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仪器信息网 · 2010-02-05 10:50 · 13582 次点击
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组织。在商品经济范畴,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赢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
企业-定义
企业标识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首先,企业是一个契约性组织。其次,企业是一个市场性组织。随着企业越来越市场化,市场化程度高低决定了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
第三,企业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是制造思想的。企业内部有两条价值链,一是意识形态价值链,由信息和知识到能力,再到思想。二是物质形态价值链。
第四,企业是一个家教性的组织。把企业文化称为一种资本,企业也就被称为一种经营方式。企业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一宗教性组织,必须在核心理念价值观上统一。
第五,企业是一个虚拟的组织。现在大家都讲虚拟生产,虚拟营销,虚拟运输,虚拟分配,一切都虚拟化了,越空的企业越厉害。
第六,企业是一个无边界的组织。现在看来,一个企业边界,按照边际成本乘以边际收益来看,许多企业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或者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收益不变,那么边际成本、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发挥主导作用,即边界可以无限大,这对于企业的运作意义是很大的。
第七,企业是一个系统性的组织。现在的企业分成两条线:一条线是产品和服务,第二条线是使企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保障系统。一般讲,国外成功的大企业都是系统化运作,讲究系统性。
第八,企业是网络化组织。价值链组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还不够,他不一定形成一个圈环。成为网络组织,使企业成为链主,企业和网主企业就要对价值链的运作整合,这样企业就可以成为一个联合体。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该融入这个网络,融入更大的价值网络、更多的价值网络。
第九,企业是全球性组织。现在新木桶理论出现,也就是说短的那一块不做了,就做最擅长的那一块,每个企业都经营优势,就像每个人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成本很低,效率很高。由木桶理论发展到新木桶理论,每个企业根据全球定位,你做一段,我做一段,全球集成,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最终的企业就是全球化组织。
第十,企业是体系性的组织。最终把企业打造成一个体系,也就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具体到一个人很平凡,但成为一个体系就很厉害。通过打造这个体系,使管理达到最高境界,即没有管理;使战略达到最高境界,即没有战略。就像高速公路一样。第十一,最重要的就是诚信!
企业的作用:
1.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2.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3.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企业-来源流变
企业对于中国而言,企业一词并非中国古文化所固有,和其它一些现在已经广泛使用的社会科学词汇一样,是在清末变法之际,由日本借鉴而来。而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引进西方的企业制度过程中,从西文翻译而成。因此,探询企业的语源,绝不能从中国和日本的词语构成入手,只能着眼于移植的“母体”,即西方语汇。
与企业一词相对应,英语中称为“enterprise”,法语中称为“entreprise”,德语中称为“unternehmen”。由于欧洲语言大多受到拉丁语的强烈影响,且基于历史原因与地理因素,各国之间不断地移植与融合,使其词汇构成与内涵极为相似。以英语为例,企业一词由两个部分构成,“enter-”和“-prise”,前者具有“获得、开始享有”的含义,可引申为“盈利、收益”;后者则有“撬起、撑起”的意思,引申为“杠杆、工具”。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表示“获取盈利的工具”。
日本在引进该词时,意译为“企业”,从字面上看表示的是商事主体企图从事某项事业,且有持续经营的意思。据此,可以认为,企业一词在语源意义上是作为权利客体存在的,它是"主体从事经营活动,借以获取盈利的工具和手段"或者"创制企业和利用企业进行商事营业活动并非商事主体的终极目标",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谋求自我利益的极大化”。
企业的英文解释
enterprise:Anenterpriseisacompanyorbusiness,oftenasmallone.
company:Acompanyisabusinessorganizationthatmakesmoneybysellinggoodsorservices.
business:Abusinessisanorganizationwhichproducesandsellsgoodsorwhichprovidesaservice.
