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

  仪器信息网 ·  2010-01-31 23:05  ·  15459 次点击
目录
发展简史
组织目的
特征介绍
组织类型
组织原则
组织要求
基本内容
理论基础
技术基础
实质意义
发展简史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09153syywr3c33qddzxs.jpg信息组织书籍
1、农业文明时期
此阶段主要是指现代印刷术发明前的一段时间,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19世纪初)之间的时期。早期信息组织的形式起源于两河流域档案库及档案目录,其活动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系统的文字记录—档案文献的生产、积累与利用、农业文明时期信息组织工作的主要活动是书目工作,这是一种对现有著述或文献特征进行识别、选择、著录与排序的系列工作。这一时期信息组织的主要特点是:以手工编纂书目的信息组织形式为主流。信息组织活动以个人或统治集团个体劳动为主。虽然偶尔也存在简单的协作关系,但未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专门机构。信息组织着眼于文献的收藏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并非着眼于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组织的主要对象是图书和档案文献。信息排序多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国外偶尔采用主题方式揭示和排序。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及分类揭示与排序的手段对后来信息组织的影响十分深刻。
2、工业文明时期
这是指现代印刷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的一段时期,其时间跨度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此阶段总的特点是人类的文献生产、积累与利用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信息组织由个体逐步趋向社会专门机构而成为专门机构的职能工作。工业文明时期信息组织的主要特点是:文献管理机构(各类型图书馆、档案馆、情报部门)普遍开展文献信息组织活动。信息组织技术与方法的完善,特别是索引和文摘组织法的面世打破了书目形式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信息组织手段有了发展,出现了穿孔卡片系统和缩微胶片存取载体。信息组织的对象从载体单元逐渐转向知识单元。信息描述与揭示的内容日臻完善,信息存取系统的检索途径增多。主题揭示日益显示其优势而成为与分类揭示相辅相成的信息组织方法。“用户中心论”在信息描述、揭示与检索点形成与排序过程中得到认同与贯彻。信息组织各类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利用开始成为社会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信息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与职业等。
3、信息管理时期
这是指以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发展及在信息组织全过程中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时期,即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导入,把信息管理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也把信息组织引入一个新境界。信息组织从完整意义上实现了整序信息、科学分流、促进选择、保证利用的组织职能,信息概念被高度扩充。这阶段信息组织的突出特点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存取系统的建设为主要内容,信息组织的目标也从微观文献整序扩展到宏观社会信息流控制;信息组织活动逐步社会化,如书目中心、在版编目、集中编目、联合编目、合作编目等社会化的信息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信息组织活动的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信息组织标准进一步深化;信息组织的手段与方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组织目的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0916vq8phbh8z82q4phh.jpg维修器材信息组织步骤
信息组织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换”。具体地说,信息组织的目的应包括:
1、减少社会信息流的混乱程度;
2、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3、建立信息产品与用户的联系;
4、节省社会信息活动的总成本。
特征介绍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0916g24gqdh5zaahe5ab.jpg信息组织书籍
1、信息组织的渗透性
信息组织的渗透性指信息组织存在于各种信息揭示、存贮和检索活动之中。
2、信息组织的依附性
信息组织的依附性指信息组织无法独立存在,它要以信息的识别、揭示等活动为前提。
3、信息组织的增效性
信息组织的增效性指信息组织可以增加信息传播、检索、利用的效率,是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和利用信息的保障。
4、信息组织的类聚性
聚集相同学科专业或相同主题的信息源,展示内容相关或相近的信息源。区别不同主题的信息源是信息组织的重要特征。由于情报语言的每个检索标识都是表达同一概念的唯一符号,若干主题内容相同的信息源就会聚集在标有同一标识符号的“旗帜”下。信息组织的类聚性为信息检索达到较高的检全率和检准率奠定了基础。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虽然类聚的都是信息源的主题内容,但两者的类聚方式不同。分类语言通过分类标识按知识门类和逻辑体系类聚信息,满足人们从学科专业出发的族性检索要求。主题语言则是以概括信息源内容的语词类聚文献,按事物为中心类聚信息。
5、信息组织的系统性
采用简明、概括具有序级性的标识(号码或语词)提示信息源的主题内容及外表特征,每个标识在系统中均有其唯一固定的位置,从而使大量的信息源系统化与结构化。有序化是系统化的基础,现代情报语言标识系统的有序形式主要有两种:分类号码标识系统和主题词语标识系统。为了确保信息组织的系统性,必须选用人们熟悉的序级性符号作为分类标识,并按科学合理的排检规则来序列;词语标识系统则需要选用为大家所习惯的检字法,注意字面成族等等。信息组织的系统性还表明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信息组织工作的协调管理,发挥信息组织的整体优势,实现信息组织的整体功能。
6、信息组织的动态性
任何系统都是不断演化的,系统存在于过程之中。信息组织的动态性是指信息组织是一种实践活动,随着人们认识活动的不断提高,会对原来的组织现象进行完善、发现新的更先进的组织方法。信息组织的标引语言也应根据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及人们检索需求的变化,不断改革旧有的体例与结构,调整概念关系,增补新概念,剔除陈旧的知识,以适应科技的不断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检索需求。各种检索语言在编制类表和词表时要有科学的预见性和灵活性(如预留空号等),同时要建立定期修订制度,以保持信息交流的活力。
7、信息组织的多重性
信息组织最本质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而事物往往具有多种属性及信息具有多向成族的特征,因此,信息组织可以根据事物属性之间的多重关系对信息实施多种方法和多个角度的序化和优化。如传统文献分类组织中的复分方法及主题组织中的组配方法都可以为某一信息源从不同角度构建不同的检索标识以组成存取系统,为信息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如以某信息源为对象,可从著者、题名、主题内容、学科专业、载体形式、出版时间、文献类型等多角度来认识并确定不同的标识。
8、信息组织的综合性
