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学》

  phan ·  2009-10-30 15:40  ·  44127 次点击
目录
《危机学》
内容简介
中文目录
英文目录
序言
参考文献
《危机学》
作者:高鹏程著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1245zo6qd1x1e14n874d.jpg封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1
定价:¥49.00元
全书页数:414页
开本:20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危机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是充满各种形式危机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今天的社会生活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危机现象愈来愈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成为人类经常面临的重要发展困境。
危机现象的既有研究大多采用了“问题—→反应—→应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范式,这些研究对认识危机、采取对策提供了有益启发。本书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危机现象的一般含义及其发展规律与不同领域不同形式危机现象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发展规律的相互印证出发,通过从抽象到具体、从现象逐层深入到本质的逻辑运演方式,对危机现象展开一般性理论分析,力求达到总体逻辑抽象与历史现实发展的统一,以阐明危机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预防、应对和解决危机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应对思路。
本书将危机学划分为一般理论、基本社会领域的危机理论和不同领域的具体危机形式三个层次。在结构篇章上分为危机学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危机的一般理论和具体经济危机形式、社会危机的一般理论和具体社会危机形式以及政治危机的一般理论和具体正政治危机形式四个部分。从具体危机形式研究来说,本书对经济危机中的基础资源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本币危机,社会危机中的公共教育危机、公共卫生危机、道德危机、意识形态危机等,政治危机中的领土危机、战争危机、财政危机、选举危机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书适合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学者和学生、国家和地方行政学院以及中央和地方党校学员研究和使用。
中文目录
序言
目录
图表
第一章危机
第一节危机的含义
第二节危机的特征和过程
第三节危机的类型和作用
第二章危机学
第一节危机学理论
第二节危机学方法论
第三章经济危机
第一节经济危机
第二节经济危机理论
第四章资源危机
第一节资源危机
第二节基础资源危机
第三节能源危机
第五章货币危机
第一节货币危机
第二节金融危机
第三节本币危机
第六章社会危机
第一节社会危机
第二节社会危机理论
第七章公共危机
第一节公共危机
第二节公共教育危机
第三节公共卫生危机
第八章文化危机
第一节文化危机
第二节道德危机
第三节意识形态危机
第九章政治危机
第一节政治危机
第二节政治危机理论
第十章国家危机
第一节国家危机
第二节领土危机
第三节战争危机
第十一章政府危机
第一节政府危机
第二节财政危机
第三节选举危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目录
Contents
Prologue
CatalogofFigures
Chapter1Crisis
Section1ConceptionofCrisis
Section2FreturesandStagesofCrisis
Section3TypesandRoleofCrisis
Chapter2Crisisology
Section1TheoryofCrisisology
Section2MethodologyofCrisisology
Chapter3EconomicCrisis
Section1EconomicCrisis
Section2TheoryofEconomicCrisis
Chapter4ResourceCrisis
Section1ResourceCrisis
Section2BasicResourcesCrisis
Section3EnergyCrisis
Chapter5MonetaryCrisis
Section1MonetaryCrisis
Section2BankingCrisis
Section3CurrencyCrisis
Chapter6SocialCrisis
Section1SocialCrisis
Section2TheoryofSocialCrisis
Chapter7PublicCrisis
Section1PublicCrisis
Section2PublicEducationCrisis
Section3PublicHealthCrisis
Chapter8CulturalCrisis
Section1CulturalCrisis
Section2MoralCrisis
Section3IdeologicalCrisis
Chapter9PoliticalCrisis
Section1PoliticalCrisis
Section2TheoryofPoliticalCrisis
Chapter10NationalCrisis
Section1NationalCrisis
Section2TerritoryCrisis
Section3WarCrisis
Chapter11GovernmentCrisis
Section1GovernmentCrisis
Section2FinancialCrisis
Section3ElectoralCrisis
References
Epilogue
序言
危机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从远古发展至今,危机现象自始至终相伴随,因此,危机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早在中国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人们和思想家就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危机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今天的社会生活呈现高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危机现象因此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经常面临的重要现象和发展困境,危机现象的研究也日趋扩展和深化。
从关于危机现象的既有研究来看,绝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问题—→反应—→应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范式,这些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危机现象和采取对策措施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不过,就深入认识危机现象的本质规定性和有效应对危机而言,则需要切实准确把握危机现象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从具体的危机现象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揭示和阐明危机现象的一般特性。因此,本书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危机现象的一般含义及其发展规律与不同领域不同形式危机现象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发展规律的相互印证出发,通过从抽象到具体、从现象逐层深入到本质的逻辑运演方式,对危机现象展开一般性理论分析,力求达到总体逻辑抽象与历史现实发展的统一,以阐明危机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预防、应对和解决危机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应对思路。
