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略
仪器信息网 · 2009-09-19 09:56 · 33476 次点击
目录
定义
理论
原理
基础
演进性
政治目的
组织
格局
心理学
意义
定义
军事战略含义
凡事必定先有一个观念,而后才有名词加以解释。自有人类以来,斗争行为似乎就难以避免,而这随着人类智能的演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0529xtfr9rttr97xek9p.jpg兵器
进,斗智成为斗力外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说战略发源自智,这就是最原始的战略概念。传统的战略定义为军事导向,但实际上战略的观念要比战略的名词等更早产生,古代战争中更无战略与战术之分野。古代之君主、将军本身就有绝对的支配性质,在古代谈论战略常常等同于谈论政策,而现代所谓的战术,在古代跟战略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那么巨大,这也表示了战略本身没有绝对的固定意义,代表战略一词其实是指称一种观念。
军事战略定义
军事战略(Strategy)的名词意义很难定论,而从其原始希腊语根(Stratos),表示其为军队之义,从这又可以延伸出诡计之意的原文(Strategama),换言之战略最初是根于军队与计谋的一种规划。但若从希腊人的习惯,则有战术的类似词语描述行军作战,所以其真正的原意实在很难做定论。西方历史上的战略家,也多半将战略一词运用在作战层面上,所以比较符合实际定义的,似乎是以军事作战层面之计划总称较为适合。
但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孙子始计篇提到“夫为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为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这表示战略本身并不限定于军事上,在古代就已经涉入了政治层面,而这是因为古代的国君实际上就是武装集团领导。
综观历史的全貌,战略之意义随着时代有所改变。今日在习惯上将战略一词等同军事战略,将军事战略包含政治层面后统称大战略(GrandStrategy),也有人称之为国家战略、总体战略,这些都是一种习惯性的用法,常常根据不同的战略家、战史家,而有各自不同的定义。但战略一词的定义,各家学说的共通性就在其所代表的全面性意义。
理论
军事战略的理论繁多,原因多半是伟大的征服者通常只有留下伟大的足迹可供凭吊,如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全世界,却没有留下只字词组,使得研究者各说各话。又或者是著书者文笔不佳,如克劳塞维兹之理论以深奥难解著称,使其理论若不是被误解就是被误用,就算其信徒也陷入各自解释的窘境。但综整各家学说与理论,还是可以大略了解战略理论通常有几种趋向,而这又跟作者本身的学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说来,军事战略理论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什么是战争的理论,另一种则是研究如何打赢战争的理论。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个解释“什么是战争”的书籍。同一时期的约米尼所著之战争艺术,内容偏重于战争的获胜原则。
原理
军事战略原则
很多战略家都尝试将成功的战略浓缩成一些原理,例如:孙子在《孙子兵法》定义了13个原理,而拿破仑列出了115条准则。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0529q2fcn7z4oca74gf7.jpg古代战争
以下是最普遍的战略原理:
1、目标--选择有决定性的目标
2、指挥--统一而简单的指挥方针
3、进攻--进攻才可获得胜利
4、合作--统筹各单位及资源
5、主动--向敌人采取主动
6、集中--善用部署调动,以众击寡
7、节约--减少时间、人手及资源的浪费
8、运动--适当地使用速度,令敌人无法掌握
9、奇袭--利用欺骗、速度及创意突袭敌人
10、保密--战略要保密,以防范敌人预早反应
11、弹性--保持弹性以迎接不同情况的变化
12、简单--战略计划愈简单愈好
13、士气--无时无刻保持高昂士气
一直以来,先进的军事战争技术发展亦无损这些战略原理的用处。一部份战略家认为紧紧地遵守这些基本原因可以保证胜利,但亦有一些战略家认为战争是不可预测的,所以要灵活地制定战略。
军事战略概念
战略原理时至今天仍没有一套完备的标准,这是因为其牵涉的影响因子太多,而其行动与说是计划不如说是直觉。孙子兵法简单明了却过于广泛;比罗的几何战略过度详细的原理解释,又僵化没有适应性而失去其价值。
各家学说很难将之综整的理由,并不是在于其原则南辕北辙,而是因为其牵涉的影响因子太多,所以不同的战略家有不同的思想方向,也就会延伸出不一样的战略原则。用最简单的分类法,那么可以归纳出两点。
1.思考--对自己的实力与对手的实力、意图做出判断
2.行动--根据判断的结果,做出最适合的行动
从行动中可以带出思考,思考包含了情报收集、部队调动、后勤补给等诸多项目的判断。总体来说,思考与行动在实际战场上是无时无刻在变换,这也就是战略原则极难归纳的理由。
基础
军事战略观念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孙子兵法》)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0529imbmvvpj8umfvimu.jpg《孙子兵法》
战略与战术密切相关。两者都处理距离,时间与力量。但是战略的尺度较大,而战术的尺度较小。本来战略统治战前准备,而战术控制战时执行。但是在20世纪,如此的分别已经模糊。
基本上军事战略只处理军事事务。在原始社会,政治领袖与军事领袖往往是同一人。即使不是,两者之间的沟通也很紧密。但是随着军事专业化,政治与军事的分别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治统治军事的观念出现,因而出现了所谓“大战略”,这包括整个国家在战争中的资源分配。在大战略的架构下,属于军事的领域被缩小为军事行动战略:大型军事部队(如师或军团)的计划与控制。但是在更后期,随着军队的扩大,通讯与控制科技的进步,“军事战略”与“大战略”之间的差异又缩小了。
大战略的基础是外交。国家能透过外交结盟或迫使另一国服从,进而不战而胜。大战略的另一要素是战后和平的管理。正如克劳塞维茨所指明,一个成功的战略可以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但战略本身并不是目标。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证明,在战场上的成功并不保证长久的和平与安全。
