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伯特·西蒙
Aaron · 2009-11-22 18:19 · 34873 次点击
西蒙是20世纪文理兼通的一位科学奇才。他从研究社会科学起步,却在政治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057gmwqhtegt8w3jbeg.jpg赫尔伯特·西蒙
计算机科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颇有建树。从50年代开始,他把关于组织行为决策管理方面的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还开创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信息处理心理学等新学科,开辟了探索人类思维和智能的新天地。
目录
生平简介
有限理性理论
西蒙的决策理论
主要贡献
自传简介
主要著作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得主
参考资料
生平简介
西蒙1916年6月15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西蒙的父亲是于1903年获得工程专业毕业文凭后由德国移居美国的,他是一位电气工程师、专利法律师、当地的学术界和社会事务界的活跃的领导人。西蒙的母亲是典型的第三代美国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钢琴家。在父母的熏陶下,西蒙从童年就与书籍和其它智力活动结了缘,并显示出极强的独立学习能力。
西蒙在密尔沃基公立学校接受了很好的基础教育,他读了许多书,尤其是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
1933~1936年,西蒙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期间,西蒙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相当熟练地掌握了高等数学、符号逻辑和数理统计等重要技能。
在西蒙大学毕业后的1937年12月,他与政治系秘书多诺西娅结婚,这对夫妻在他的研究领域里相互合作,有大量的论著发表。
西蒙在1939~1942年担任了加利福里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的主任,从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并完成了关于管理决策制定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后来成为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1947)的基础。1942年西蒙担任了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政治系教师,并于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1946~1950年期间他曾任多个政府部门或协会的顾问。
1949年西蒙应邀来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先是任行政学与心理学教授(1949~1955),后来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终生。西蒙作为该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的创办人之一,开创了组织行为和管理科学两大学术领域的研究,承担了组织理论家、管理科学家和商学院行政管理者的工作,他指导并帮助该研究生院成为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
西蒙不仅执教于著名大学,也活跃于企业界、行政机构及多种顾问公司。他对管理学上组织理论的研究有独特的见地,不但是专业研究的先锋,更是行为科学的代表性学者。
西蒙的博学足以让世人折服,他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1943年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凯斯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耶鲁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法学博士学位、1968年瑞典伦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麦吉尔大学法学博士、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学经济学博士、1978年米之根大学法学博士、1979年匹茨堡大学法学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总结性地指出:“就经济学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他的名字主要是与经济组织中的结构和决策这一相当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的。”
有限理性理论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05771z7stw483w7y0tj.jpg《管理行为》
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决策者无法寻找到全部备选方案,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限,它是关于意识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找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
西蒙在他的《管理行为》一书中几乎只是针对“完全理性”和非理性提出他的“有限理性”观点,但对“有限理性”的深入论述是在他以后对人类的认知系统的研究中逐渐完善的,这也是对“有限理性”进一步研究必然导致的结果。西蒙在他的《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中讲到,根据米勒等人的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项(西蒙认为可能是4项);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存入一项需要5~10秒钟(西蒙认为可能是8秒钟);记忆的组织是一种表列等级结构(类似于计算机的内存有限,从内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时间,以及计算机的储存组织形式)。这些是大脑加工所有任务的基本生理约束。正是这种约束,使思维过程表现为一种串行处理或搜索状态(同一时间内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从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选择性注意)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和存量。与此相适应,注意广度和知识范围的限制又引起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类似于无知和某种目的意识所产生的宗教或信仰),而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类似于宗教或信仰对科学和经验事实的抵制和排斥)。
因此,西蒙认为,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的限制。从而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质合理性;所考虑的人类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决策者在决策之前没有全部备选方案和全部信息,而必须进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决策者没有一个能度量的效用函数,从而也不是对效用函数求极大化,而只有一个可调节的欲望水平,这个欲望水平受决策者的理论和经验知识、搜索方案的难易、决策者的个性特征(如固执性)等因素调节,以此来决定方案的选定和搜索过程的结束,从而获得问题的满意解决。因此“管理人”之所以接受足够好的解,并不是因为他宁劣勿优,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根本不可能获得最优解。
西蒙教授从生理学及心理学层面对“管理人”进行了科学而精细的分析,其对信息处理的有关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眼光远大,见解深刻,对当代大量信息的处理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信息社会时代到来之际,随着计算机网络、电话等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面临的“信息危机”不是由于信息匮乏,而是信息数量过剩的问题,即“信息爆炸”带来的问题,“在信息社会,没有控制和组织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倒反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在这种“信息爆炸”的生活环境中,意识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的这一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它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集中精力搜寻有效、合适、满意的信息量,而不是搜寻所有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优解。
