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时

  Aaron ·  2010-02-22 23:40  ·  38130 次点击
什么是测时
测时是指以工序作业时间为对象,按操作顺序进行多次重复观察,并测量其工时消耗的一种方法。
测时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研究、总结和推广先进生产者的操作经验;同时为寻求合理的操作方法,确定合理的工序结构,测定工人完成工序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时间消耗量,为制定作业时间定额提供资料。
测时的类型
测时,按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人测时和工组测时;按观察记录方式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连续测时、反复测时(抽测)、循环测时。其中,对个人的连续测时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具有代表性。
1、连续测时
由观察人员以秒表为工具,按工序操作单元顺序逐一观察,记录当时时间和发生事实的测时。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工序作业的观察中,自始至终不让秒表停止,仅按划分各操作单元界限的定时点记录起止时间,待全部观察次数进行完毕后再计算各操作单元、各次观察的延续时间。连续测时主要用于研究完整工序的操作构成和时间消耗。在制定技术定额时被广泛采用。
2、反复测时
由观察人员用秒表对一个个操作单元独立进行观测、直接记录操作延续时间和事实的测时。主要特点是:某一操作开始即启动秒表,操作结束即停止秒表,记录下该操作绝对延续时间,使秒表复位归零,再继续下一操作的测时。此法又称归零法。在时间研究中,反复测时多数用于抽测一个工序中的某些重点操作单元的延续时间,达到特定的目的,故反复测时又称为抽测法。
3、循环测时
将工序全部操作单元划分为依次减去一个单元的多个操作组合,由观察人员用秒表循环观测记录各组合的延续时间和事实的测时。实施步骤:
划分并排列操作组合;
依次分别测定各操作组合的消耗时间;
计算工序平均作业时间;
计算各操作单元平均延续时间。
循环测时的主要特点是只测定操作组合的时间,由测得的工序平均作业时间倒算各操作单元的平均延续时间。此法仅用于作业时间特别短(操作延续时间小于0.06分)的那些工序的时间测定和结构分析。
测时的程序
测时步骤:分为3个,即准备工作,测时观察,整理和分析。
1、准备工作
1)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如果测时是为了制定定额,应当选择介乎先进和一般之间的工人为了对象;如果是为了总结先进操作经验,应选择先进工人作为对象;如果为了找出完不成定额的原因,则应选择完不成定额的工人为对象。测时对象确定后,测定人员要将测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向工人讲清楚,以便取得工人的配合。
2)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如工种、技术等级、工龄、设备、工具、工作地布置、环境条件等。如果测时是为制定时间标准提供资料,还需要在作业现场,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如工作地服务、技术服务和合理布置工作地等。
3)根据实际操作步骤,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原则是:把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机动时间、机手并动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要分开。在划分操作的基础上,确定定时点,作为区分上下操作之间的界限,以保证每次观察记录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定时点应选择声音或视觉上容易识别的标志。
4)测时最好在上班后一、二小时,待生产稳定后进行。测时观察的次数,要根据生产类型、作业性质(机动、机手并动、手动操作)和工序延续时间长短等条件来确定。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测时精确度要求高,观察次数比单件小批生产类型多些;工序的延续时间长,每次测定的结果出现的误差相对小些,观察次数可以少一些。一般机动操作比手动操作稳定,观察次数也可少些。以上各项准备工作都要填写在测时卡片上。
2、测时观察
通常采取连续测时法,按操作顺序连续记录每个操作的起止时间。也可以采取反复测定法,反复记录一个操作的延续时间。如果工序中的操作延续时间较短不容易连续记录,可用交替测时法。如第一次测定一、三、五项操作,第二次测定第二、四项操作,交替测定记录。在测时过程中,测定员思想要集中,严格按照确定的定时点进行记录,如果出现中断或不正常的情况,应在测时卡片上注明。
稳定系数=测时数列中最大数值/测时数列中最小数值
3、整理和分析测时资料
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1)根据测时记录计算出每一操作的延续时间。
2)检查核实全部测时记录,删去不正常的数值,求出在正常条件下操作的延续时间。
3)计算有效观察次数,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
4)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操作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可靠程度。稳定系数是测时数列中最大数值和最小数值之比。
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测时数列波动小,比较可靠;反之,说明数列波动性大,可靠性小。稳定系数超过规定的程度,就需要重新测定。标准的稳定系数是根据生产类型、操作时间和作业性质决定的。
5)根据每个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计算出工序的作业时间,再经过工时评定,达到符合定额水平要求的,可作为制定作业时间定额依据的时间值。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