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中心
QCHAO · 2010-02-25 20:05 · 25965 次点击
费用中心是指仅对费用发生额负责的责任中心。是用货币量衡量投入或费用的责任中心,而产出却不用货币量加以衡量。是以控制经营费用为主的责任中心。费用中心可应用于管理部门、行政部门等顾问、人事之费用预算支出,其目的乃在于支出预算内提供最佳的服务。该中心最大的优点乃为既可控制费用又可提供最佳的服务质量,其缺失则为不易衡量绩效。
目录
种类
随机
酌量性
成本费用
成本控制
参考资料
种类
费用中心又有两种类型:固定费用和随机费用。
固定费用是那些有必要理由的正常支出:比如工厂中的直接费、材料费、设备、零配件等。
随机费用(也叫管理费),其合理的限度是管理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作出的判断。如果该费用中心的费用绝大部分是固定费用,那么它是一个固定费用中心;如果绝大部分是管理费用,那么它是管理费用中心。
随机
随机费用中心是费用中心的一种。它的产出是无法用货币量直接衡量的。它的支出是否合理是管理者在一定条件下做出的判断,一个公司可能有一个小型的市场中心,另外一个同行业、同等规模的企业的市场部门的人数可能是前者的多倍。两者都可以认为自己对人员数量的选择是适当的,而不存在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与否的标准。随机费用中心的主要类型是:管理和支持中心(会计、法律、公关、人力资源等)、研究开发中心、市场中心。
酌量性
适用于那些所生产的产品不能用财务指标来计量的单位,或者那些耗费的资源与取得的成果之间没有密切关系的单位,如会计、公司规划、电子数据处理、法律服务、人事管理、研究与发展,以及广告部门等,政府机关及非营利组织亦适合采用这一成本制度。酌量性费用中心通常用其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较,以衡量其绩效。酌量性费用中心的管理者与中央管理层之间具有极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在决定酌量性费用中心的预算水平时,要依赖于了解情况的专业人员的判断。中央管理层应该信任酌量性费用中心的管理者,并与他们密切配合,以确定适当的预算水平。酌量性费用中心与标准成本中心的一个主要差异在于:一旦确定了预算,那么向下级管理人员施加压力,使其实际成本低于预算的做法未必有利,也不能成为评估效率高低的依据。酌量性费用中心的控制最终还需用专业人员对该中心所提供的劳动水平和质量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在近来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基础上,以前被当做酌量性费用中心的组织单位逐渐成为标准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
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中心的形成,是由于不考核或不会形成用货币计量的收入,而只着重考核其成本或费用。
成本费用中心考核的重点是责任成本,即以责任中为对象归集的成本,在评价成本费用中心经理人员的业绩时,应以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指可预先知道的,有办法计量的,能为责任中心管理人员所控制、为其管理行为所影响的成本。成本的可控性是就特定责任中心、特定的期间和特定的权限而言的。为主要考核依据。
一、标准成本中心
标准成本中心概念的适用性:任何一种能够计量产出的数量,以及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明确的比例关系的,进行重复性经营活动的单位都可以有标准成本中心,既包括制造业的生产单位,也包括非生产组织单位。
标准成本中心评价与考核的依据:标准成本中心通常以“标准成本”作为评价、考核其实际成本水平的尺度,主要根据成本差异分析并运用可控性的概念来归咎责任,其业绩报告中应以可控成本为重点,并以此作为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不需要作出定价决策,产量决策或产品的品种构成决策,标准成本中心的经理只对产出耗用的投入成本和数量负责,对收入和利润没有责任。考虑到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或者没能按计划生产,特定的标准成本中心就会对组织内其它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标准成本中心有必要设立质量和时间的标准,并要求管理人员遵循。
二、酌量费用中心
酌量费用中心概念的适用性:产出难以计量或虽可计量但投入──产出关系又不明确,难以判断其经营效率的单位,通常以酌量费用中心的预算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或者依据对产出和低于预算标准的费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酌量费用中心的评价与考核依据:酌量费用中心通常以一定的业务量为基础,事先按期间编制“费用弹性预算”,作为评价与考核其实际费用水平的依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单纯从预算控制酌量成本中心的经理制定预算额,并要求没有上级部门的批准不能超额。的角度进行评价与考核,有可能产生负面行为,即使预算能够有节余,经理人员也有花掉全部预算的动机,以保证他们下一年度可以获得相同或较高的预算。随着作业成本计算法应用于企业的职能部门,那些以前被当作酌量性费用中心的组织单位将有可能转为标准成本中心甚至利润中心。
成本控制
企业成本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既包括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等当期费用,也包括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将计入各期费用的经营费用等等。
经营费用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企业当期发生的支出包括费用性支出、非费用性支出。发生于经营过程各方面、各环节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就是经营费用,这是企业当期发生支出的主要部分。经营费用本质上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应当计入费用要素的各种支出。经营费用通过成本费用等账户的汇集、分配、计算、结转等加工处理而计入各期费用要素。
成本费用即成本性质的费用,也即将要计入某个成本计算对象账户的费用。成本费用有多种。以工业企业为例,有材料采购中的成本费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设备安装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等。通过对它们分别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确定应该计入材料采购成本、产品生产成本、设备购置成本的数额,从而确定库存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资产的成本。可见,经营费用发生后,经过成本费用归集,形成各种资产的成本,将或早或晚被确认为费用要素。经营费用主要通过成本费用核算后而或早或晚被确认为费用要素。