军事战略与军事战术都必须随科技的进步而演进。但成功的战略往往比武器或设备维持得更久,一直它被淘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就利用拿破仑时代的全体攻击战略,但敌不过以战濠、机枪与铁丝网所组成的防守力量。同样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采用纯防守战略,筑成“无法侵入”的马其诺防线,但后来完全被德国的“闪击战”摧毁。
军事战略的思维
军事战略的基础发源在于战争爆发之前,而其初步则为情报搜集,换言之战略的基础就在于和平时期的战略规划,克劳塞维兹指出战略为达到战斗目的的理论,亦即使用军事手段达成政策目标,李德哈特则指出“战略为分配及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的艺术”。归纳各家学说,可以得到战略的基础是政策指导,若用共产主义的想法,和平时期是一种静止的战争,那么和平时期的一切准备就是为了下一场战争。所以和平时期的政策指导,包括假想敌设立、默认何者为盟友,以及国家整体包括经济、外交乃至于教育等等各项方针,就是战略基础。一切的战略规划,莫不以此萌发。
而军事战略规划的基础的基础在于思想哲学的建立,换言之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决定了其战略走向以及未来可能发生之战争的规划。法国薄富尔将军即指出,法兰西的悲剧(指二次大战法国沦陷)不在于军事武装的落后,也不在于兵员质数量上的差距,而是在思想对抗上的失败。当德国用更有活力的思想方法对抗法国,法国的所有应变能力都相对来说显得迟钝;在越南的失败并不是战术或是武装不如人,而是根本就没有可以对抗的战略思想,在之后的阿尔及利亚叛变只是再一次的证明殖民主义之不可为,以及反殖民主义的兴起,法国输在没有可对抗的思想;苏伊士运河的干预是军事上的成功,却是政治上的彻底失败,每一次都证明了法国没有自我的哲学思想。他更进一步指出,央格鲁萨克逊人(指英美)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有一坚定且贯彻的思想。
整体来说,战略之基础并非决胜于战场上或是战场的经营与管理,当吴国起用孙武为将军,就等于决定了其建军整备方向,于是吴国的强大就被决定了;当魏王听从吴子“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起,魏国的兴起就势所难免。并不是孙吴二人有其精妙独到之处,而是要其他同时代的国家,并无孙吴同等质量齐观的思想。
演进性
传统军事战略本应是人们最为了解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战略原则经常被当今各种各样的新发现挤到了幕后的地位,那些新发现在当时看来似乎都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事实上却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存在。在这一章中我只想讨论战争的演进性,并指明其若干要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性质。
传统的军事战略,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按总体战要求制定的。它总是含有重要的经济和财政成分(在欧洲古代,你若没有钱,就不能招到瑞士的雇佣兵)。很明显,它也总含有重要的外交成分(中立、同盟等)。它还时常含有重要的政治成分,通常又具有思想性(例如民主对纳粹之战)。这些因素很少不在一次战争中起某种作用,尽管它们发生的影响有相当大的差异。
纵观历史,武装部队是否具有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基本上是随着它当时作战能力变化的,而作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双方的兵器、装备、战术和补给方法。但对武装部队作战能力的这种变化,却极少有人给予重视。通常,事态演进的过程使双方感到意外,他们都必须摸索新的方案以求战胜对方。一个真正天才的军事领袖(拿破仑当然是一个最杰出的榜样),有时能够确保暂时性的优势,这是因为他的思想方法——从而他对各种新发现的把握——超越了他的对手。不过,敌人通常随后学习他的做法,并作必要的调整。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双方又一次达到一个水平上。
因此,传统军事战略中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总是这样一种能力,那就是能比敌人更迅速地把握战争艺术中的各种变化,并能够预知新因素将会产生的效果。这些变化对于诸如要塞防御,决定性会战,或闪击战等等的成功,有时是有利的,但有时又是有害的。战争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各个发展阶段,其间,有的战争是短促而干脆的,有的是长期而造成巨大消耗的,还有的是不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结果的。每当阶段改变时,当时的人一定会感到手足无措,因为那些老办法不灵了。新办法从表面上看来是一种完善的答案,但通常不过是一时有效。所以,要掌握军事战略,关键在于了解武装部队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政治目的
军事战备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自原始战争以来,相对强大的社会实体会对外扩张,进行侵略或合并战争。处于防御地位的力量也会组织对抗。战争是为了土地、人员、财物,也是为了国气。所以是特殊时机的第一问题。趋向扩张目的和保持固有平衡就成了战争的主要矛盾,战争就是政治的最高表现。社会整体关系形成了军事体系的相关要素。政治上要有强力的支持,经济要有保障,社会可作为后盾,外交上有利的关系,都需要形成军事行为的平衡条件。社会政治是军事创立的基础,军事性质和统帅是由政治关系决定的。如希特勒的出现是因疯狂时代帝国的需要,而谨慎的日本帝国却是被德国法西斯激发变得冒险狂躁,社会政治决定了军事成败的根本,这一切偶然现象都有着必然的因由。军事性质趋向社会平衡因素,安于享乐的社会形态不利于军事的加强,开明严法的政治有助于军事的强力。