一、创建危机学的迫切现实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创建危机学迫切现实要求。从“SARS”危机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较为充分地显现出这种迫切要求。
2003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近二十五年。在这二十五年中,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政治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03年2月,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之中,危机却向着享受着长假快乐的中国人民奔袭而来。
2003年2月10日,有媒体注意到,广州市出现了板蓝根等抗感冒药物的热销甚至断货现象。原来,广州部分大医院突然出现了许多原因不明、具有高传染性的疑似肺炎死亡病例。根据病源学考察,在2002年11月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病例。2003年1月,在广东河源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传染。不过,当地仍认为,这不过是冬季经常发生的感冒现象。由于地方医院无法治愈该疾病,病人被送到广州市的大医院进行救治。病毒跟随着病人也来到了广州,从此开始了让世界震惊的被称为“SARS”(又称为非典型性肺炎、非典、萨斯等)的公共卫生危机。
由于春节期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SARS”病毒被带往北京等大城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病毒感染后造成的死亡,使得医疗机构、社区组织、交通网络和各级政府都被动员起来抵抗“SARS”。在近半年的时间中,“SARS”对中国造成了巨大冲击,国民生产总值随之下降,社会秩序趋于混乱,恐怖情绪弥漫全国主要城市。同时,我国的这种状况还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虽然“SARS”危机仅仅持续了半年多时间,但是它却对中国社会意识产生了巨大冲击。在“SARS”危机过程中,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和官员都具有了实际的危机体验。他们对于自身在“SARS”危机中的观点和看法、行为以及职能和责任都进行了广泛的反思。
在“SARS”危机之后,政府更加重视危机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各种潜在的危机,其中包括:(1)国家和政府组织研究力量系统地研究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问题,党和政府的政策研究室、高等院校和相关专业协会以及政府公务员培训机构等都参与了危机问题的研究。(2)中央政府制定了应对危机的制度和预案,期望能够从制度上为应对具体危机的发生提供充分的保障。(3)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针对本地和本部门准备了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做出积极的准备工作。
2004年到2007年开始逐渐出现全球性H5N1禽流感传染病例,在预防H5N1禽流感传染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都取得了优秀成绩。这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病毒至今仍然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中国处理疾病传染危机事件的能力和方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
2008年,又是危机频发的一年。年初,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生了特大规模的冰雪雨灾害。在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中,以交通、通讯和电力为主的社会基础设施全面瘫痪。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部分地区出现了生活必需品无法运输、电力能源系统中断以及通讯系统中断的状况。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发生了里氏八级的汶川特大地震,近七万民众在这场特大地震中遇难,三十多万民众在地震中受伤,并造成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2008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这场看起来不过是普通债务危机的金融危机,随着住房贷款违约率的上升,通过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期权市场一波比一波更猛烈地推向全世界。在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公司轰然倒下,某些国家政府财政濒临崩溃。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全球性经济衰退已经随之而来,它很有可能成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世界经济危机。从本质上来说,这场潜在的世界经济危机仍然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特定表现形式,只不过这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债务形式通过国际金融体系传染到全世界的,而费像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那样以直接的产品过剩表现出来。
在应对2004年到2007年的全球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过程中,在应对2008年南方冰雪雨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这两场特大自然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虽然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较大影响,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上,相信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必将在应对危机的国家建设中继续前行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SARS”公共卫生危机到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表明,我国社会发展不仅进入内部危机事件频发阶段,而且所面临的外部世界也危机重重。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理论研究者探寻危机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创建危机学理论,以求在理性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有效防范、应对和解决危机,防止危机可能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
二、创建危机学的强烈理论需要