费用要素中的各项费用是企业为了实现本期目标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会计上的费用要素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计入当期费用要素的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汇集的数据。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要素各个项目,其核算的真实、公允对确定财务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控制效果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企业控制整个成本的角度看,营业外支出是不用计划其发生但是要控制其发生的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
二、企业成本控制需耍针对数据加工全过程
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资金流的角度看主要是从各项支出开始的。企业发生的费用性支出,经历了经营费用核算、成本费用核算直到当期费用要素的确定这样一个数据加工过程。
经营费用是广义的,既包括应当计入当期的各项费用,也包括当期支出的购置各项资产而应当在以后各期计入费用的支出。经营费用的数据处理需要通过各个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等账户归集、加工、分配、结转,才可正式计入费用要素。其中,计入期间费用、计入生产成本、计入在建工程等账户以及在何时转入当期费用要素上是有极大区别的。其一,作为期间费用,是当期费用要素的组成部分。当期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其二,作为生产成本,需要完工入库计入产成品账户,在部分或全部销售之后,部分或全部转入主营业务成本,作为已经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其三,作为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需要以后多个会计期间跨期摊配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后,于不同年度再通过不同的步骤最终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成本费用也是广义的,既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也包括购置各项资产而发生的材料采购方面的费用支出、设备购建方面的费用支出等。作为成本费用,在发生时还不能直接与收入配比,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数据流转过程。在这个数据流转过程中,有的转入费用要素的时间长些,有的转入费用要素的时间短些。这些在经营中发生的要归集到有关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费用需要经过多次的归集、分配、结转核算过程,之后才转入费用要素。由于他们在转入费用要素的时效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损益的大小,所以整个成本费用数据流转过程在会计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企业成本控制具有聚焦效果。从经营费用、成本费用到费用要素的数据流转过程看,企业成本将企业各种费用性支出概括到了一起。整个经营费用和成本费用的核算过程客观地提供了各成本责任中心、费用责任中心的成本与费用的控制机会,从而使要素费用的控制连成了线、形成了片。一般情况下,这些成本费用中,材料采购方面的成本费用可设置“材料采购”进行核算与控制;生产方面的成本费用可设置生产成本等账户进行核算与控制;设备购置方面的成本费用可设置“在建工程”进行核算与控制。通过企业成本控制理念统一了企业耗费的所有线与面的控制,可以为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条件。
三、企业成本的控制方法
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是企业成本中发生频繁、项目复杂、金额巨大的部分。生产费用也是工业企业费用要素构成中的重要部分。而且库存材料、固定资产等各种资产的耗用也将归集到生产费用,再通过“产成品”、“营业成本”而转入费用要素。因而对生产过程的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一)实施作业成本法加强生产费用核算与控制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生产经营中各现场的各项业务、作业链为对象,对成本产生的原因及费用分类计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费用归集、分配、考核方法。
加强生产费用核算与控制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生产现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各项直接费用与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生产过程中组织管理生产而发生的间接费用。生产现场发生的间接费用种类多、地点分散、金额较大,笼统分配主观性太大,核算与控制相对困难。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生产成本中各车间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方面,能够加强对车间制造费用的控制。
在各生产现场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当紧密联系实际。按部门进行责任核算时,还应进一步按生产部门内的生产线、准备工作环节、维修工作环节、技术与质检工作环节、计划管理工作环节等组织责任核算。2.可对生产现场的制造费用核算进行改革或重新设计。具体做法主要是:
(1)在组织机构上,应更进一步划小责任中心,即在设置车间责任中心的同时,按作业环节设置责任中心。
(2)在会计科目上,应在制造费用总分类账户之下。按车间设置一级明细账,并进而按作业中心设置二级明细账,将会计科目设置与作业成本法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在核算程序上,所有间接生产费用支出除计入制造费用总分类科目外,必须同时在其一级明细账和二级明细账中平行登记。一级明细账归集数据作为车间责任核算备查资料。二级明细账归集的数据作为各作业中心责任核算资料,用于各作业中心的责任考核,并为按作业量分配间接费用做好准备;所有间接生产费用在作业中心归集到制造费用的二级明细账上后,再按各种作业量分配到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上。
(4)原始记录可以打破以前按车间设置电表、气表等的原始记录模式,针对作业中心设置各种原始记录,配备计量衡器具,以便配合根据作业环节进行的责任核算。
(5)在计划管理上,应当按企业下达给车间的生产计划制定车间生产预算,并分解落实为作业中心的责任预算。通过这样的具体运作使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方式得到创新。
参考资料
1,http://www.chinaacc.com/new/2004_6/4060214494272.htm
2,http://www.amteam.org/k/others/2002-6/446569.html
3,http://house.focus.cn/news/2007-05-15/31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