天时地利是不可缺少的平衡因素,这往往是发挥军事行为的基本条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各种关系,因为这种变化时有起伏,同自然关系构成整体趋向平衡因素。地势是常被重视的问题,但地利包括了更大的范围。历史上多有南可战北但不可取北的事实,这是南方的文化技术与北方的强悍义风形成的不平衡因素。世事也是关键的问题,一个民族兴起,士气昂扬,国家腐败,便随势可击。三国时尽管诸葛亮出山也解决不了统一的问题,时势与地利不对。
组织
综合结构
战争是个综合的结构,它主要是政府或国王的职务。军队在这个结构内所扮演的角色是常有变化的。虽然一般说来,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0530ksss0slogs9xyskl.jpg海湾战争
它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但实际上仅在某些最有利的时期中,它才是一种真正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其他时期,它几乎降到了从属的地位。很明显,军队地位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指挥官的相对能力;但不管指挥官的素质如何,军队的地位取决于武装力量在总体上获得完全军事胜利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比较大,有时则比较小。在任何指定的时期内,总体战争被迫使用一切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可能是经济的,外交的,政治的,或军事的。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只有当武装力量本身能够起决定性作用时,它才能扮演超越一切的角色。
军事组织是实力的问题,也是技术的问题,这是指挥员须掌握平衡的要点。社会历史条件造就了特有的武装力量。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作战行动。它介于战争与战斗之间。
按作战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
按战役力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为合同战役和联合战役;
按规模,分为集团军战役、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战区战役等。
现代战争还可按军兵种,分为陆军战役、海军战役、空军战役和第二炮兵战役等。战争的组织也是艺术,被比作弹钢琴。组织军事行动是为了趋向的目的,所有军事的要素是相辅相成,是在总体中协调利用各成分和环节,就是掌握组织的平衡。
实力
军事实力上有特有的装备,也有一定素质的战斗群体。战斗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不可缺少的,总的要看军队上下配合怎样,战斗员对武器的使用如何。军事不是儿戏,尤其是指挥员,像宋襄公那样,打了败仗还自辩“不伤二毛,”这就是没有素质的结果。军事状态与传统有关,虽然国际上形式一样,但战略战术有极大的差异。指导理论和战斗作风与民族精神平衡一致,也受现实思想潮流的影响,所以不同武器的发挥在实战中效果也不同。像中国的多种战术的合一,就与美国依赖装备技术形成不同的对照,专备和素质是分析实力平衡的重要条件。
军事力量的对比是趋向平衡的反映。对立双方首先要看的是实力的平衡关系,在一方面不平衡的条件,在另一方面要得到补偿,质量的劣势要靠数量的增加,不利的条件要靠加倍的努力,财力、物力、人力、技术装备等都是军事平衡的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这是打破对比平衡条件而取得绝对优势的转换,是孙子兵法中“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这个论点的生动体现。除力量的对比,勇气和斗志也是重要的关系,士壮可以一挡十,这也成了平衡的变化条件,不怪乎像淝水之战那样让人感到太有些离奇。
格局
力量结构
一超多强”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主要军事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和总体特征。“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日本、中国、印度等。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借助于国内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一马当先,美国军事上的“一超”优势更加凸显。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位一体”的核进攻能力、陆海空三军的全球投送能力、全天候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最先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而且还在积极谋求发展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防御能力。
美国军事上超强地位在短期内无人可以赶超;苏联解体后,受经济上长期衰退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有很大的削弱,但仍是世界军事格局中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俄罗斯目前100万的总兵力加上“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使其在世界军事力量对比中,仍居于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英国、法国作为欧洲老牌的军事强国,均拥有自己的核力量,目前正在通过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建立欧洲的独立防务力量;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五个有核国家之一,中国坚持自主防卫的国防政策和国防发展战略,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是维护国际安全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日本近年来凭借巨大的经济实力,大力扩充军备,积极向军事大国目标迈进;印度在掌握核武器后,军事实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南亚地区乃至国际军事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战略关系上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领域内的各主要力量之间的战略关系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与调整。