早在1996年,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王贵秀在《理论探讨》杂志上就发表了题为《创建危机学刍议》的论文。在该文中,王贵秀认为,“人类对于社会危机的认识尚处在幼年时期,这突出表现在:迄今为止,在科学之林中尚无一门专以社会危机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科学,即关于危机的科学——‘危机学’。”此外,王贵秀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1)“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2)要“冲破原有的心理障碍,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承认“危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可能发生。”(3)“危机学以社会危机(在广义上也包括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危机)为专门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其外延广阔,内涵丰富,可以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边缘科学。”(4)从危机学的研究层次上,可以将危机学分为宏观危机学、中观危机学和微观危机学等危机学分论。这些前瞻性的观点体现着学者对于创建危机学的强烈理论呼唤。
2003年的“SARS”危机直接促使中国学界对“危机管理学”展开了研究。2003年“SARS”危机之后,公共卫生危机一度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主题,针对该主题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数万篇,危机管理学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国家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和城市危机管理等方面的著作相继出版。至2007年,危机管理方面的著作已有五十余部。在高等院校中,公共管理学科开设了危机管理课程,部分大学和机构还成立了危机管理方面的专门研究组织。例如,2007年1月,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危机管理学院”,主要从事金融系统危机管理方面的教育、研究和培训工作。从危机管理学的发展来看,危机管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人们与危机相处过程中的被动局面。
然而,我们也发现,2008年所发生的危机却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管理性。一方面,冰雪雨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都是特大规模自然灾害,对于这种规模的气候灾害和地质灾害,任何国家和个人目前都没有实际能力去阻止。另一方面,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国际层面的危机,中国也没有可能去阻止其发生。显然,面对这样的危机,防范胜于救助,而认识危机又是防范危机的前提。因此,认识危机有着更为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地位,这就不但需要建立普遍性危机意识,而且还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危机理论,以为指导人们准确深入认识危机,把握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取得应对危机的主动权。
三、创建危机学的根本理论指导
虽然人们对具体危机已有相当认识,但是,危机现象的本质规定性和发生发展规律性,仍有待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予以科学理性的系统分析。
就其特点来看,危机现象不同于人类社会的其他社会现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通常呈现暂时现象和长久现象:相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讲,有些现象具有暂时性,它们会随着社会的历史发展迅速发生、发展和消逝。人类社会的另外某些现象又会长久延续性地伴随着人类生活,重复出现并与人类社会一起走向未来。相形之下,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危机现象,既不会黄鹤一去不复返,也不会与君朝夕常相伴,而是潮起潮落总有时,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换方式出现,从而以历史阶段性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认识这一现象,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为人们提供了解开危机之谜的钥匙,而且也为人们打开了创建危机学的空间。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它为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因此,只有从唯物史观出发,才能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中的危机现象。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任何具体的个人都是历史地存在着的,都是以社会的方式存在着的,都是有意识地采取特定社会行为实践地集体存在着的。这就意味着,无论具体的个人,还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不管是在过去的历史中,还是在即将降临的未来里,他或他们都会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如果任何人违背这样的生存方式和法则,那么生存的对立物——危险、死亡和崩溃就会到来。人们在危害或者死亡迫近时所面对的,实际上就是危机,因此,就从其本质而言,危机实际是生存危机。一方面,危机是人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的、外在的情势,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人们在面对这种外在情势时反映形成的主观意识,而联系着危机存在和危机意识的正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既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着和认识着危机,同时社会实践也就是人们继续生存并以此来避免危机的特定社会活动。
在此基础上,人类的社会活动实际具有趋利避害、逃避危机的基本性质。一方面,人们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着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就其基本功能和作用来讲,经济活动不过是人们为避免生存危机所必须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在此基础上,人们政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能够保证经济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社会关系,亦即维护能使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秩序,因而政治也不过是人们为了避免集体生存危机的特定活动。由此可见,人们社会活动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和特定的政治秩序下,从事着社会生产和自身的生产,从事着精神意识的生产。从维持这些生产的运行乃至维持社会生活来讲,人类的社会活动的基本含义,在于避免生存危机。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类社会生存基础和生存方式意义上,指明了危机的社会和历史定位,这就表明,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下,才能创建和发展科学的危机学。
