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

  仪器信息网 ·  2009-11-26 10:17  ·  22878 次点击
目录
理论简介
研究内容
理论
理论启示
案例应用
理论简介
一座城市可看作一个耗散结构,每天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等,同时输出产品和垃圾,它才能生存下去,它要保持稳定有序状态,否则将处于混乱。现代经济系统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部门的联系是非线形的,存在着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律的随机扰动,因此也是一个耗散结构。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学说,这也是一种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只研究平衡系统的有序稳定结构,并认为倘若系统原先是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非平衡状态时,是不能在非平衡状态下呈现出一种稳定有序结构的。普利戈金等人提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这种学说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
研究内容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749krlhnvnw0t8x8hsz.jpg普利高津
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是广义流,其二是广义力;而且广义流依赖于广义力。一般地说,这两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函数。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
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平衡区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
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普利高津认为,自组织现象是普通存在的。激光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光粒子能够自发地把自己串在一起,形成一道光束。这道光束的所有光子能够前后紧接,步调一致地移地。飓风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自组织系统的机理是对称性破缺。这种对称性破缺的序都不包含在外部环境中,而根源于系统内部,外部环境只是提供触发系统产生这种序的条件,所有这种序或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
在《确定性的终结》(TheEndofCertainity)一书中,普利高津还接受了比希里歇尔(ChristofK.Biebracher)等对“自组织”的观点:“自然界中的组织不应也不能通过中央管理得以维持;秩序只有通过自组织才能维持。自组织系统能够适应普遍的环境,即系统以热力学响应对环境中的变化作出反应,此种响应使系统变得异常地柔韧且鲁棒,以抗衡外部的扰动。人们想指出,自组织系统比传统人类技术优越,传统人类技术仔细地回避复杂性,分层地管理几乎所有的技术过程”
皮亚杰的“调节”中“调节”是有目的性结构化的涵义。普利高津则超越了皮亚杰。他用“自组织”而不是“自动调节”,他的“自组织”超越了附带预定的或目的性的结构化的调节概念,转向开放的组织。“自组织不是目的论的(teleological)(向预定的目的运行);它甚至也不是目的性的(teleonomic)(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如生活的维持和生活的功能)。相反,自组织是开放的概念。未来从现在(和过去)之中演变而来,依赖于已经发生与仍在继续发生的交互作用。”
自组织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热力学的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的含义是所有的能量转化都是不可逆的。其中熵(shāng)是一个重要概念。“熵是这样一个量,它在有耗散的情况中不停地增长,当所有进一步做功的潜力都耗尽了以后,熵就达到了最大值,熵达到了最大值就意味着能量的耗尽、系统的毁坏。”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条可怕的定律,由此观之,宇宙的总熵是在无情地朝着它的极大值增长。一旦达到了最大值的那一刻──热寂状态,那就是宇宙死亡之时。是普高津的自组织理论给了人们新的希望。因为系统中有许多“自组织现象”,即在系统组建后,虽然也有着日益毁坏衰败的趋势,但其内部也产生着调节建设的倾向。自组织有赖于加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微小的事件会被扩大和发展,而不是趋于消失。如果说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支箭头将系统引向衰败,那么自组织则是一支反向的箭头,它将系统引向完善。
理论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750p2lfmfmodgml992m.jpg企业管理竞争力分析图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了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它深入浅出地揭示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也包括企业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组织来讲,最基本的过程就是"投入——产出",一方面是原材料的购进,能源的持续输入,另一方面通过加工后形成产品,在市场尽快地销售以使资金很快地回收。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一旦停下来,企业内部所有秩序或结构都将会瓦解。显然,企业的一切基础都是依赖于这个开放的输入输出过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系统。
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企业管理学中,人们得到了管理耗散和管理耗散结构的概念。所谓管理耗散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而管理耗散结构就是管理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企业组织系统。企业管理的实质是一个负熵的过程。
任何企业管理系统部是开放系统,内部的控制都要以与环境的输入输出为条件,必须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表现为人才、物质、资金、设备、产品等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只有当这个交流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保持其管理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负熵值的持续增加。否则,系统将不能运行,致使系统的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调配发生困难,系统熵值增加。
1、熵的产生
企业中的正熵流生成于企业的内部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冲突不断地产生正熵,并促成正熵的持续增加。正熵是企业不稳定的源泉,正熵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企业管理效益的降低。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生成正熵的因素有:
拉帮结派,形成不利于企业管理的非正式组织;
组织松散,企业处于无管理或半无管理状态;
管理者恣意行使管理权,或凌驾于制度与被管理者之上,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企业内部不是协作而是抵制;
企业员工之间相互猜疑,彼此提防,互不沟通;
各谋私利,只顾个人,不要集体;
工作拖拉,刻意误工等等。
2、负熵的产生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7536v75hx67g01vng55.jpg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模型
企业的负熵是为了抵消正熵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维持企业管理的秩序与企业本身的存在。在一个实践的企业之中,正熵的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自发性与主动性特征,甚至于可以认为,在企业之中,正熵的产生是企业运转的一个必然结果:只要存在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一定会产生不利于维持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的正熵。但企业负熵的产生却并不如此。企业要想生成用于抵消正熵并以此来强化企业管理的有序度的负熵,则必须依赖于人为因素的强制作用。
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借助于从外界人为地施加动力,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负熵流;或者企业被动地从外部引入负熵流。因此,负熵带有明显的强制施加性。在这一点上,负熵与正熵有着显著的差异。论文认为,企业负熵的产生必须借助于适当的管理制度与强有力的制度执行的保障体系。
在企业之中,有助于生成负熵的因素有:
(1).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全员负责制与岗位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职责与权限,禁止越权与争权;