现代汉语中企业一词的用法源自日语。与其它一些社会科学领域常用的基本词汇一样,它是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与制度的过程中翻译而来的汉字词汇。戊戌变法之后,这些汉字词汇用法被大量由日语引进现代汉语。与企业一词在用法上相关与相似的,还有“业务”一词。在中国大陆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是与“事业单位”平行使用的常用词语。
《辞海》1979年版中,“企业”的解释为:“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事业单位”的解释为:“受国家机关领导,不实行经济核算的单位”。
在20世纪后期,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领域新概念大量涌入的背景下,“企业”一词的用法有所变化。一方面,大量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在一些新概念中,其含义不限于商业或盈利性组织,这种用法目前主要来自对英文“enterprise”一词的翻译。
目前在公共媒体中出现的“企业”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用法:较常见的用法指各种独立的、营利性的组织(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并可进一步分为公司和非公司企业,后者如合伙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另一种用法与组织接近,可以用来泛指公司、学校、社会团体乃至政府机构等。后一种用法主要出现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一些专有名词中,例如企业应用(enterpriseapplications)、企业计算(enterprisecomputing)、企业集成(enterpriseintegration)、企业工程(enterpriseengineering)、企业架构(enterprisearchitecture)、企业建模(enterprisemodeling)等等。
企业-性质分类
企业关于企业种类,中国《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及有关法规有相关规定。企业法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联营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公司种类又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又分为国有独资公司和非国有独资公司。
.国有企业: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资产的投入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就是国有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形式之一。中国最早是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中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它的特点是:第一,生产资料属于集体经济成员共同所有,共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成员根据他对集体经济的贡献来分配其经营成果。第二,它的公有化程度低于全民所有制,范围较小。第三,集体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差别。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联合体。经营管理上已经不限于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生产经营、成果实行单一按劳分配的形式,而是实行了集体所有分散经营、各负盈亏等多种形式。
联营企业:联营具有法人型联营、合伙型联营和合同型联营三种形式。"企业之间或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称为联营企业。
三资企业:通常把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统称为三资企业。它是经中国有关部门批准,遵守中国有关法规规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国外投资方与我国投资方共同经营或独立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改革开放以来,三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系统一个组成部分,办好三资企业,对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出口渠道都具有重要意义。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他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资金的组成结构上。
企业-存在原因
企业1937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斯(R.H.Coase)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被认为是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开端。在此之前,关于企业本身的性质是什么,是一个被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忽略的问题。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是厂商的生产过程看成一个“黑匣子”,即企业被抽象成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
目前,关于企业性质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具有不同观点.相互之间也存在一些争论。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是从科斯所强调的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性质的。
交易成本
什么是交易成本呢?任何交易都可以看成是交易双方所达成的一项契约。所谓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根据科斯等人的观点,一类交易成本产生于签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这些偶然因素或者是由于事先不可能被预见到而未写进契约,或者虽然能被预见到,但由于因素太多而无法写进契约。另一类交易成本是签订契约,以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企业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呢?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可以设想两种极端的情况。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每一种生产都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如一个人制造一辆汽车。这样,这个人就要和很多的中间产品的供应商进行交易,而且,还要和自己的产品的需求者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交易都通过市场在很多的个人之间进行。在另一种极端的情况下,经济中所有的生产都在一个庞大的企业内部进行,如完整的汽车在这个企业内部被生产出来,不需要通过市场进行任何的中间产品的交易。由此可见,同一笔交易,既可以通过市场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企业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企业之所以存在,或者说,企业和市场之所以同时并存,是因为有的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更小,而有的交易在市场进行成本更小。
企业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具体地说,市场主要有哪些优势呢?就在市场上购买中间产品而言,由于大量的厂商一般都从少数几个供应商那里买货,这就有利于这几个供应商实现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而且,中间产品供应者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迫使供应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当少数几个供应商面对众多的中间产品的需求者时,这几个供应商可以避免由于销路有限而造成的需求不稳定所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稳定的销售额。
企业配置资源的优势
企业又主要有哪些优势呢?首先,厂商在市场上购买中间产品是需要花费交易成本的,它包括企业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签订合同及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的费用。如果厂商能够在企业内部自己生产一部分中间产品,就可以消除或降低一部分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其次,如果某厂商所需要的是某一特殊类型的专门化设备,而供应商一般不会愿意在只有一个买主的产品上进行专门化的投资和生产,因为,这种专有化投资的风险比较大。因此,需要该专门化设备的厂商就需要在企业内部解决专门化设备的问题。最后,厂商雇用一些具有专门技能的雇员,如专门的产品设计、成本管理和质量控制等人员,并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这种办法要比从其他厂商那里购买相应的服务更为有利,从而也消除或降低了相应的交易成本。
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指出,导致交易成本在市场和企业这两个组织之间不相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契约的任何一方都会努力去设法收集和获取自己所没掌握的信息,去监督对方的行为,并设法在事先约束和在事后惩罚对方的违约行为等等。所有这些做法,都会产生交易成本。由于这些做法在市场和企业中会各自采取不同的形式,所以,相应的交易成本也就不相同了,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以上这些做法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往往是很高的。因此,通过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可以使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消除或降低一部分市场交易所产生的高的交易成.
尽管企业的内部交易会消除或降低一部分市场交易成本,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企业所特有的交易成本。导致企业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也同样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具体地说,首先,企业内部存在着各种契约关系,其中包括企业与劳动者的契约关系、企业与管理者的契约关系等。企业要对其所雇用的工人、产品推销员,直至经理等各类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还要诱导他们为企业努力工作。所以,企业在签订契约,以及在监督和激励方面要花费成本。其次,一方面,企业决策者往往要从下级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上层的决策信息又要通过向下级传递而得到实现。这两个不同方向的信息传递,都会因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隶属层次的增多而被扭曲,从而导致企业效率的损失。再次,企业的下级往往出于利己的动机向上级隐瞒或传递错误的信息,以使上级作出有利于下级的决策。或者,下级对上级的决策仅传递或执行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些都将导致企业效率的损失。由此可见,企业的扩张是有限制的。根据科斯的理论,企业的规模应该扩张到这样一点,即在这一点上再多增加一次内部交易所花费的成本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所花费的成本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