四、创建危机学的理论架构设计
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创建危机学,不仅应分析和阐明危机的一般理论,而且应当阐明不同领域危机的一般理论;不仅应当分析过往的重要危机,更应关注现实危机;不仅需要汲取危机学研究的既有成果,更应着眼于危机学的理论建构和创新。
按照这样的原则要求,本书在篇章结构、具体内容以及写作方法上力争做到理论性和通俗性相结合,希望使读者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危机学,也希望从事不同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读者都能够通过本书获得与本专业和本职工作相关的危机知识。
第一,从篇章结构方面而言,笔者试图在结构层次、具体危机内容选择和既有危机研究文献基础方面做到综合性的平衡和协调。(本书的基本架结构见图1)
在篇章结构上,本书将危机学划分为三个层次:(1)危机学的一般理论。在这一层次上主要解决危机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其中既包括危机的语义、定义、特征、过程、类型和作用等,还包括目前一般危机理论的发展状况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危机的问题。(2)基本社会领域的危机理论。基本社会领域主要包括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基本社会领域内的危机具有其领域内部的一般性,把握不同基本社会领域内部危机的一般性同样十分重要。(3)不同领域的具体危机。这一层次的危机从范围而言已经相对狭窄,它既涉及到具体危机发生的外部环境的特殊性,也涉及到具体危机内部运行逻辑的特殊性,认识具体危机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依据这样的层次划分,本书在篇章顺序上分为四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危机的一般性质、危机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来说,第一章主要讨论危机的一般性质,第二章主要讨论危机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分析经济危机的一般理论和主要经济危机形式。具体来说,第三章主要讨论经济危机的一般理论,第四章主要讨论资源危机这种重要的实体经济危机形式,第五章主要讨论货币危机这种重要的虚拟经济危机形式。第三部分,探讨社会危机的一般理论和主要社会危机形式。具体来说,第六章主要讨论社会危机的一般理论,第七章主要讨论社会公共领域内具有物质性的具体危机,第八章主要讨论社会文化领域内具有精神意识性的具体危机。第四部分,阐发政治危机的一般理论和主要政治危机形式。具体来说,第九章主要讨论政治危机的一般理论,第十章主要讨论作为政治集体生活核心的国家所发生的具体危机,第十一章主要讨论代表国家的作为具体政治组织形式的政府所发生的具体危机。
第二,在具体危机的选择上不但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具体危机的现实性,而且还要考虑到既有危机研究的成果丰富性。
具体危机的现实性能够使读者将最近有过体验和经历的具体危机与危机理论联系起来,能够帮助读者通过对于现实具体危机的认识,达到对于危机一般性的理解和把握。因此,针对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的状况,选择了资源危机;针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选择了货币危机;针对“SARS”危机和可能的禽流感病毒危机,选择了公共卫生危机;针对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选择了战争危机;针对中国台湾问题,选择了领土危机等。这样,本书在选择分析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具体危机时,力求既能够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也能够切实揭示这些危机的普遍特性。
危机学的创建需要以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在经济学中有萧条经济学、资源经济学、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等分支领域,这些具体分支学科中都广泛地涉及到了具体危机的问题,其中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政治学中的政治革命理论、政治改革理论、政治稳定理论和政治秩序理论等也都以政治危机作为其重要研究对象,国家学、财政学、军事学和选举学的研究内容当中也都广泛地涉及到危机问题。社会学领域当中的社会伦理学、知识社会学、公共教育学和公共卫生学等也都与危机有着密切联系,道德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公共教育危机和公共卫生危机等一度成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热点。基于以上考虑,这些学科对于危机的研究,为危机学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知识资源。
第三,在内容的写作上力求同时关注到基础性和通俗性。从基础性来讲,本书对于危机以及具体危机的基本概念的语义、含义、特征和类型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和分析,从而能够使规范的概念与日常理解的观念相区别。从通俗性来讲,本书尽量将具体危机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推演结合起来,将具体危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
王贵秀教授坦诚地指出,“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危机学的提出和创建,和任何新学科的提出和创建一样,或许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怀疑、指责、冷嘲热讽;也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危机学在刚刚提出和问世的时候,一定是很粗糙、很幼稚。但是我们应该确信,在危机学这个广阔的领域中,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们,只要倾注心血,发挥聪明才智,定会结出硕果,为人类做出贡献。危机学的创建,将有助于人类逐渐学会认识和驾驭危机,由危机的必然王国进入危机的自由王国,由屈从于危机的奴隶变成驾驭危机的主人。”
诚如斯言,将危机学作为社会科学的新学科进行一般理论研究,是具有开拓性质的工作。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兵,创作本书的出发点,在于提高人们认识、把握和应对危机能力的良好愿望,通过展开是项研究,期望自己的研究能对社会危机管理有所助益。由于笔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所作研究疏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2008年11月于北京大学
王贵秀:《创建危机学刍议》,《理论探讨》1996年第10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第92页。
王贵秀,《创建危机学刍议》,《理论探讨》,1996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一、经典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
《列宁全集》(第1版)
《列宁选集》(第1版)
列宁著,《进一步,退一步:我们党内的危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述摘录和论点索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二、危机与危机学理论
