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造力

  QCHAO ·  2010-02-20 10:23  ·  27319 次点击
目录
什么是科技创作力
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性
客观性的科技创造力
主观性的科技创造力
科技创造力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科技创作力
科技创作力:简单地说,科技创作的历程,有模仿,有应用,有创新。基本上,模仿无须假设验证的历程。严格地来说,不属于科技创作。反之,应用与创新两者都必须有假设验证的历程。若从技术的文脉性来看科技创作,应用别人的点子或想到从未有的点子,在科技创作上,可以从知识性、假设验证及实验制作的技术来看科技创作力。通常这三者间必须达到某个临界点,才能真正的产生科技创作。进一步说明如下:
知识临界点=K,而K=k+1(不同知识累积)
假设验证临界点=H,而H=h+1(假设一开始有很多,验证到后来是愈来愈少)
实验制作临界点=P,而P=p+1(累积不同的实验制作经验)
知识与经验的累积或假设试探的收敛,再到达发明的临界点前,或许可称为科技创作酝酿期(IncubationofTechnologicalCreation)。而K+H+P汇合到达临界点,可称之为科技创作顿悟(EnlighteningofTechnologicalCreation)。
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性
创作力的开发是人力资源发展中最重要的课程。人类的文明始自于创造,成之于创作。无论是生活科技或艺术的创造,都带给人类生活上的便利与质量的提升。对于科技创作力、经常以对个人效益、社会及经济效益来分析其贡献程度论断,科技创作力的强弱。如:
个人:人身安全或身心发展上有帮助
社会:公共安全或治安上有所帮助
经济:生产、工作效率之提升及省能源,少污染或延长产品使用年限上有所帮助。
以上是宏观的看法,若微观的看法,则通常会考虑科技创作品在应用、操作、维护、保存与时间、空间及效益性之交集。进一步说明如下:
时间性:操作能省时、应用能随时、保存能长时、清理能省时。
空间性:操作不须太大空间、可随处应用,应用范围广,保存省空间或随处可保存。
效能性:操作或应用能省力,减少人身的负担,增加人脑/四肢的可应用性,操作安全性增加,保存及清理上安全与美观。
试图把科技创作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角度来看,创作力的贡献度而论断科技创作力。一般发明竞赛,常从这宏观、微观两个观点综合批判,从外在因素给予认定科技创作力。假若,进一步探讨科技创作力的思维,为何会想出这样的天工开物途径。则或可提供从事科技创作的人,窥其创作的奥妙,因而提升科技创作力。
客观性的科技创造力
若进一步分析,知识的既存性、假设的容易性及实验制作的经验性,可以发展出客观性科技创作力的等级。而要架构客观性科技创作力之等级。首先要先分类知识的既存性,假设的容易性及实验制作的经验性。
知识的既存性之有无:是指在过去的文献数据或作/产品之有无。
假设容易性之易与不易:是指容易联想作假设的易或不易。通常愈不易假设,是领域差别愈大。
实验制作经验性之有无:在发明或创作的实验制作技术是否有别人或单位已经有做过或拥有。
根据这三个要素,以简单的二分法来架构客观性创作等级,则大约可分成八个等级(如下表)。若从文脉性而言,文脉性愈高的(知识已普遍存在,假设验证较容易,实验制作技术已开发),则科技创作力等级是愈低。
主观性的科技创造力
在前面部份,是以产品或生产技术开发为中心的观点来谈科技创作力。假若以个人能力来分析,怎么样的人较有科技创作力,则必须考虑一个人在科技领域之知识力的深广度,思考力的活性化,实作力的准确度效度及创作的行动力(不能光说不练)与贯彻力(不能半途而废)。前三者,知识力、思考力及实作力是创作的必要条件;后两者行动力及贯彻力是创作的充分条件。
知识力:与读书广度、深度有关;
思考力:与问题发现、解决或分析、批判、想象有关;
实作力:与机件之分解、组立之准确度或效度(转移到类似机件的分解组立能力)有关;
行动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启动力;
贯彻力:将一件事做完或告一段落的心态。
以下针对着科技创作力的必要条件---能力面来架构,个人能力与科技创作力之等级。若仍以二分法来分个人知识力、思考力及实作力的强弱来判定可能的科技创作力,亦可分成八个等级。
科技创造力的思维模式
一个创作品到底创意在哪里,或创意何处来,是许多人力资源发展或教育专家所关心的。在了解创意在哪里、创意何处来,才能将创意扩散。换句话说,科技创作的创意在哪里亦就是科技创作的思维有多少模式。而创意何处来是指点子寻找的方式(Approach)。一般说来点子寻找的Approach可分:自己依经验知识来独自思考,与人讨论或请教他人(讨论包含团体思考的技法如Brain-storming),参考别人的作品或模型,找寻相关文献。这四种Approach常依每个人在该创作领域能力,有不同的应用。若把科技创作能力分三个层级:先知先觉型勘而后知型®教而后知型。先知先觉型的科技创作人,就会采自己思考或文献探讨。勘而后知型比较会采参考别人作品或模型及与人讨论或文献探讨。教而后知型则较可能采请教他人及参考别人作品或模型。
另外,科技创作的思维模式,基本上,大略来分是样式(feature)的创新或应用机能(function&mechanisms)的创新或应用材料(material)的创新或应用。若一个产品或制程创意包含三个构面:样式、机能及材料的创新,则科技创创造力次之,样式与材料创新又次之,机构与样式又次之。
若以条列式来看,若产品或制程的创新性涵盖愈多变项(如下表)则是愈多科技创作力。问题是,材料的创新,可能比机构创新所需的知识、假设及实验制作更多或更广,而机构创新比样式创新所需的知识、假设及实验制作更多、更广或更深。但到底更多是多多少、更广是广多少、更深是深多少,这就是创作力(creativepower)的指数有多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一个创作品(产品与生产技术创新)或许不仅一项思考点,大都可能是多项的。因而,在计算科技创造力积分时,第二样之科技创作思考力指数算出后,再评比产品之点子何在,是采用他物或有哪些(样式、机构、材料),及样式、机构、材料有哪些自创新,合起来计算,可算出一个人在创作品之思考积分。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