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仪器信息网 · 2010-02-02 16:43 · 36136 次点击
目录
萨缪尔森《经济学》
出版背景
基本观点
贡献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历史背景
基本观点
理论体系
萨缪尔森《经济学》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28117h2bhwrrb8bajjxq.jpg《经济学》萨缪尔森
《经济学》(萨缪尔森)(Economis)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
作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首次出版:1948年由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出版
全书名:《经济学》
被誉为:
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
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
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鼻祖”
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中的权威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一共出了16个版次,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并有40多个语种的译本,成为空前的一本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由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推出后,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大约每三年更新一次,迄今已经有了17个版本。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半个世纪以来,这部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早已被译成了法文、德文、中文、俄文等40余种文字。萨缪尔森本人不无自豪地宣称“已经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上”。
出版背景
20世纪40年代末,一个天气阴霾的日子,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的一位销售代表到麻省理工学院作院校拜访。整整一个下午,他一无所获。正当他灰心丧气之时,一个年轻的助教对他说:我刚刚写完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知贵公司是否有意出版。这位销售代表想,拿到一部书稿总比空手而归好,于是答应把书稿转交编辑部门审阅——一本影响了全球几代人的经济学教科书就这样诞生了!这位年轻的助教就是保罗·萨缪尔森,而这位销售代表也因此成为麦格劳—希尔公司全球销售代表的楷模!
基本观点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281544im9jmyodyijmmb.jpg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在一开始就写道:“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选择,在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在将来生产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从这里出发他把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进行生产;应该为谁来生产。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上,萨缪尔森避开了社会制度,认为“在一个所谓‘自由企业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问题,主要是由一种价格制度(市场制度、盈利和亏损制度)来决定的”。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贡献
从1948年第一版问世至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仍然是经济学教科书的常青树。有这样长的生命力,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它是内容不断更新、深浅适度的一本入门教科书。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指出,该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的。萨缪尔森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但为了使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易于理解吸收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该书不使用数学模型,至于当时流行的几何图式,是在数学例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这本书十分适合大学有关系科本科学生及其他初学者学习之用。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书突破传统框架,对内容与结构进行开创性的革新。在1948年之前,经济学教科书大都墨守成规,局限于说明价值与分配理论。萨缪尔森是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编写结构,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结构,曾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现在被称之为主流经济学,已成为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第三个原因是萨缪尔森将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率先有机地结合到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20世纪下半叶,几乎整个经济学领域都受到了萨缪尔森的影响,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一版再版,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出现以来,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28156xhuquiq0err0c8b.jpg《经济学》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第四代权威教科书
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首次出版:1993年
全书名:《经济学》
被誉为:
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
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西方又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
第四代权威教科书
斯蒂格利茨所著的《经济学》在1993年首次出版后,一版再版,被全球公认为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成为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西方又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被认为是萨缪尔森的同名教科书出版以来最具国际影响的一部经济学原理教科书。
历史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对把经济学分割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只有一套而非两套。于是在美国一本新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诞生了,那就是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它最重要的特点是试图推翻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体系,经济学家称其为西方经济学史上继穆勒、马歇尔、萨缪尔森之后的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
基本观点
这是唯一一本反映了最近20多年来经济思想革命的教科书。作为经济学的一位参加者和领袖人物,斯蒂格利茨把微观经济学从传统的“超市场”的栖息地引入了现实的不完全市场之中。他摆脱传统模式,创造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完美的统一。
理论体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2815wpdp7ou5porn6rev.jpg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该书最精彩的地方,是说明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说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实际上,斯蒂格利茨教授正是以公共部门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建树著称。经济学首先要说明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然后要针对市场力量的不足说明政府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应该如何帮助把事情做好。公共部门经济学,谈的就是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至于信息经济学,对付的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即经济关系的双方,一方掌握的信息比较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比较少,信息优势的一方就可能要占便宜而损害对方的利益。最典型的是委托人—代理人的经济关系。出钱请人干活,出钱的一方是委托人,干活的一方是代理人;股份公司股东是委托人,经理是代理人,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关系。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忠实效力。作为入门著作,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对这些高深理论都有精彩和相对通俗的说明。这本书的另一个好处是许多章节都可以独立的阅读,真是开卷有益,常读常新。
其次,从较深的层次来看,第一,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斯蒂格利茨在简洁清晰地讲述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经济学近二三十年的最新进展。他表述的基本模式是:先介绍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新古典经济学中非常严格和紧的假设条件逐步放松,再来观察经济学模型的变化。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新古典经济学在极其严格的理论假设下构造出了异常完美的理论模型,然而现实经济生活的情况非常复杂,很多问题不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之内,因而使得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在一定意义上只具有“审美”功能,而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最近二三十年来,经济学家努力探索更为现实的经济规律,取得了新的发现和进展。象信息经济学,就是在不完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研究经济现象的变化。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等都是现代经济学的新发展。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对此有充分的表现,他一改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固守新古典的“完美”,这是他的《经济学》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将宏观经济学建立在扎实的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微观经济学应当说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从经济学史上看,凯恩斯对于宏观经济学的进步曾经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他没有处理好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而“萨缪尔森第一次成功地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斯蒂格利茨语,见第一版序言),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依然不够。斯蒂格利茨坚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只有一套,而非两套。他认为在他之前“现有的教科书不能使人们了解现代经济学,即不能使人们理解现代的经济学者如何考察世界的原理,以及不能使人们理解为了懂得当前的经济问题而必须具备的原理。当人们即将进入一个新世纪的时候,人们需要超过马歇尔和萨缪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