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班组管理
Aaron · 2010-02-07 10:22 · 15459 次点击
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企业最基本的“细胞”——班组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切实加强煤矿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建立良好的班组约束、激励机制以及班组长选拔机制,提高班组的凝聚力,文章研究了群体动力理论在煤矿班组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研究群体行为对个体安全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了将群体动力理论应用到班组安全管理中的针对性措施,运用QSIM算法以及BP神经网络系统等手段,定性模拟班组长以及班组成员之间的心理归顺博弈,积极发挥正式群体以及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关键词:群体;群体压力;群体规范;班组安全
一、问题的提出
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据大量事故案例分析,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设备隐患没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班组成员自身没有从思想深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被动地对待安全问题,安全教育仍然停留在“你教我念”的传统形式,效果不明显。所以本文尝试将群体动力理论应用到煤矿班组安全管理当中,凭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力,调动个体在班组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变过去的“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行为规范程度,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群体动力对个体安全行为的作用
企业职工的安全行为主要是在生产过程的群体中发生的,必然会受到其所在群体的群体行为和群体动力的制约和影响。群体动力对个体的安全行为有如下的作用:
首先,当个人在群体中工作或有他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和安全行为的程度比单独活动时高,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
其次,由于群体规范的导向作用,促使存在不安全行为的班组成员回到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准则上来,按照行为规范进行安全生产,这种现象就称为安全行为标准化倾向。在安全生产上群体行为规范有两种:一是由组织明文规定的安全行为规范;二是非正式的、由成员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行为规范,多表现为不安全的行为规范,如习惯性违章操作等行为。
再次,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对安全管理具有双重作用,利用得当可产生积极作用。在生产中,当群体规范与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一致时,群体活动的安全状况就比个体活动强,这就是群体支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能辩证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将追求生产效益作为群体的主要目标,可能使群体失去“安全第一”的原则,这是群体支持作用的不利状况。
三、应用实践
企业安全目标及个人的需要,不仅要通过个人努力,而且要通过群体的整体作用发挥才能得以满足和实现。那么,如何有效地应用群体动力理论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良好的群体安全意识的建立
现代企业管理由对人的管理转变为激发人参与管理,加强民主管理,要善于倾听员工的不同意见,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安全决策,通过群体决策真正实现员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安全意识转变。通过群体内民主评议,对安全工作献计献策,提合理化的建议等来激励群体成员的安全意识,采取各种手段强化群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群体观念。班组可以利用开展安全征文、大讨论、演讲报告会、工伤事故画册、灯箱、板报、墙报、安全知识问答、安全知识竞赛、文艺节目、安全牌板、安全走廊、编印事故案例、施行事故预案机制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教育,同时定期召开职工家属座谈会,利用“互保”、“联保”对“三违”人员实行亲情帮教,使安全教育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人人讲安全,人人为安全。
(二)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发挥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接受并且遵循它们。有的是正式规定的,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但大部分规范是自发形成、约定俗成的,如文化、风俗、时尚、舆论等。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人格变化的发展,对成员的行为有导向作用。群体行为是受群体规范制约的,企业应把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现场“5S”现场管理结合起来,融于群体行为规范之中,使之成为群体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三)提高群体内聚力,增强群体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
根据三隅二不二的研究发现,在应用群体动力学预防事故时,仅仅单纯开展以群体决策为中心的小群体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效果的。这是因为引进群体决策法时,具有高度成熟性的工作场所群体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工作场所群体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士气低,协作性差,安全小群体活动就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这就涉及到群体内聚力的问题。
群体内聚力是实现群体功能达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群体内聚力高,其成员关系融洽、团结合作,能较顺利地完成组织的任务;反之,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相互摩擦,不利于组织任务的完成。
安全工作是人人有责,彼此密切相关,只有整个群体团结协调,才能顺利展开,反之就会困难重重。如企业开展的“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三不伤害活动,就明确表达了群体中各个成员间的密切关系,没有团结协调的精神,三不伤害是不可能做到的。当前企业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如“三群(群策、群力、群管)”对策、班组建小家、“绿色工位建设”、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等,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班组把班组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结合起来,采取劳动优化组合的形式,把非正式群体转化为正式群体,实行“将点兵、兵择将”的自由组合,由于这些人感情、志趣相投,价值观相一致,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