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
QCHAO · 2009-10-10 09:08 · 15047 次点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439picfonf2tien7hzz.jpg剪刀差
目录
基本概述
产生原因
安全根基
发展回顾
缩小途径
相关词条
基本概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439rjyugf1owrzey1qq.jpgCPI涨幅低于预期将与PPI形成剪刀差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这种价格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它的具体表现是:当一般物价上涨时,虽然农产品价格也同时上涨,但它上涨的幅度往往低于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如果;而当一般物价下跌时,虽然工业品的价格也同时下跌,但它下跌的幅度往往低于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幅度。如果把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内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的情况用统计图表表示出来,那么,工业品价格呈上升趋势,而农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二者犹如张开的剪刀的形状一样,因此称为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剪刀差一词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维埃俄国。斯大林在1927~1929年期间曾就当时存在的情况从理论上作过多次的论述。从历史的发展看,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占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工业资本家在与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民交换工农业产品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利用剪刀差来剥削农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剪刀差还反映着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
剪刀差也是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交换手段之一。它是指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又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的价格。如果把这一现象用图表示出来就象一把张开的剪刀。发达国家通过这种交换手段可以赢得高额利润。
产生原因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440l8z4n839ngq9hhrz.jpg中国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存在的剪刀差
中国连续出台一系列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后,从生产环节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些政策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当中国粮食的定价体制,仍采取国家调控与市场供求相结合的方式,粮食价格的调整并没有与农资等工业品相适应,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流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受访专家概括道: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粮食生产“新剪刀差”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哈尔滨市政府调查显示,受整个东北地区稻谷市场疲软的影响,2007年秋收以后稻谷市场收购价格持续走低,2007年秋国家稻谷收购保护价为0.75元/斤,但远远低于2006年平均1元/斤的收购价格,达到了近年来的低点。而同期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与上年相比平均涨幅达到20%以上,部分品种涨幅达到50%以上。
农民外出打工与种粮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扩大。中国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调查资料显示,受劳动力资源紧张影响,河北省建筑领域人工费价格在2006年上涨7.3%的基础上又上涨10.4%,涨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而同期粮食价格仍处于低价位运行,与种粮要面临的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相比,农民打工收益明显高于种粮收入。
安全根基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440n3caax68k3okw3kw.jpg剪刀差
“新剪刀差”现象的出现,扭曲了粮食价格的市场传递和调节功能,造成中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土地等“粮食生产力”大量流失。黑龙江东部部分水稻主产区调查发现,“新剪刀差”造成的谷贱伤农的影响开始显现。从水田流转来看,与以前春耕前水田承包的紧俏行情相比,2008年水田的承包价格大幅下降,水田流转进度较往年后延,农民承包土地积极性下降。
黑龙江省鸡东县鸡东镇古山子村书记段世一表示,2007年村里每亩水田的承包价格在300元左右,2008年每亩水田的承包价格已经下降到200元左右,但农民的承包积极性并不高。
“新剪刀差”对粮食稳产和增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劳动力和土地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要素,与低效益的种粮相比,农村优质劳动力更愿意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桦川县是黑龙江的水稻主产区之一,悦来镇苏村永发屯负责人史宏生表示,2007年村里外出打工只有200人左右,但2008年春节过后有15户举家外出打工,全村预计有300多人不再务农而外出打工。桦川县农委副主任张敏表示,由于种稻效益不好,2008年春节过后全县外出打工的农民大约比2007年多5000人。
发展回顾
中国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存在的剪刀差,是历史形成的。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只是农业的附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基本上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外国倾销商品(主要是工业消费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主要是农产品)的基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440a6a18cl1zfucqafc.jpg剪刀差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国内资本家利用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不断地提高工业品销售价格,降低农产品收购价格,用扩大剪刀差的办法剥削农民。据安徽六安、陕西安康、广西百色、四川大竹四个农村初级市场的价格指数来计算,从1936年~1948年的十多年间,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就扩大了65%,相应的剪刀差也达到了最高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政府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某些不合理的价格作了一些调整,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和稳定了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逐步缩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过大的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