信息组织是一个多层次的方法体系,也就是说信息组织需要将多种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组织的方法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在信息组织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很少简单运用一种方法或一种层次的信息组织方法,通常都是将不同层次的不同信息组织方法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如传统的文献分类法就是语法信息组织和语义信息组织的综合。其中,类目和正表展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属于内容特征组织法(语义信息组织法),附表和索引者属形式特征组织法(语法信息组织法)。
组织类型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0916ivv5vpshc5lhwvvp.jpg信息组织书籍
1、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
(1)文字信息组织
(2)文字信息组织
(3)图像信息组织
(4)声音信息组织
(5)视频信息组织
2、按信息的加工程度划分
(1)一次信息组织
(2)二次信息组织
(3)三次信息组织
3、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
(1)文献信息源
(2)非文献信息源
非文献信息源特指网络环境下没有以传统文献载体形式出现的信息源,如程序代码、网页、超文本等。为了学习的方便,人们统称为网络信息源。
组织原则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0917h3apyhd2pkf33yye.jpg信息系统体系
1.客观性原则
信息组织中进行描述和揭示的基本依据就是信息本身(theitemobtained),因此,人们描述和揭示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必须客观而准确,要根据信息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特征加以科学地反映和序化,形成相应的信息组织的成果。在信息组织中人们不能损害信息的本来效用,不歪曲信息本身,也不肢解信息本身。不能毫无根据地、人为地添加一些不准确的思想观点,要完整、全面、精确地反映信息的客观特征。信息组织的客观性原则还要求人们不断跟踪信息源的发展变化和信息组织技术的发展变化,使信息组织与条件变化和环境变化保持客观一致性。
2.系统性原则
没有系统性的信息组织工作是不可能实现其整体目标的。为实现信息组织的系统性,必须把握4个关系:宏观信息组织和微观信息组织的关系、信息组织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信息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不同信息处理方法之间的关系。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信息组织工作的协调管理,有助于发挥信息组织的整体优势,有助于实现信息组织的整体功能。
3.目的性原则
信息组织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必须充分围绕用户的信息需求开展工作,必须充分注重信息机构的目标市场的需求状态及其变化特征。信息组织工作必须积极开展用户研究,充分了解用户需求,使信息组织成果能方便为用户选择与利用。信息组织要采用用户认可和习惯的方式进行。信息组织的目的性原则同时要求我们:为了实现信息组织的目标必须注重信息工作的计划性和长期性,以及其与信息机构本身性质、特点和能力的适应性。
4.现代化原则
信息组织现代化原则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技术手段现代化两个方面。信息组织的思想观念现代化集中体现在信息组织的标准化上,即信息组织工作的一致性、信息组织方法的规范性、信息组织系统的兼容性和信息组织成果的通用性。包括基本术语标准、有关信息技术标准、信息组织技术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等。信息组织技术手段现代化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组织要求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09172zkfke9pnqfbbcnz.jpg信息系统
1、信息特征有序化。
一是要将内容或外在特征相同或者相关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把无关的信息区别开来;二是集中在一起的信息要有系统、有条理,按一定标识呈现某种秩序,并能表达某种意义;三是相关信息单元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化,并能产生某种关联性,或者能给人某种新的启示。
2、信息流向明确化。
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表明,信息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信息流动的方向。信息整序要做到信息流向明确化。首先,要认真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按照不同用户的信息活动特征确定信息的传递方向;其次,要注意根据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信息流动的方向,尽量形成信息合力。
3、信息流速适度化。
信息流速的不断加快使人们感受到巨大的信息压力,眼花缭乱的信息流可能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同时,人们面对的决策问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信息需要也在不断地更新。为此必须适当控制信息流动速度,把握信息传递时机,提高信息的效用。
基本内容
1、信息选择:从采集到的、处于无序状态的信息流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信息,是信息组织过程的第一步。
2、信息分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上对选择过的信息内、外特征进行细化、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的信息活动。
3、信息描述与揭示:也称为信息资源描述,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4、信息存贮: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存贮在特定的载体中的一种信息活动。
理论基础
信息组织是由来已久的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从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中汲取营养,使自身逐渐得到充实和完善。
1、系统理论
系统科学的思想是20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学者路得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y)在研究理论生物学的时候提出来的,他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内部相关性、环境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目的性等特征。信息组织使信息有序化,使有组织的信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信息单元的功能之和。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伊利亚.普里高津(IlyaPrigogine)提出。其基本思想有两点:一是系统内部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二是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而增加、维持有序性。信息组织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对信息整序加工使信息系统成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因此,耗散结构理论可作为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3、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由德国科学家哈肯(Haken)于1970年提出,是一门研究系统进化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是如何通过协作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规律。由于信息由许多信息单元构成,如何建立各个信息单元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使信息由无序向有序转化是信息组织的基本目标。