西蒙的决策理论
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着眼于合理的决策,即研究如何从各种可能的抉择方案中选择一种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107cc3x7ceeuk76838i.jpg赫尔伯特·西蒙
“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赫伯特·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该学派吸收了系统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特别是消费者抉择理论,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过对各种行为的比较和选择,使总效用或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因此,它们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决策对象。
决策理论学派很重视对决策者本身的行为和品质的研究。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将“决策人”作为一种独立的管理模式,即认为组织成员都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做决策。
1、决策的制定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①找出制定决策的根据,即收集情报;
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
③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即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择方案中选定一个方案;
④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决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对于保证所选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顺利实施而言,又是关键的一步。经过综合概括,发现在这四个阶段中,公司经理及其职员们用很大部分工作时间来调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形势,来判别需要采取新行动的新情况。
2、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所谓程序化决策,就是那些带有常规性、反复性的例行决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处理的决策。比如,为普通顾客的订货单标价,办公用品的订购,有病职工的工资安排等等。
所谓非程序化决策,则是指对那些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定或很复杂,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的决策。比如,某公司决定在以前没有经营过的国家里建立盈利组织的决策,新产品的研制与发展决策等等。但是这两类决策很难绝对分清楚,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只是像光谱一样的连续统一体。
3、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不同的决策技术。决策技术又分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是一种古典技术,是从有记载的历史到目前这一代一直为某些经理和组织所使用的工具箱。现代技术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技术。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理论及其他学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107nmequ111mqqnbcs8.jpg《管理决策新科学》
1、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西蒙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2、在决策准则上,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认为,完全的合理性是难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优化准则来进行决策。首先,未来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人们不可能对未来无所不知;其次,人们不可能拟定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3、强调集体决策与组织对决策的影响。西蒙指出,经理的职责不仅包括本人制定决策,也包括负责使他所领导的组织或组织的某个部门能有效地制定决策。他所负责的大量决策制定活动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下属人员的活动。
4、发展人工智能,逐步实现决策自动化。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总结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高层管理及组织结构中的应用。
西蒙等人认为,一个企业组织机构的建立及企业的分权与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地存在,必须要与决策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西蒙等人非常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把信息联系定为“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西蒙认为,今天关键性的任务不是去产生、储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处理成各个有效的组成部分。今天的稀有资源已不是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
西蒙认为,企业在制订计划和对策时,不能只考虑“攫取利润”这一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瞻前顾后,争取若干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一同实现。其决策理论以“有限度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前提,应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则。这一理论的典型例子有“分享市场”、“适当利润”、“公平价格”。在决策方式上,他主张群体决策。群体参加决策的优点是,群体成员不会同时犯同样的错误。可以避免决策的失误。群体参加决策可将问题分成若干部分、分别交给专家处理,从而加速问题的解决和提高解决的质量。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西蒙有关组织决策的理论和意见,应用到现代企业和公共管理所采用的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和控制等系统中及其技术方面,效果良好。这种理论已成功地解释或预示如公司内部信息和决策的分配、有限竞争情况下的调整、选择投资各类有价证券投资和对外投资投放国家选择等多种活动。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因此,1978年,由于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贡献
西蒙在管理学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他在早期对经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107olhmmlowlxkhxxn8.jpg诺贝尔经济奖
营管理科学感兴趣,并于50年代在“公司行为理论”的建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种“公司行为理论”对简单的利润最大化假设提出挑战,强调了大公司中复杂的内部结构,其目标和子目标的多重性,以及必须建立“令人满意的”而不是“最优的”决策模型。然后,西蒙又转而研究大型组织中的信息处理问题。他认为信息本身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他进一步研究了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们解决问题(如下棋)的思维过程,以及其它认识过程,并为公司决策人员提供“决策辅助系统”。
西蒙在管理学上的第一个贡献是提出了管理的决策职能。西蒙之前,法约尔最早对管理的职能作了理论化的划分。此时,决策被包含在计划职能之中,其后的管理学者对此也没有提出疑问,只是到了本世纪四十年代,西蒙提出了决策为管理的首要职能这一论点之后,决策才为管理学家们所重视。今天决策理论枝繁叶茂,与西蒙对这个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是分不开的。