潘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杨耕著,《“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何新著,《危机与反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王庆瑜著,《危机理论、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五南,2001年。
乔治·索罗斯著,刘恩盼译,《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迈克尔·D·沃特金斯著,胡平、张磊译,《未雨绸缪——可预见的危机及其防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托马斯·潘恩著,柯岚编译,《美国危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H.C.G.MatthewHarvie著,《19世纪英国:危机与变革》,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三、经济危机部分
关梦觉,《经济危机论初步》,生活书店,1940年。
J·温特尼兹等著,刘思慕等译,《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论》,上海:世界知识社,1950年。
宋承先著,《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A·门德尔逊著著,斯竹等译,《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三联书店,1977年。
J·科尔科著,陆力译,《美国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吴大琨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特安著,《资本主义的“大地震”——经济危机的历史、现状及新特点》,北京:长征出版社,1991年。
保罗·克鲁格曼著,朱文晖、王玉清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杨健生著,《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林直道著,江瑞平等译,《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对日、美及东亚经济衰退的剖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赵涛著,《罗斯福新政——积极的反危机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董崇山著,《困局与突破——人类能源总危机及其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齐高岱等编译,《中东局势与能源危机——欧佩克30年的发展和政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
戴维·古德斯坦著,王乃粒译,《石油危机——人类文明的未来出路在哪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浩君编著,《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
吕古贤、曾绍金等著,《我国主要金属矿产矿山资源危机程度评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
吴连喜著,《家园的危机——土地资源与土壤污染》,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郑通汉著,《中国水危机:制度分析与对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
杨树清著,《21世纪中国和世界水危机及对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
高前兆、李小燕、苏德荣编著,《水资源危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2年。
朱莉·斯托弗著,张康生、韩建国译,《水危机——寻找解决淡水污染的方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马军著,《中国水危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威廉o恩道尔著,赵刚等译,《粮食危机——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霸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霍华德·T·奥德姆、伊丽莎白·C·奥德姆著,严茂超、毛志峰译,《繁荣地走向衰退——人类在能源危机笼罩下的行为选择》,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
马克·德维利耶著,严维明译,《水: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阿·艾捷里南特著,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资产阶级的货币、信用与财政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
享利·赫兹里特著,段承璞译,《通货膨胀危机》,北京:时事出版社,1981年。
周先平著,《共生危机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共生现象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郞晓龙著,《货币危机与资本管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陆前进著,《货币危机的理论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梅远谋著,张卫宁译,《中国的货币危机——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的货币改革》,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
罗伯特·特里芬著,陈尚霖、雷达译,《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理查德德·邓肯著,王靖国等译,《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凤京著,《俄罗斯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剖析与借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杨国庆著,《危机与霸权——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赵静梅著,《金融危机救济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戴维·德罗萨著,朱剑锋、谢士强译,《金融危机真相》,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朱隽、叶翔译,《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安佳著,《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多米尼克·巴顿、罗伯托·纽威尔、格雷戈里·威尔逊著,徐志宏等译,《险象环生的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帕德玛·德塞著,王远林、王立元、徐占东译,《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从亚洲到阿根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姚国庆著,《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江生著,《国际金融危机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查尔斯·R·莫里斯著,周晟译,《金钱贪婪欲望——金融危机的起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徐滇庆著,《危机意识与金融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刘力臻著,《国际金融危机四重分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德祥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建军、田光宁著,《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四、政治危机部分
