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效应

  仪器信息网 ·  2009-10-09 10:14  ·  19831 次点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118fczgcteguxkk7utx.jpg涟漪效应
由一个出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震动会慢慢减退,但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很远距离的点。特指在社会上有某些现象引起的社会波动,如不受舆论的制止,将会波及很远的人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例如:超女效应,郭德纲效应,911效应等。
目录
心理解析
社会解析
经济解析
危机启示
企管启示
参考资料
心理解析
“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Kounit)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形象点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
如果你的生活陷入一种空虚寂寞的状态,不妨找一个点,让它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为自己创造一种新生活。心理学上称这种做法为“涟漪效应”。
社会解析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118t7imt02835v73zei.jpg涟漪效应——超女效应
小的事件演化成为大的危机,不妨将这种危机扩散称为“涟漪效应”,即一种危机同时引发多种危机。在公民社会发育健康、制度运行顺畅的社会里,这种“涟漪效应”随着危机应急机制的启动和民众的有效参与得到控制和柔化。而当社会存在制度缺陷和民主化结构失衡时,这种“涟漪效应”会被迅速放大成“潮涌效应”。为此,常态下的政府组织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培养社会认同,协调社会关系等工作帮助公民重视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参与的效能。
涟漪效应是指由一个出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震动会慢慢减退,但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很远距离的点。特指在社会上有某些现象引起的社会波动,如不受舆论的制止,将会波及很远的人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例如:超女效应,郭德纲效应,911效应等。
经济解析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118zg9y3kuw2g300q8w.jpg世界粮食现状与"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又称“衰减效应”,是指技术、信息、经验和新观念等在经济区域之间扩散传播的过程其能量不断消耗、速度逐渐降低、影响逐渐减小,像池塘中扩散的涟漪一样的现象。
1、“涟漪效应”产生的机理是:
①技术、信息、经验和新观念等在扩散过程中,会遇到自然经济,传统观念和旧经济体制的阻碍和顽强抵抗,这使得它们在传播过程中以减速的形式向前运动。
②经济中心的扩散力随着运输费用的提高而呈衰减趋势。过去人们很直观的认为一个城市对外的影响力随着离开城市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但这只是建立在地域自然地形地貌条件、交通区位、运输方式无差别的假设基础之上,现实中并不完全存在。实质上真正影响经济区域中心影响力的是经济区域中心和外界交互作用的各种“流”的传输费用,它是距离与单位成本的综合。
③无论哪种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倾向于按就近原则组织相关的资源和要素去进行生产和经营。只要能够基本满足所必须的技术要求和经济效益,各种经济活动都倾向于就近组织,要素也容易与空间上近邻的相关经济活动或区域发生联系。而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各种经济活动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及产生的影响都相应的减小。所以,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地区只能带动周邻边缘地区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涟漪效应对经济的影响
①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在满足发展需要条件的前提下,各种经济活动一般都会采取由近及远逐步推进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空间建立分支机构,寻求发展合作伙伴等。
②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可投入到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要素是有限的,同时市场的需求也是有限的,那么,位于同一地区或互相靠近的各种经济活动在利用资源、要素,开发市场时就势必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如同类经济活动在利用资源、要素进行全面竞争,而不同类经济活动对能源、劳动力、资金、基础服务设施、土地等一般性资源和要素也会展开竞争。相反,如果经济活动彼此在空间上相互较远,那么,它们之间竞争就可能减小。
③影响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相互靠近除了会加剧竞争,他们之间也将因此而有更多的机会建立起相互存在的发展关系,彼此开展分工与协作。
这样,它们既能因分工与协作而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在分工与协作中较容易地寻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反之,如果各种经济活动相距较远,那么它们之间展开分工与协作,进而在发展上获得相互促进作用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
危机启示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119050xfx57kx7mrxpk.jpg911效应
危机事件往往会产生涟漪效应,即危机发生后,危机就像一颗石头投进池水中引起阵阵涟漪,对外部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涟漪效应不能有效控制,一些初始危机往往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为了避免涟漪效应发生,必须做好危机事件的信息披露工作。
面对社会发生的突发事件,过去我们过于强调社会稳定和方便事件真相的调查,故而大多采取先封锁消息或进行“冷处理”的办法,等查明真相后才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发通稿,公开事件前因后果。这样的处理手法,漠视公众知情权是小事,更为重要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政府的声音缺失或滞后,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足够的空间。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媒体触角无孔不入,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因此,以往国内发生突发事件后,由于不见主流媒体报道,坊间的小道消息很快“出口”境外,境外媒体根据不完全或不准确的信息予以报道后,小道消息便来个“出口转内销”,并以几何级增长的速度迅速在社会上扩散,给政府的调查、善后工作带来很大被动,而此时政府才以“亡羊补牢”的角色站出来说话,无疑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澄清事实、消除社会不良影响。这种事例以往并不鲜见,实践也证明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今天,媒体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排斥在危机管理之外。当危机出现后,避免小道消息的流传和媒体的误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掩盖真相,积极配合媒体在第一时间做好报道工作,敢于露丑,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和群众的信任。
企管启示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119xogv9vyyvzky977a.jpg涟漪效应
沉寂的市场里,总是蕴藏着无尽的消费潜力。对于企业来说,巧妙地利用“涟漪效应”,可以为企业节省许多的推广费用,也能创造出更好的市场业绩,提升市场影响力。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在利用“涟漪效应”的市场操作中需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
一、扮好自己应该充当的角色。在一场完整的“涟漪效应”中,总有充当石头来震荡市场的角色,也有充当后浪来推动前浪前进的角色,任何一个角色,都具有其存在意义。不可去扮演不适合自己的角色,那样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把握时机。“涟漪效应”要持续更长时间,覆盖到更大的市场,就需要实现多次震荡,因此需要企业之间的合力。在每一轮荡起的“涟漪”中,都有新力量发挥作用,于是令“涟漪效应”发挥到极致,便有了完美风暴。
三、旁敲侧击,保卫市场份额。一次有影响力的“涟漪效应”可能会令整个地区的市场产生震荡,如果不幸因为其他商圈的消费浪潮导致本商圈的消费力转移,这个时候就需要积极应对,创造属于本商圈的“涟漪效应”,才可以避免业绩的下滑。
参考资料
价值中国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11763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