(2).引导与帮助员工形成与企业整体有相同利益要求、共同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关注并协助企业完成管理目标的非正式组织。避免非正式组织与企业整体发生利益冲突,弱化非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鼓励与企业整体协同一致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及时发现并拆散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非正式组织;
(3).强调沟通的重要性。要求各层次的管理者采用适当的沟通方法、合适的沟通渠道定期与员工进行情感沟通、政策沟通、目标与计划沟通等等,让员工知道他应该知道、有权知道的与企业有关的所有信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关注的程度与积极性,并融洽员工与各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产生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4).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内正熵的生成,而且更能产生用以抵消企业正熵增加的负熵流。良好的企业文化将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这股凝聚力它一方面会增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从而减少内耗,减少正熵的增加;另一方面,在企业出现正熵的增加时,由于凝聚力的作用,群体将会自动生成相应的负熵流,以抵消正熵的增加,从而继续维持企业的存在与稳定。
在一个企业之中,管理的任务在于尽可能避免正熵的增加,消除一切可能导致企业正熵增加的不利因素;当企业出现正熵的增加时,管理者的工作便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在企业内部生成或从企业外部引入负熵流,以维持企业这一耗散结构的稳定。这就是企业管理的耗散结构原理。论文认为,这一耗散结构原理在未来企业的管理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这一原理的运用,必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处于不利境况的国有企业走出生产经营的困境。
理论启示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22754s62y23z3dobs04dd.jpg开放系统
1.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前提
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开放”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与外界环境永不间断地交换比如它需要采购外界生产资料,从外界购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企业需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约,需要受到工商局的监督,受到税务部门的审核并按时纳税;
另外,为了正常赢利和发展,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同类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从而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企业需要以各种途径了解消费群体,与之发生有效沟通,从而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企业需要搞自身形象设计(CI),通过广告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从而增加自身品牌的受众等等。
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都在与外界发生着物质、信息的交换,从采购到生产再到营销,无一不显露出作为系统看待的一个企业对外界开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看出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性”思想对一个企业的管理起到宗旨性指引作用。
2.耗散结构理论强调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
这一点也明显的体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了,比如,中国各地推行“裁员增效”,提出“竞争上岗机制”,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一种非平衡态,具体体现在企业内部,它也是存在的,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或使自己级别职称得到提升,会更加积极地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绩。最终会使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另外,企业对其生产产品的定价管理也是一种非平衡态,当受外界市场的影响,产品价格相对过高而不占优势时,企业就不得不将其价格降低,并达到一种临时性的相对稳定。
3.耗散结构理论提出涨落导致有序的观点
它强调系统中某个微小的变化会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这体现在营销管理中称之为“马鞭效应”。比如,在“禽流感”突如其来之时,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大量禽、蛋类产品出现滞销,那么作为一个禽类养殖企业,就会宰杀并囤积大量家禽,并投资引进清洁设备,实施裁员增效,有的甚至由于资金不能顺利周转而纷纷倒闭。作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完全应该在亚洲出现“禽流感”首例事件时就能预见到这样的后果,并及时采取措施——低价抛售所有禽类并发展养猪或养牛等第二行业。这便是“涨落导致有序”给人们在管理过程中的提示。
另外,又比如一个生产企业,它期初对一种产品的营销组合是这样的:价格策略采用撇油定价法,进行高定价策略;渠道策略采用包含批发商、零售商在内的中间商进行拓展渠道;促销策略采用大量投放广告,提高产品及公司的知名度。当发展一段时间后,企业发现本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需要降低时,其营销组合中各要素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价格策略变成低价策略;渠道策略改用直销方式;促销策略采用推销人员上门推销方式,并取消广告投入。从而使得营销组合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状态。
因此,“涨落导致有序”告诉人们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而且任一元素的微小变化都能使得整个系统中的其它元素发生变化,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反映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重视发生在企业中的任何意外和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对相应问题进行整体性宏观调整,从而能够维持企业稳定地发展。
案例应用
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是耗散结构理论的间接实践应用。
适当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准确评价的关键。对八大要素的层面做了进一步详尽分析,参照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并结合国企业的特点,建立了较为客观的企业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见下表)。整套体系既有定量化内容,也有定性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考察管理竞争力的现状,帮助企业找到管理的薄弱环节,为有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奠定基础。
经营能力
高层控制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
信息化水平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管理能力
环境协调能力
存货周转率
市场覆盖率
技术创新投入率
企业是否采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
职能部门的建立是否以市场为导向
是否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生产管理
企业文化的适应性
应收账款周转率
市场拓展能力
技术开发人员比率
是否采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状况如何
企业的组织结构
员工的观念素质综合指数
战略管理
对区域经济政策的满意度
流动资产周转率
国际化销售密度
新产品开发成功率
是否有针对客户的CRM
是否建立了学习型组织
高级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
人力资源管理
是否按照环境的变化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销售利润率
营销能力
新产品产值率
企业信息是否通畅,对于领导决策是否起到辅助作用
是否以跨部门的形式进行产品研发
-
供应链协调能力
与政府、其他企业的关系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