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熟练说

  仪器信息网 ·  2010-02-21 13:54  ·  15834 次点击
劳动熟练说概述
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SkillTheory)、劳动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加以发展,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和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
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这是他本人对这个“谜”的解释。为什么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呢?他说这是由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工人进取精神较强的结果。这些论点,可以看作是熟练劳动或人类技能说的雏形。但是,一些人士认为里昂惕夫的解释过于武断,一些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雷宁(Krelnin)经过验证,认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欧洲工人相比,最多高出1.2—1.5倍,因此,他的这个论断,通常不为人们所接受。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针对要素禀赋理论关于各国拥有同质的生产要素的基本假定,认为一个国家的劳动要素很难说是同质的,而是可以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生产技能的组别。一个国家尚且不能说有同质的劳动要素,那么,就国与国之间劳动要素的相互比较而言,就更谈不上所谓同质性了。
基辛根据美国196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将美国的各类就业人员划分为8大类,并将前7类统称为“高技能劳动”(TheHighSkilledLabor),将最后一类称为“低技能劳动”(TheLowSkilledLabor):
科学家和工程师;
技术员和制图人员;
其他专业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
技术工人;
其他熟练手工操作工人;
销售人员;
半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
基辛认为,由于每一个就业者接受的教育和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特长不同,因而在他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劳动技能的高低差异。通过研究,基辛发现,美国各行业的出口数量同该行业总产量的比率,即该行业的出口在全行业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同按以上序列划分的美国就业人员劳动技能的高低呈现正相关关系;某一行业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越高,该行业的出口占全行业生产总量的比重越大。同时,基辛还发现,在美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如按以上序列将其中包含着的劳动要素加以细分,前7类高技能劳动大约占55%,而在美国的工业制成品进口中,这一比重只有43%。这就是说,美国出口的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TheHighStilledLaborIntensiveGoods),进口的是“低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TheLowSkilledLaborIntensiveGoods)。
此外,基辛还就13个工业发达国家劳动要素的技能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美国的各类高技能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说高技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结论。
因此,在季辛看来,里昂惕夫对他自己的验证结果所作的解释是合理的。正是由于美国在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产业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才致使美国各行业的“出口/总产量比率”同该行业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高低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进而导致美国作为一个高技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低技能劳动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大量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低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美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和商品流向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矛盾。
参考文献季辛.劳动技能和比较优势.《美国经济评论》,1966年,第2卷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