4、突变理论
突变理论由法国数学家托姆(R.Thom)提出,它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揭示和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突变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突变是产生有序性的重要源泉”。突变理论为信息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5、知识组织理论
知识组织理论最早由英国著名的分类法学家布利斯(Bliss)提出。所谓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进行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是关于知识组织的理论与方法。知识组织可分为主观知识的组织和客观知识的组织。主观知识的组织在人的大脑中进行,表现为复杂的神经生理活动,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等重点研究主观知识组织的内在机理;客观知识的组织是通过人的认知进行分类,并凭借一定的方法完成的。信息组织主要关注客观知识的组织活动。
6、信息自组织理论
信息自组织是信息组织方法的拓展,是信息组织理论研究中的新课题。不借助外部控制而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并维持稳定有序状态的系统称为自组织系统。信息自组织是指作为信息系统组成要素的信息,由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其他要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协同性和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信息,自我有序化和优化的过程。近年来,信息总量的持续增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系统显著地具备了自组织的条件,特别是网络信息已经具有自组织的开放性、远离平衡和非线性相关等特征。因此,研究信息自组织理论对于网络信息的组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技术基础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0923u3vg35gl3fuku8fj.jpg计算机技术
1、计算机技术
传统的信息组织是以文献或以“文字”为处理单位,基于手工操作的,速度慢、效率差。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出现并应用于信息组织工作,极大的促进了信息组织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1956年,美国海军兵器试验站首次将计算机引入书目工作,该站采用IBM-701型计算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书目存取系统。同期卢恩(Luhn)首创题内关键词索引,开机编索引之先河。进入60年代,书目工作自动化进一步发展,机读目录MARC研制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组织现代化的进程。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信息组织的现代化领域不断扩展,计算机自动索引、文摘、检索网络化、翻译自动化、编目自动化等都得到大的发展。自动标引技术也相继问世,特别时有关自然语言的自动标引将信息揭示与标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总之,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组织的核心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组织将逐渐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及智能化。
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等的有机统一体,是诸项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由单纯文字和数字处理进化成综合性地、网络化地、交互性处理声音、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电影及电视等多种媒体地综合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使大众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三大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人类联想信息组织方法和人机相交互地设备和方法,其目标是要尽可能实现象人类在身临其境地自然情况下那种信息交流地高保真效果、通信带宽和交互控制能力。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维化、非线性、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等特征。多媒体技术改善了用户与计算机、用户与用户之间交互关系的方法和手段,引起多媒体系统里信息组织方法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显示效果。
3、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20世纪60年代,在文件管理的基础上,人们开发了信息管理的新技术—数据库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数据库以其独特的优点表明它是信息资源组织与共享的最佳方法。数据库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已经经历了第一代数据库(层次式数据库与网状数据库)应用和第二代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的辉煌,目前,第三代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向对象的第三代数据库不仅能管理常规数据,而且能管理绚丽多姿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信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就是一个实例。多媒体数据库为现实世界中各种信息的数字化、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保证。
实质意义
信息组织是基于事物属性的序化与优化方法。事物的多种属性可归纳为功能、颜色、形式、材料等。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有10个方面的属性即:物质、数量、质量、关系、时间、空间、功能、位置、过程、状态等。信息组织的实质就是依照事物属性之间的同一性、包含性、交叉性、排斥性等关系对信息实施序化。
信息的无序状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a.宏观方面的无序表现在:信息数量巨大、信息来源渠道多样、信息载体繁多(printform、microform、electronicform、audioform等)、信息内容广泛、专深以及用户需求复杂。b.微观方面的无序状态,指组成信息流的个体通常处于彼此不相关的离散状态,缺乏科学的框架及深层次的加工,使用户无法把握其内容及实质,对实现信息价值造成障碍。组成信息的各个语言要素,如字、词、句、段落、章节杂乱无章,组成信息的各个内容要素,如命题、观点、认识、推理等矛盾错误,无法准确、科学地表达信息内涵。信息组织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信息无序状态,实现信息从无序到有序。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