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
QCHAO · 2009-10-10 08:54 · 40700 次点击
目录
含义
主要分类
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失业率
指标解读
中国控制目标
含义
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美国劳工统计局每月均对全美国家庭抽样调查,如果该月美国公布的失业率数字较上月下降,表示雇佣情况增加,整体经济情况较佳,有利美元上升。如果失业率数字大,显示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对美元有不利影响。1997年和1998年,美国的失业率分别为4.9%和4.5%,1999年失业率又有所下降,达到30年来的最低点。这显示美国经济状况良好,有力地支持了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强势。
另外,失业率数字的反面是就业数字(TheEmploymentData),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非农业就业数据。非农业就业数字为失业数字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位变化情形,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理论上对汇率应当有利;反之则相反。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主要分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353s9z7pr7ygr6e6pve.jpg2003-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
1、周期性失业
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总需求,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周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2、自然失业
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成为自然失业率。
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就长期而言,景气循环带来的失业情形常会消弭无踪,社会上只留下自然失业现象,“自然”的定义并不明确,没有人能明确的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以台湾地区而言,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介于1.5%~2.5%之间。
3、隐蔽性失业
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按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失业可分为:
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4、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而失业者。
影响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353rbsboon11ar4nenh.gif失业率
通过失业率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一般认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与经济周期无关。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与总劳动的比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一般被认为是经济社会所难以消除的,因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总是存在的,它与周期性失业、经济运行周期及总需求水平无关,因而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当经济中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时,所有失业都是摩擦性、结构性、季节性和自愿失业时,便认为经济达到了充分就业,即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以后的社会就业状况。因而又可以说,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既意味着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意味着一个国家所有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
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
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中国失业率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353msceaweuuhj2c2mj.jpg2006年失业率
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
中国凡届满一定下限年龄、具有劳动能力、要求有报酬的工作而尚未获得工作职位的人口,称为失业人口。不愿工作而赋闲的人,或虽有工作愿望而尚未达到规定下限年龄的人,均不得算作失业人口。中国通称的待业人口。
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填表说明规定,待业人口应在劳动年龄内,即除下限年龄外,还有上限年龄的规定,这与国际上关于失业人口一般只规定下限年龄的统计原则稍有区别。此外,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以及市镇复员退伍军人,正在等待分配工作的,单列为“待国家统一分配”,不视为待业人口。
中国2007年全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2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4.0%,2006年中国的失业率为4.1%。这是中国失业率连续第三年下降。
指标解读
2007年年末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353uzs6udmsmpxwzumm.jpg失业率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5月23日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5月21日发布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统计公报表明,2007年年末中国就业人员为7.69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59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4万人,有51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013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2311亿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1645亿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8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2173亿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7775万人。全年5项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基金收入合计108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两种不同的失业率统计数字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两种失业统计方法。一种是行政登记失业率,另一种是劳动力抽样调查失业率。两种失业率都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登记失业率统计的是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并求职的失业人员数量。由于各国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发展水平不一,登记失业率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比较。而抽样调查失业率基本依据的是国际化的失业定义,可以进行国际比较。
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失业率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使用的统计方法也不同。中国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是登记失业率,它是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对失业人员登记统计汇总的结果。应该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政府制定就业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由于中国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到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登记求职的失业人员数量不够全面,再加上就业和失业登记办法还不健全和规范,因此,存在着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的现象。
一些科研单位对城镇失业率有这样那样的推算,统计数字不尽相同,这些数据都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决策依据。社科院披露的失业率是用“德尔菲法”调查出来的。这个方法实际上就是把调查的内容,向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征求意见,然后把意见进行综合,最后形成结论。这次选择了50余名从事就业和劳动统计研究的学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官员),发问卷请他们对失业率、城镇失业承受能力等问题进行判断和预测。这些专家、学者长期关注这一领域,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他们的判断应该是有根据的。
登记失业率,不等于实际失业率。中国还没有开展劳动力抽样调查,所以没有抽样调查失业率。今后将逐步建立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但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确定失业率后,城镇登记失业率还要继续使用。
中国控制目标
中国的城市登记失业率目标为控制在5%以下。
中国城镇实现新增就业4500万人,并能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国务院批转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2010年劳动力缺口达千万
《纲要》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左右。《纲要》指出,更长一个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存在。这被确定为劳动保障事业第一位的困难和问题。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354g9n1x1r975zxx1ry.jpg“十一五”
4年城镇失业参保者达3亿
《纲要》指出,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3亿人、3亿人、1.2亿人、1.4亿人和8000万人以上,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步增长。
在养老方面,《纲要》指出,退休人员逐年递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做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水平形成差距,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社保基金监管制度将完善
《纲要》指出,“十一五”将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和预警监测机制,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纲要》中表示,将规范社会保险待遇支付,严防基金流失,加大对骗领社会保险待遇欺诈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基金支付漏洞。
《纲要》指出将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办法,制定按基金性质进行分类投资的政策;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加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监管,实现规范运作和基金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