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荷尔蒙
Baike · 2010-03-10 10:11 · 16772 次点击
环境荷尔蒙(环境激素)系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时而释放到环境中的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它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于雌性激素的作用,通常称为“外因性内分泌干扰物质”,干扰体内正常分泌的激素,最终归结导致生殖等机能失常,包括垃圾焚烧排出的剧毒物二恶英,农药DDT,电器产品之中的多氯联苯即氟利昂,用来防止贝类附在船体上的三丁锡、三苯锡等涂料以及氯丹、水银、酞酸脂、壬酚和苯乙烯等近70种有害物质。人造化学物质大约有10万种,每年会产生出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与人体本身产生的有害物质等等。在目前已认识的环境激素中,毒性最大的是于1977年,荷兰首先从垃圾焚烧炉的烟气中发现的二恶英,其毒性是剧毒氰化钾的1000倍,它也是一种人类致癌物,在城市环境下,垃圾焚烧是产出二恶英的主要来源。环境激素这一名词是美国记者戴安·达玛诺斯1996年首先提出来的,她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带来任何异常的影响,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会使生物体的内分泌失衡,环境激素对人类及动物的危害多种多样,不过造成生殖系统机能异常最引人注目;新近日本厚生省已正式将环境激素命名为“导致分泌障碍化学物质”,这是一个扰乱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的总称。
环境激素这类物质的聚焦研究其实起步甚晚;虽然早在早在1950年就有关于DDT会导致公鸡性成长发生变异,并产生所谓“化学去势”(chemicalcastration)现象的科研报告;而RachelCarson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这本书里已谈论到DDT这类有机氯化合物所对于生态系统的危害;而于1930年代所开发用于防止流产的合成雌激素(DES,已烯雌酚)也于1960-1970年代发现只要用量过多将促使女性生殖器官产生迟发性癌症;但科学界却是迟至1990年代才对于环境激素这类物质的数据具有较完整的论述和整理。1991年7月,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温格斯普勒德举行了首届关于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专家会议。这次的会议让人们正视到特定种类的化学物质所对于人和野生动物产生的类天然激素作用,其可能造成生殖功能受干扰,甚至导致癌症。对于这类化学物质的调查研究已刻不容缓。此后,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这类化学物质的重要性,于1991年-1998年之间共计召开了7次关于环境激素的国际会议。曾经参与温格斯普勒德会议的T.Colborn、D.Dumanoski、J.P.Myers于1996年出版了《我们被偷走的未来》(中文又译为:被夺取的未来、失窃的未来,OurStolenFuture)一书,本书是继《寂静的春天》后第一本更有系统介绍环境中潜在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书籍,也因而引起各国政府与国际学术界对于环境激素更普遍的重视。
约当在同一时间,日本也发现许多因为受到环境激素干扰而产生的疾病问题,于是日本的环保学界也开始聚焦于这类化学物质的研究。他们对于环境激素有另一项名称:环境荷尔蒙(Environmentalhormone)。环境荷尔蒙是日本横滨市立大学井口泰泉教授等人所创的名词,日文名称为“环境ホルモン”。国际学术界针对这类化学物质还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内分泌干扰素以及内分泌干扰物质、第三类损害物、环境雌性素、环境干扰物等称呼,依习惯与操作定义而有所不同。近几年,在美国学术界又有荷尔蒙活性物(HormonallyActiveAgents,简称HAAs)的称呼。其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范围亦包括部分实验室所刻意制造出来的化学物质或是医界用以模拟代替生物激素的合成物(1950年代以后医学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药物可以仿造天然激素的功能,如口服避孕药)、动物体激素(如畜牧业与水产养殖业为了大幅增高产量所使用的雌激素和生长素)、植物型雌性激素(如大豆异黄酮或黄酮类化合物)、农药(如DDT)以及化工业制品(如人造树脂、合成树脂、界面活性剂、塑料原料)等化学物质。
环境激素同地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一样,已成为全球的三大难题,将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和成为人类健康的可怕杀手,因而已引起世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