“一超”与“多强”以及“诸强”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相互矛盾,又彼此协调,既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也存在安全上的共同需求。
战略关系
美俄战略关系与冷战时期相比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由于美国对俄罗斯一直推行遏制和防范政策,特别是在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其他许多战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0532rq3qf3hfqiqmhafq.jpg科索沃战争
略问题上触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美俄战略关系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近年来,俄罗在新的军事战略中积极应对北约进一步东扩所带来的挑战,把美国和北约视为主要的战略对手,而美国2002年出台的《核形势评估报告》仍把俄罗斯列为美国的七个核打击对象之一,因此,今后的美俄安全关系仍将是在矛盾与合作并存,摩擦与协调并行的轨道上发展;英、法、德与美国的安全关系主要体现在北约框架内。冷战结束后,欧洲对美国的离心现象加剧,谋求建立欧洲独立自主防务体系的愿望日益增强,特别是在科索沃战争后,尽管有北约“战略新概念”的出台,美国在北约内的盟主地位得以强化,但欧洲建立自身独立防务力量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在围绕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以法、德为首的欧洲国家与美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暴露出欧美之间在战略层面特别是在欧洲主导权问题上的矛盾。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欧洲国家建设独立防务力量进程的发展必将对原有的美欧安全合作框架产生重要影响;美日之间现行的军事同盟已从冷战时期美国防止苏联进攻日本、监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演变为一定程度上利用日本军事力量,在亚太地区联手谋求地区安全主导权。而日本也趁机发展壮大自身的军事实力,加速向政治、军事大国目标迈进。日本军费开支近年来一直高居世界第二,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实际上成为亚太地区军事强国之一。美日安全关系也从主仆关系逐步向地区性平等伙伴关系过渡;中美之间因长期受到政治、战略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两国军事关系尚在初步建立阶段且时断时续。特别是在武器扩散、核能利用、情报交换、军事透明度等问题上,两国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但随着两国尤其是美国对中美关系战略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在21世纪初,两国可能建立起比较正常的军事安全关系;冷战结束后,中俄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通过谈判基本解决了双方边界划分和边境地区裁军并建立信任措施,使两国安全关系进入一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良性发展轨道。此外,中日、中印、日俄之间的军事安全关系也正在和继续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总之,从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领域内各国战略关系的调整过程看,美国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但是从调整的内容看,主张缩小分歧、消除对抗、增加交流、扩大合作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调整的重点。
发展趋势
多极制衡乃大势所趋。从根本上讲,国际关系演变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改变着世界战略力量的对比。因此,经济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必将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的多极化。尽管美国具有超强的军事实力,但并没有强大到可以任意对其他战略力量发号施令的状态;尽管美国具有强烈的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但在解决许多诸如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维护地区稳定以及伊拉克、朝鲜半岛问题等重大国际安全问题上仍离不开对其他战略力量的借助和依赖;尽管美国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但其他军事战略力量在世界许多重要的战略区域内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新的世界军事格局正是在这种各大战略力量的相互竞争、相互借助、相互制衡中曲折发展着。
