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
仪器信息网 · 2010-02-22 09:46 · 29243 次点击
校本管理是相对于外控式管理而言的,它是指以学校自主管理的办学,取代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并以独立法人资格对学校发展承担责任的学校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外控管理基本上是排斥,甚至是压抑创新教育的,而校本管理是支持和鼓励创新教育的,这从外控管理和校本管理的对比分析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两种管理模式不但在理念层面上不同,而且在操作层面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外控管理所依据的是中央集权原理和标准,学校仅是一个执行系统,教育思想、教育方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各种规章制度全由上级制订,上级是决策者,指挥者,是人、物、信息等资源的控制者,又是教育目标、教育质量、教育成效的监管、评估者。权力运用偏重于法定权、奖赏权及强制权。教育标准是标准化、规范化、一律化、重视的是静态的终结性的结果。学校管理者只须被动地按章办事即可,一切工作唯上级马首是瞻,请示、汇报等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常态。不论哪一级教育和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只能按共性来制订政策,进行决策,实行指挥和监控,这显然不可能顾及到各校的差异,因此,各个学校难以标新立异。就我国目前而言,外控管理主要来自上级。校本管理则与此相反。它所依据的是权责下移原理和殊途同归原理,是一种自行管理系统,重视的是主体意识的张扬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学校拥有自主权,根据学校实际进行决策、实施、监督,由校长、教师、家长甚至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它是多元的、民主的、全面的,这些角色之间主要不是层阶关系,而是伙伴关系,是相互合作者、支持者。这种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运用上级分配的教育资源,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发拓展各种教育资源。管理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不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也不能仅*经验,而应是积极地投入,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的是现代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技术,它注重个性和特殊,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重视过程的发展,评估指标是多元的和多层面的。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显然是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的。校本管理是建立在六个假设的基础上的,即:第一,相信由外界强加的教育决定剥夺了某些与学校有关的人的权力;第二,认为学校是教育系统中基本的决策单位,因此应该给学校识别学生需要并对之作出反应的能力;第三,认为那些对某一主题了解最多的行动者应该有权对该主题作出决策,相信学校通常知道得最多,相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最可能作出明智的决定;第四,相信与学校系统有关的人有参与过程的权利和义务;第五;相信那些受学校决策影响最深的人,即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在学校事务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六,假设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员工和社区有独特的要求,他们能最好地识别和满足这些要求。校本管理意味着教育权力的重新分配,总的趋势是权力下移。这种权力下移并不意味着上级教育权力的旁落,也不意味着学校的“无法无天”。无论如何,也不论任何制度下和任何时候,集权和放权都是相对的。国家对于教育立法、教育目的的制订和教育成就监测的权力是不可下放的,下放的更多的是资源自决权,如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等。上级应该从一个绝对的控制者变成政策引导和提供资助者;由无所不包,而变成宏观管理者,把应该下放的权力还给学校,这也就等于归还了学校的主体地位,使学校能依据实际,创造性地发展。校本管理意味着学校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般来讲,责和权是不可分割的,无权则无责,有权则有责,小权则小责,多权则多责。“当资源分配的决策权更多地交给学校时,学校员工一般地对他们的绩效和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负更多的责任。”校本管理意味着学校的全面的改革,它不仅是教育权力的变更,上级与学校关系的变更,外控力的减弱,而且是学校管理的全面变更,包括校长角色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课程设置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估和监测手段的转变等等,还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对民办学校而言,还有学校与校董事会关系的转变等等。其中校长的角色,不再是单纯地处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传声筒”、“中转站”,而是个多重身份的集合体,是领导者,也是合作者、学习者、变通者和促进者。校本管理能否成功,创新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理念和素质。我国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对学校的控制是严格的、全面的、细微的。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的控制有所减少,然而就目前看,控制仍嫌过多,过宽、过泛,距真正的校本管理还有相当的距离。管理不能以校为本,学校没有自主权,就难以开展创新教育。这正是当前创新教育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上,人们都认为实施创新教育有价值,是国家所需、民族所需、社会所需、教育所需,可就是难以操作,难以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中去的根本原因。要推进校本管理,当前所能做的就是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首要条件。校长负责制在我国走过了一个比较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现在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几乎全部是校长负责制,可仔细考察就可以看出,当前的校长负责制,有其名,无其实,形式的多,而内涵的少,校长名义上是学校法人代表,拥有办学自主权,而实际上除民办和私立学校外,校长仍然是一个被动者,他们并没有多少人事权、资源拓展和分配权、招生权、课程设置权和教育教学改革权。上级的控制,升学的压力,把他们的自主权压缩到极小的空间范围之内。就是这点剩余的权力,相当部分校长也并没有用到创新教育上去,而是擅自违背有关规定和无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顾教职工的实际而做出违背教育和学校发展规律的事情来,如加班补课、加重师生负担等。这是必须反正的。校长负责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决定,而是一种学校管理制度,它使校长和学校拥有更多的决策、指挥和发展权,是以校为本,广泛参与,民主治校,自主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学校管理体制。什么时候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才算真正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才算迈向了校本管理,创新教育的实施才有了真正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