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R营销理论
Baike · 2010-02-27 10:03 · 37919 次点击
4R营销理论是由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鼻祖唐·舒尔茨(DonE.Schuhz)在4C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营销理论。4R分别指代Relevance(关联)、Reaction(反应)、Relationship(关系)和Reward(回报)。该营销理论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需要从更高层次上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的主动性关系。
目录
阐述内容
策略分析
操作要点
营销特点
营销作用
一般缺陷
常见优点
总结
参考资料
阐述内容
4R理论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消费者忠诚。它阐述了四个全新的营销组合要素:与消费者建立关联(Relativity)。在竞争性市场中,消费者具有动态性。要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重要的营销策略是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消费者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把消费者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提高市场反应(Reaction)。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关联关系,企业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反应速度和回应力;关系(Relation)营销的重要性。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发展趋势是从交易营销转向关系营销,从单一销售转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所有这一切其核心是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把服务、质量和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实现长期拥有客户的目标;回报(Retribution)是营销的源泉。对企业来说,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而企业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因此,营销目标必须注重产出和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回报。一切营销活动必须以为消费者及股东创造价值为目的。
策略分析
美国的DoneSchuhz提出了关于4R策略的营销新理论,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与顾客建立关联Relevance,反应React,关系Relation,回报Return。与顾客建立关联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企业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顾客是具有动态性的,顾客忠诚度也是变化的,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避免其忠诚度转移到其它的企业,必须要与他们建立起牢固的关联,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了顾客流失的可能性。
反应是指的企业市场反应,在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对经营者来说最现实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控制、制定和实施计划,而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做出反应,满足顾客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了解顾客与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从而迅速做出反应。而对于关系来说,则要求通过不断改进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实现顾客固定化。同时企业要注意的是尽量对每一位不同的顾客的不同关系加以辨别,这其中包括从一次性顾客到终生顾客之间的每一种顾客类型,分清楚不同的关系在进行企业市场营销时才不至于分散营销力量。与顾客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感,才能保持顾客,进一步还能把满意的顾客变成亲密的顾客。回报对企业来说,是指市场营销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一方面,追求回报是市场营销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企业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同时也要获取利润,因此,市场营销目标必须注重产出,注重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回报,一切市场营销活动都必须以为顾客及股东创造价值为目的。
操作要点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3900t575phrkpnc7hun4.gif
4R营销理论
1、紧密联系顾客
企业必须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减少顾客的流失,以此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
2、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多数公司倾向于说给顾客听,却往往忽略了倾听的重要性。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对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制定、实施计划和控制,而在于如何及时地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及时做出反应来满足顾客需求。这样才利于市场的发展。
3、重视与顾客的互动关系
4R营销理论认为,如今抢占市场的关键已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把交易转变成一种责任,建立起和顾客的互动关系。而沟通是建立这种互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4、回报是营销的源泉
由于营销目标必须注重产出,注重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回报,所以企业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不能做无用的事情。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营销的最终价值在于其是否给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能力。
营销特点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33901cjm0ngbm0bh7rg7h.jpg
4R营销理论
1、4R营销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提出了营销新思路
根据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4R营销着眼于企业与顾客建立互动与双赢的关系,不仅积极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且主动地创造需求,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建立与它独特的关系,把企业与顾客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竞争优势。
2、4R营销真正体现并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
4R营销提出了如何建立关系、长期拥有客户、保证长期利益的具体操作方式,这是关系营销史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3、4R营销是实现互动与双赢的保证
4R营销的反应机制为建立企业与顾客关联、互动与双赢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同时也延伸和升华了营销便利性。
4、4R营销的回报使企业兼顾到成本和双赢两方面的内容
为了追求利润,企业必然实施低成本战略,充分考虑顾客愿意支付的成本,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顾客份额,形成规模效益。这样一来,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追求回报就会最终融合,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当然,4R营销同任何理论一样,也有其不足和缺陷。如与顾客建立关联、关系,需要实力基础或某些特殊条件,并不是任何企业可以轻易做到的。但不管怎样,4R营销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是经营者和营销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营销作用
1、4R营销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来弥补4C营销的不足。主动地创造需求,运用优化和系统的思想去整合营销,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与客户形成独特的关系,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形成竞争优势。
2、4R营销通过关联、关系和反应,提出了如何建立关系、长期拥有客户、保证长期利益的具体操作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3、由于4R营销追求回报,企业必然实施低成本战略,充分考虑客户愿意付出的成本,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益。这样,企业为顾客提供价值和追求回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客观上达到的是一种双赢的效果。这是4P营销和4C营销所不及之处。
一般缺陷
先进的理论不易掌握,4R营销要求同顾客建立关联,需要实力基础或某些特殊条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可以轻易做到的,但4R营销模式针对了4P营销和4C营销的不足,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营销思路,是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的。
通过对上述几种营销理论的分析,又基于我国企业层次不同的情况,市场、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所以至少在一个时期内,4P、4C、4R均会在不同的企业中有不同的运用。4P营销理论站在企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是营销的一个基础框架,4C营销理论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但是他们没有侧重从企业整体运作的角度看待问题,更没有侧重从营销的核心目的去分析问题,4P营销和4C营销都是对营销过程中重点元素的静态描述,没有从营销核心目的的角度出发将其表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4R则是二者综合提炼的结果,它满足营销的核心,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4R不是取代4P、4C,而是在它们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不可把三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作为企业的营销模式,扬长避短,指导营销实践,惟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常见优点
4R营销策略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弥补了4C策略的不足,主动地创造需求,运用优化和系统的思想去整合营销,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与客户形成独特的关系,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形成竞争优势。其追求回报,企业必然实施低成本战略,充分考虑顾客愿意付出的成本,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益。这样,企业为顾客提供价值和追求回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客观上达到的是一种双赢的效果。当然4R策略也有缺陷,它要求同顾客建立关联,需要实力基础或某些特殊条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可以轻易做到的。4S市场营销策略的主要优点则是建立起一种“消费者占有”的导向,要求企业针对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对产品、服务、品牌不断进行改进,从而达到企业服务品质最优化,使消费者满意度最大化,进而使消费者达到对企业产品产生一种忠诚。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达到是消费者满意,并且树立起企业的独特品牌却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层,更关系到企业上上下下的每一个员工的态度,更要求要树立起一定的企业文化,这才能达到对于顾客的服务最好最精,才能使得顾客达到满意,对于企业的品牌产生认可。
总结
当然,4R营销同任何理论一样,也有其不足和缺陷。如与顾客建立关联、关系,需要实力基础或某些特殊条件,并不是任何企业可以轻易做到的。但不管怎样,4R营销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是经营者和营销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参考资料
1、http://www.manager365.com/Article/yxll/YXLL/200609/20060927200517.html
2、http://www.mie168.com/marketing/2007-07/261849.ht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