总之,21世纪初,世界新的军事战略格局已初现端倪,主要呈现为“一超多强”的结构和态势。在这样的格局中,美国占据最为主动的地位;欧日作为美国的战略伙伴在成为美国实现全球利益的重要助手的同时,对地区性安全事务的影响将日益增大;而中、俄和欧盟在积极保障自身安全、谋求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努力中,不断加强安全合作,倡导新的安全观念并身体力行,代表着一种新型的安全关系。由于此次格局的转换是在和平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一超多强”军事战略格局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并随着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而变化。
心理学
心理战呈现出战略化的突出特征,渗透于国家和军事战略的各个层面,成为实现国家或军事战略目标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国际斗争手段和军事斗争样式,并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军事魅力。目前,外军不仅在战役战术上注重心理作战研究,而且在战略心理战方面也显现出许多新特色。
心理战对策
军事心理学认为:心理战是一种以隐蔽本来目的为主要手段的曲径通幽的暗中征服战。因此,心理战实施一方极为看重对潜意识的利用,其心理战观点,常常与接受者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心理战实施者往往通过影响对象的潜意识,改变心理战客体的意识和认知,以达到心理战目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战略研究机构兰德公司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年中,为了武装达成战略目的打了两场局部战争,耗资数千亿美元,死亡人数逾百万,发展了大量新武器,建立了数百个军事基地,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于是,提出了新的战略转移计划,将以军事进攻为主转移到“和平演变”为主,通过加强国际广播,实行思想渗透;资助出版、报刊、新闻等部门,促进人们普遍关心和喜爱西方“自由世界”的书刊报纸;借学术研讨会和文化交流,对知识界施加思想政治影响;支持“独立政治组织”,扶植“民主势力”和“持不同政见者”,建立“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等措施,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外有评论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发动战略心理攻势的结果。
心理战资源
当今的美国,实质上正处于单一国家力量的鼎盛时期。从综合实力看,经济上,美国的GDP约占世界的近1/3;军事上,美国2003年军费开支比其他15~20个大国加起来还要多,且有压倒性的优势,和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空军、“惟一的真正的”深海海军,“非凡的”全球投放能力等;技术上,美国一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近3000亿美元,研发支出比西方其他7个最富有国家之和还要多;政治上,美国目前并不面临能与美对抗的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对手,并且战略心理战资源非常丰富。作为美国实现其战略利益的工具,美国十分注意巩固与壮大国际联盟,以发挥其在战略心理战中的突出作用。冷战结束后,他们强调“必须保持目前在欧洲、亚洲的重要联盟和在中东结成的联盟”。
其一,保持前沿存在与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平时,美国通过海外驻军并建立基地、预储物资和进行军事演习,达到显示力量、及时干预或威慑等目的;战时,如果美国的军事干涉行动能够得到其他盟国的认可和支持,那么这种行动就会被罩上合法的光环。
其二,扩大实力对比,增强打击与威慑效果。如海湾战争中,许多国家参加了美在海湾的军事行动和部署,一些国家直接出兵,主要盟国提供了540亿美元的经费,占战争总支出的88%。另外,美国还注重利用联盟的力量制造有利的国际舆论,以提高士气和对敌方的威慑力。
心理战效能
近年来美国经常凭借其军事信息技术优势与超强的军事实力,向一些国家强制性实施心理作战行动。主要是武力摧毁、宣传与造势等,实施心理震慑。一方面,通过实施大规模空袭与精确打击,造成直接心理震撼;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反复播放激光制导炸弹准确命中打击目标的录像,大力渲染高精尖武器的性能及打击力度等,渲染“美军的强大”实力,加剧对对手的震撼。同时,通过军事战术行动达成战略目标。美国一些信息战专家认为,信息作战中,必须首先攻击敌对国家指挥中枢、联合参谋部、战区总部及各级部队司令部;瘫痪敌人的指挥系统;破坏敌方所有信息传媒——电话、无线电频谱、电缆和其他传输手段;并制止敌方使用第三方的通信系统。此外,要运用军事打击,摧毁其抵抗意志。并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降低战争风险。而且高科技的军事力量,能够实施远距离和高精度的有限战争行动,从而把战争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意义
军事战略理论研究战争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战争的方法,研究制定计划、准备和实施战略性战役和整个战争的理论原则。军事战略作为一个实践活动的领域,要确定武装力量的战略任务和完成战略任务所必需的兵力兵器;制定并实行有关国家武装力量、战区、经济和居民做好战争准备的措施;抑制战略性战役的计划;组织武装力量在战争过程中的展开和指挥以及研究预想敌人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能力。军事战略来源于政治并为政治服务。军事战略本身又反作用于政治。战争时期,政治与军事战略的相互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建立统一的军事政治领导机关方面。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对于军事战略的性质和内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