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目标
Aaron · 2010-02-23 16:40 · 16825 次点击
经营目标是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时期预期达到的水平与成果,它是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经营目标的内容。经营目标通常由以下四项组成:1.贡献目标。主要指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产值、上缴利润和税金等,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2.市场目标。主要规定产品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等。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开拓新市场,为市场提供符合需要的产品,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成为信得过的企业。3.利益目标。指利润、奖金等,力求创造更多的利润,并为职工提供较优的奖金和福利。4.节约目标。如规定各种消耗、成本、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节省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农业企业经营目标确定以后,必须要分解到其所属的各部门、各个单位或个人从而形成总体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工作的总目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在制订总目标时,要注意综合平衡,留有余地。2.中间目标。是指为实现总体目标而进一步分阶段、分部门规定的目标。农业企业每一业务部门和生产单位都要为实现总体目标承担责任。3.具体目标。是指为实现中间目标而具体落实到每一职工应达到的要求。具体目标一般是时间较短、范围较小,要求具体的小目标。
(二)经营目标的制订要求。1.贯彻全员性原则。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应组织全体成员参与经营目标的制订,并采取上下协商的办法围绕总目标来制订本部门和个人的目标。这样,就能把每一职工的具体工作同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企业的经营目标既要全面又不能太繁杂。经济目标是基础,但不能把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遗漏了;主要制订有形目标,但对于无形目标(如信誉、企业文化等)亦应关注。为使总体目标简明、扼要,可以分析目标之间的主次从属关系,进行精简合并,以利于目标的决策和实施中的监控。3.经营目标应有主次之分。制订经营目标时,应把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的全局性的经济指标,首先列入总体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它目标,使各项目标协调平衡,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4.开展可行性分析。要使制订的目标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一般应对产品资源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保证程度及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对生产条件分析,论证劳力、设备、原料、资金和社会化服务的保证程度;对市场进行可行性分析,预测市场条件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趋势;对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预测投资、成本和收益的状况。
(三)经营目标制订的一般的程序。1.经营目标的分解。可按时间和空间加以分解。按时间分解就是列出每一时间单元中经营目标应实现的程度。按空间分解,就是把各经营目标归口落实给各职能部门和各单位,经营目标分解与归口落实后,就成为各部门、各单位的目标责任。在此基础上应绘制经营目标分解图表,以便各部门、各单位进行目标管理。2.制订措施,编制计划。实现经营目标,往往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针对各种制约因素,结合企业的具体条件,对可能采取的多种措施作选优决策。选择的标准,一般要符合经济、合理、高效的原则。实现经营目标的基本措施确定后,还应编制经营计划。农业企业根据需要,可以编制全面的经营计划,也可以针对主要的目标与措施编制专项的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应与联产承包合同联系起来。3.监控和评价。经营计划转入执行阶段时,必须根据执行计划和实现目标责任的需要,授予各部门、各单位以相应的权力,使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履行职责,及时处理有关事项。同时要及时取得反馈信息,对经营过程进行监控,针对存在问题发出新指令。作为执行部门(单位或职工),亦应依靠自己的判断,实行自我控制,以期实现经营目标。还要在经营计划实施过程中,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主要是考核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既要看到成绩,又要分析问题,以便总结经验,激发热情,投入下一轮目标管理周期。六、经营结构农业企业的综合经营结构,是指各经营部门(项目)的组合方式、经营规模及其比例关系。农业企业的不同经营部门,在产品的种类和用途、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工艺、生产组织和经营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农业企业的综合经营结构是有层次的、相互联系的,是由若干经营部门(项目)组成的经营系统。
(一)农业企业的综合经营系统。按经营内容划分,农业企业的经营部门系统如图2—3所示。按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划分,农业企业的经营部门系统如图2—4所示。农业企业综合经营的目的在于:在产供销各个环节和农工商各业经营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因而必须研究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和比例关系,实行统筹安排、综合平衡,才能形成一个经济效益高的综合经营结构。
(二)产品生产的经营结构的确定。确定农业企业的综合经营结构,首先要确定产品生产经营结构,合理安排各生产部门的经营规模及其比例关系。其基本要求是:1.遵循产品生产经营结构的发展规律。一般是按照单一生产→多种经营→专业化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的。专业化生产有其优越性,但不是越专越好;生产规模呈扩大的趋势,也不是越大越好。各项生产应逐渐形成合理的生产链,使各种主、副产品得以综合利用。无论从水平、垂直的循环的角度来考察,各生产项目应相互提供原料和有利于供产销的结合。例如以粮食生产和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企业,其生产链如图2—5所示。设计生产链,除定性设计外,还应有定量计算,以便控制各项生产的规模,使各种主、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达到平衡。2.确定产品生产经营结构的原则。主要有(1)适销对路,以销定产。这是发展商品生产和改革开放搞活的要求。(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要根据经营环境的要求和企业的内部条件,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发挥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要开发资源、开发新产品,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3.制定出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评价产品生产经营结构的标准。主要是技术先进性(产品的生产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化)、经济合理性(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生产可行性(生产资源有保证,产供销协调等)。
(三)生产资源的经营结构的确定。生产资源经营结构是通过价值形态,计算农业企业各种基本生产资源的投入量在总生产资源投入量中的比例关系。确定生产资源经营结构要解决如下问题:1.合理组合生产资源。合理组合生产资源,主要是从产品生产的特点和拥有生产资源的状况出发,优选生产资源组合的类型。一般有如下几种类型可供选择:劳动密集型。指在生产资源组合中以劳力为主,即在生产过程中以投入活劳动为主的类型。这种类型适于机械化水平低,主要靠人工操作、经济规模小和劳力资源多的企业采用。其优点是可以安排较多的剩余劳力就业;在工资水平低的情况下,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其缺点是劳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资金密集型。指在生产资源组合中以物资和技术装备为主,即在生产过程中多投入物资和技术装备,少投劳力的类型。这种类型适于机械化水平较高,经营规模较大,劳动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采用。其优点是劳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较高。其缺点是占用物资和装备多。知识密集型。指在生产资源组合中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即在生产过程中更多地投入智能资源的类型。一般来讲,知识密集型依靠先进技术和改善管理,实现较高的功能,节省劳力、物资、能源,经济效益高。所以,农业企业应尽可能地采用知识密集型。2.重视开发利用生产资源。改善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源经营结构,必须重视生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目前,农业企业在生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土地利用率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劳力资源大量剩余,但劳动力的素质有待提高;原材料如化肥、燃料、饲料、钢材等供应不足,而且有效利用率低;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有待提高。因此,农业企业应重视生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制订出生产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并加以实施,以便发挥资源优势,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3.合理配合生产资源。生产资源的配合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在质的方面,不同性质的资源(如土地、材料等)利用要求相适应的物质技术装备与其相配合;怎样的物质技术装备,就要配合怎样的劳动者和采取怎样的技术和管理。在量的方面,生产资源配合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如不同的肥料配比、饲料配比和各种机器使用的劳力配比等。实现科学的配比,才能提高生产配合的整体功能。有些生产资源具有多种功能,还可以相互替代。在两种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价格水平不同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应尽可能以充足的资源去替代稀缺资源,以廉价资源去替代价格昂贵的资源。如土地不足,可用增加投资、提高集约化水平的办法来替代;劳力不足,可用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办法来替代;化肥与有机肥料之间,精饲料和粗饲料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替代关系。解决生产资源配合问题,常用的计量方法有资源的边际代换法、价值工程法、线性规划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