到1958年,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已经缩小到1930年~1936年时的水平。因此,从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实物形态变化看(即从同等数量的农产品可换得工业品的数量看),从抗日战争开始至1950年期间扩大的剪刀差已基本上消除。1958年以后,除了政治动乱的时期外,政府继续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基本稳定供应农村的工业品零售价格等措施,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进一步缩小。据统计,1978年同1950年相比,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了107.3%,而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仅提高了0.1%。同期,供应农村的工业品零售价格水平仅提高了9.8%。因此,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1978年比1950年缩小了53%。
农民换回同等数量的工业产品,1978年可以比1950年少拿出53%的农产品。或者说,农民用同等数量的农产品,1978年要比1950年多换到112.7%的工业产品。如果结合工农业产品价值的变化来考察,工业产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状况仍然存在,而且这种差额有时缩小,有时还有所扩大。这种差额是由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慢程度不同形成的,它不同于过去的剪刀差,所以,应称为工农业产品交换差价。这种差价也反映不等量价值交换,差额过大则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缩小途径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13441c9stsloaqqq5clt6.jpg中国贫富剪刀差仍然严重
化解“新剪刀差”的关键,在于缩小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当前粮价上涨具有合理成分,此轮粮价上涨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出现的,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特征。在粮食供给充足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价格,相当于提前释放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应该小幅度、周期性地调整粮价,让粮价温和回归到合理的范围。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认为,稳定粮价并不意味着粮价不能上涨,不能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粮价稳定。当前国内粮价应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国际粮价的上涨逐步提高到与其价值相吻合的水平,在提价方式上,可以每年让每斤粮食上涨两三分钱,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保证粮价逐年小幅提高,使粮价上涨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
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邱清龙建议,应建立粮食与经济作物、工业品价格联动机制,使粮价与CPI、GDP同步增长,稳步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此外,提高粮价还要与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补贴政策相结合,做到既不谷贱伤农,又不谷贵伤民。
农业专家认为,缩小“新剪刀差”,还应从生产领域入手,在粮食产业内部挖潜增效,提高单位土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种做法在提高农民种粮效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不会引起CPI上涨等连锁反应。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既是缩小“新剪刀差”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必由之路。
缩小剪刀差的途径主要是:
①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单位农产品的价值量不断下降,从而使工农业产品交换价值量的比例差距逐步缩小,愈来愈接近等价交换。这是缩小差价的根本办法。
②通过价格杠杆来调整工农业产品价格。当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较多时,应逐步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当工业品(尤其是农用工业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较多时,应尽量降低其销售价格,使工农业产品交换差价逐渐缩小。但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需要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的价格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以免引起轮番提价。同时,工农业产品价格的调整,必须考虑到市场商品供应量和社会购买力之间的平衡,特别是农村工业品供应量和农民购买力之间的平衡。不仅要求商品供应总额和社会购买力之间平衡,而且要求主要商品的供应量尽可能适合消费者的需要,特别是适合农民的需要。
③通过办农工商联合企业,以及采取农产品加工利润部分返回农业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放开农产品价格,积极开展农产品议购议销业务,继续开放集市贸易,也是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差价的重要方面。
相关词条
成本决策
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
消费政策
弱平衡理论
危机决策
风险自留
风险型决策
马尔可夫决策
经济政策
贝叶斯概率
阿莱悖论
决策管理
弱平衡理论
企业渠道决策
消费管制
定性预测法
冲突分析
群体决策
贝叶斯法则
企业创新决策
价格政策
亚当·斯密
定量预测
区位决策
外交决策学
决策支持系统
产业政策
威廉·奥奇
价格政策
江恩理论
威廉·纽曼
琼·伍德沃德
框架效应
松下幸之助
汇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