门一质量因素矩阵形成复合矩阵(参见下表)评估各质量因素在具体部门的实施情况并将其实际运营效果与其最大潜能相比较最终形成质量竞争力指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5546pzi060px0l6rlrbv.jpg
3.卓越绩效准则评价方法
2005年1月1日.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正式实施。该准则主要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治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可以全面地诊断、评价组织经营治理的成熟度。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七种要素结构关系如下图: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055462vavvm2ippwy2t9t.jpg
从图中可以看出:卓越绩效评价中所考虑到的七方面因素,已经涵盖了质量竞争力测评中涉及的要素,并增加了领导、资源.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等因素。并且,卓越绩效评价考虑到了相对竞争对手和业内标杆的比较,同时注重对评价因素的差异化分析,评价过程中各要素的评分赋值体现了因素的权重分配。因而,卓越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质量竞争力水平提供一种近似的估计。
4.主成分分析法
在进行指数化测评时,较多的测评指标在带来有关信息的同时,也给数据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这些数据之间还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假如直接进行分析,可能因多重共线性的存在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们可以选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原始测评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将众多观测指标浓缩为少数要害变量,有效提取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并解决多重共线性等问题。
原则上,假如有n个变量,则最多可以提取出n个主成分,但假如将它们全部提取出来就失去了该方法简化数据的实际意义,多数情况下前2~3个主成分就已经包含了90%以上的原始信息,其它主成分则可忽略不计。
5.层次分析法
在进行质量竞争力指数化测评时,有时限于客观条件约束而缺少量化的数据,需要借助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处理,而层次分析法恰恰为此类问题的决策提供了一种简洁而实用的测评方法。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上世纪7O年代提出.其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定矩阵,然后把判定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它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若干层次,在各个层次上再逐步分解,将人为主观判定和定性分析用数量形式表达、转换和处理后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