杨玉清著,《国际政治之危机》,亚东图书馆,1934年。
田中仁着,赵永东等译校,《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政治史:中国共产党的危机与再生》,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约翰·伯顿著,谭朝洁、马学印译,《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赵子聿、贤峰礼著,《国家安全危机决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
韦正翔著,《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全球伦理的圆桌模式构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许蔓舒著,《国际危机预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陈东晓译,《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米歇尔·克罗齐、塞缪尔·P·亨廷顿、绵贯让治著,马殿军等译,《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
克莱·G·瑞恩著,程农译,《道德自负的美国——民主的危机和霸权的图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伯超著,《宪政危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克里斯·华莱士著,程克雄译,《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日本评论社编,《日本的军费膨胀与财政危机》,南京:日本评论社,1933年。
吕福新等著,《危机与反危机——中国物价、财政实证分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金岭著,《晚宋时期财政危机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贾康、刘尚希主编,《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
符勇编著,《帝国危机》,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
陈文德著,《北宋帝国危机生存》,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6年。
李峰著,徐峰译,《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高鸿志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经中编著,《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迈克尔·雷吉斯特、朱蒂·拉尔金著,谢新洲、王宇、鲁秋莲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茂涛著,《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肖鹏英编著,《危机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邹蓝著,《经济安全与公共危机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五、社会危机部分
阎梁、翟昆主编,《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刘福森著,《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李程伟主编,瞿旭彤译,《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大前研一著,刘锦秀、江裕真译,《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
庄希泉、余佩臬著,《南洋英属华侨教育之危机》,上海:南洋教育社,1925年。
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黄白兰编著,《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
冉云飞著,《沉疴——中国传统教育的危机与批判》,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
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著,《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邬大光、林莉著,《危机与转机——WTO视野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现平著,《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帕克·罗斯曼著,范怡红主译,《未来的研究——解决全球危机任重而道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永明主编,《教育危机管理》,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WTO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以TRIPs协议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余潇枫著,柯岚编译,《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胡秋原著,《西方文化危机与二十世纪思潮》,台北:学术出版社,1981年。
牟宗三等著译,周阳山编,《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文化传统的重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
李小兵著,《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危机——当代人本主义思潮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戴仁柱著,刘晓译,《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邓佑玲著,《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斯坦利·罗迈·霍珀著,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秦越存著,《追寻美德之路——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李英明著,《文化意识型态的危机——苏联、东欧、中共的转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2年。
房德邻著,《儒学的危机与嬗变——康有为与近代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周孝正著,《人口危机》,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
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丁文广、陈发虎、南忠仁著,《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詹姆斯·吉斯塔夫·史伯斯著,李燕姝、沈素芹、朱琳翻译,《朝霞似火——美国与全球环境危机-公民的行动议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