西蒙对管理学的第二个贡献是建立了系统的决策理论。并提出了人有限度理性行为的命题和“令人满意的决策”的准则。在西蒙之前,微观经济学家对个人在市场中的行为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微观经济学认为,个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完全按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选择。这一命题暗含的前提是:个人已经知道了可供选择的全部方案,并且对这些方案可进行效用排序,决策者可从中作出最大的选择,这一选择理沦又称之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行为理论。西蒙认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模式有两个缺陷,其一,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人们很难对每个措施将要产生的结果具有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相反,人们常常要在缺乏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一定程度地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其二,决策过程中不可能将每一个方案都列出来,一是人们的能力有限,二是决策过程的成本限制,人们所作的决策不是寻找一切方案中最好的,而是寻找已知方案中可满足要求的。西蒙进一步指出,在符合要求的选择中,“要求”和“标准”本身也是决策人们所处的环境的一个组织部分,因而不应该把标准看成是给定的。当替代的措施被证明是容易发现时,就可提高标准,而难以发现时,就应降低标准。如果一并考虑寻找替代措施所产生的成本时,那么当由于提高标准而得到替代措施所产生的“边际效益”抵补了为寻找满足这个更高的标准的措施所花费的“边际成本”时,那未选定的替代措施将会接近“最佳条件”。由此可见,标准不应一成不变,其高低应与寻找替代措施的成本相适应。
自传简介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赫尔伯特·西蒙自传》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107zlroovdrxmmmfkmo.jpg西蒙自传
本书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尔伯特·A·西蒙的自传。
全书分四部分,西蒙用一个跨学科专家的眼光扫描了20世纪下半叶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其间他还以时间和地域为经纬,穿插点缀着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及科研等往事的回忆。从内向聪慧的孩提时期的种种轶事,到成年后获诺贝尔奖时的庄严时刻,作者个人的历史伴随着他幽默智慧的语言、活跃机敏的思想渐海外侨胞闪现了出来,与时代的背景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五色斑斓的人生画卷。读完本书,任何喜欢思考的人都不难发现,现代科技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后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目录:
原序
汉译本序
引言
第一部通向21岁生日的旅程
1、威斯康星的男孩2、森林和田野3、芝加哥的教育4、一次科学革命的经历——芝加哥的政治学
第二部青年科学爱
5、尝试研究:城市管理者学会6、管理研究:伯克利7、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书8、忠诚9、建立商学院:工业管理研究生院10、研究与科学政治学11、没有牛头人身怪物的迷宫12、人工智能的根基13、攀登:获得人工智能
第三部分登高望远
14、探索平原15、经轴上的私人线索16、为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创造一个大学环境17、争论18、学生动乱19、作为政治家的科学家20、国外猎奇
第四部60岁以后的研究
21、获诺贝尔奖至今22、业余外交家23、选择的指南跋作为部下解决者的科学家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
主要著作
《行政管理行为》(1945);
《人类模型》(1957);
《组织》(1958);
《管理决策的新科学》(1960);
《发明的模型》(1977);
《思想模型》(1979年)。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得主
1969
拉格纳·弗里希
(RagnarFrisch)
简·丁伯根
(JanTinbergen)
1970
保罗·萨缪尔森
(PaulA.Samuelson)
1971
西蒙·库兹涅茨
(SimonKuznets)
1972
约翰·希克斯
(JohnR.Hicks)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KennethJ.Arrow)
1973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
1974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
纲纳·缪达尔
(GunnarMyrdal)
1975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LeonidVitaliyevichKantorovich)
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C.Koopmans)
1976
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Friedman)
1977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BertilOhlin)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JamesE.Meade)
1978
赫伯特·西蒙
(HerbertA.Simon)
1979
威廉·阿瑟·刘易斯
(SirArthurLewis)
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
1980
劳伦斯·罗·克莱因
(LawrenceR.Klein)
1981
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
1982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
1983
罗拉尔·德布鲁
(GerardDebreu)
1984
理查德·约翰·斯通
(RichardStone)
1985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
1986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M.BuchananJr.)
1987
罗伯特·索洛
(RobertM.Solow)
1988
莫里斯·阿莱斯
(MauriceAllais)
1989
特里夫·哈维默
(TrygveHaavelmo)
1990
默顿·米勒
(MertonH.Miller)
哈里·马科维茨(HarryM.Markowitz)
威廉·夏普(WilliamF.Sharpe)
1991
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
1992
加里·贝克尔
(GaryS.Becker)
1993
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C.North)
罗伯特·福格尔
(RobertW.Fogel)
1994
约翰·福布斯·纳什
(JohnF.NashJr.)
约翰·海萨尼
(JohnC.Harsanyi)
莱因哈德·泽尔腾
(ReinhardSelten)
1995
小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E.LucasJr.)
1996
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
威廉·维克瑞
(WilliamVickrey)
1997
罗伯特·默顿
(RobertC.Merton)
迈伦·斯科尔斯
(MyronS.Scholes)
1998
阿马蒂亚·森
(AmartyaSen)
1999
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A.Mundell)
2000
詹姆斯·赫克曼
(JamesJ.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L.McFadden
2001
乔治·阿克尔洛夫
(GeorgeA.Akerlof)
迈克尔·斯宾塞
(A.MichaelSpence)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
2002
丹尼尔·卡纳曼(DanielKahneman)
弗农·史密斯
(VernonL.Smith)
2003
克莱夫·格兰杰(CliveW.J.Granger)
罗伯特·恩格尔(RobertF.EngleIII)
2004
芬恩·基德兰德
(FinnE.Kydland)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EdwardC.Prescott)
2005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CrombieSchelling)
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JohnAumann)
2006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EdmundPhelps)
2007
埃里克·马斯金
(EricS.Maskin)
罗杰·迈尔森
(RogerB.Myerson)
里奥尼德·赫维茨
(LeonidHurwicz)
参考资料
《管理决策新科学》作者:赫伯特·A·西蒙,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赫尔伯特·A·西蒙自传》作者:(美)赫尔伯特·A·西蒙著,曹南燕,秦裕林译,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