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向

  三泉中石仪器 ·  2010-03-11 14:33  ·  31078 次点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d0cmmjsels2sehxi.jpg无线电测向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之一,也是无线电活动的主要内容。它类似于众所周知的捉迷藏游戏,但它是寻找能发射无线电波的小型信号源(即发射机),是无线电捉迷藏,是现代无线电通讯技术与传统捉迷藏游戏的结合。大致过程是:在旷野、山丘的丛林或近郊、公园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事先隐藏好数部信号源,定时发出规定的电信号。参加者手持无线电测向机,测出隐蔽电台的所在方向,采用徒步方式,奔跑一定距离,迅速、准确地逐个寻找出这些信号源。以在规定时间内,找满指定台数、实用时间少者为优胜。通常,我们把实现巧妙隐藏起来的信号源比喻成狡猾的狐狸,故此项运动又称无线电“猎狐”或抓“狐狸”。
目录
测向的实现
测向应用
无线电测向运动对运动员运动素质的要求
无线电测向的奔跑特点及其训练原则
测向解决方案
无线电测向竞赛规则(2002年修定)
短距离无线电测向竞赛规则(2002年修定)
测向装备
测向的实现
测定发射电台所在的方向。它是利用能定向接收的特种测向电台来实现的。这种电台称测向电台,其方法是:利用一个测向电台,可以确定所发电台所在的方向。利用两个相距足够远的测向电台,则不仅能够确定所发电台的方向,而且还能确定它所在的地点,因为它应当是位于两个测向电台所确定的两个方向的交点上。
测向应用
它在无线电导航及无线电探测等方面应用较广。军事、竞技都可应用,现在无线电测向运动是国家中小学生的比赛项目之一,更是高考加分项目之一。有些大学也组织起自己的测向比赛,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强身健体。国际测向比赛也十分普遍。
无线电测向运动对运动员运动素质的要求
无线电测向运动对运动员运动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速度、耐力和腿部力量。
1、速度
无线电测向运动员的速度,包括移动速度、转身速度、奔跑速度等。多数情况下,主要是指奔跑速度。奔跑速度是测向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在途中测向时,提高速度可以缩短时间,并有助于及时到位。在近台区,速度快的运动员可以获得更多的测定次数,提高交叉精度,跟踪时可取更长的跟踪距离,从而扩大跟踪范围。
2、耐力
运动员在一次全程测向中奔跑的路程大约是6~10公里,用时间四、五十分钟以上甚至两个小时。没有良好的耐力,难以适应这项运动。因为耐力足不仅会使速度下降,耽误时间,还会由于“竭力”运动,引起大脑供血氧不足,使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增多失误。
3、腿部力量
运动员在坎坷不平的田野、山林中奔跑,需要登山、跨越沟渠,对腿部力量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一些在长跑运动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青少年投入测向运动后,在山地奔跑中速度明显下降,甚至跟不上多年参加山地测向训练的女运动员的例子,各地都有发现。这也反映了测向运动对腿部力量的特殊要求。
无线电测向的奔跑特点及其训练原则
1、在同等距离上测向奔跑消耗体力更多
(1)测向跑中,运动员由于手持测向机,上肢摆臂动作不对称,有时持机臂不参加摆动。动作不协调导致体力消耗更大。对此,以往有人从生物力学角度进行过测验,不摆臂时速度降低,而能量消耗增大。
(2)测向跑在田野,山林中进行,道路崎岖起伏,有些地方通行条件很差。
(3)测向跑是变速跑,全程中“冲刺”较多。试验表明,变速跑比匀速跑消耗体力多。在中长跑比赛中,一些体力好的运动员在摆脱对手时,便是以变速跑去拖垮对手,拉开距离的。
2、动作结构变化大
测向跑的着地,蹬伸等动作要根据路面采取不同的方式,技术动作的结构变化大。场地中长跑中,经过训练和实验后,可以选定合理的动作结构。在中长距离,特别是长距离跑中出现几乎是摸式化的机械动作。测向运动员除基本动作要合理、准确外,还要进行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奔跑技术训练,形成不同地面的合理技术结构。以坡地跑为例,在上坡跑时,人体重心前移,前腿要比平常抬得高些,上体同大腿夹角明显减小,在场地跑中不参加或较少参加运动的一些肌肉这时必须工作,前脚踏地后,场地跑完成支撑,过渡动作,而上坡跑要求承担将身体上举的力量性工作,这时后腿由于过度伸长不更用力,脚弓及踝关节负担加重。下坡跑时,人体重心后移,着地方式变为以脚跟或脚侧蹬地为主,步幅大而频率又快,对下肢各关节的灵活性,协调性要求更高。
3、对运动员体质、心理、技术要求高
测向比赛环境变化大,不可预知因素多,速度高峰出现时刻没有规律,变速跑多,因此对运动员的体质、心理、技术要求高。
4、运动员要有“耐力储备”
考虑运动员耐力时,不仅要考虑比赛中的跑动距离,还应考虑到留有“耐力储备”。人体机能特点决定,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大量血液流向四肢等运动肌肉,脑供血供氧量相对减少,思维能力必然有所有降。测向运动员为保持良好的自控能力和技术状态,必需具备更好的体力特别是耐力。
由这些特点决定,无线电测向运动员身体训练原则是:以中长跑训练为基础,积极将身体训练同专项技术结合,努力提高变速跑和越野能力。
训练方法
身体训练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例如训练原则、教学组织方法、赛前调整期训练、恢复期训练、少年运动员身体特点及训练方法等,专著已经很多。本书仅结合测向运动的特点,介绍一些一般性的训练方法。
1、力量素质训练
(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在活动时克服阻力的能力。肌肉克服阻力是通过运动员的肌力实现的。阻力包括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两个方面。外部阻力包括运动员负载物体的重量、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内部阻力指肌肉内部的阻力,如肌肉的粘滞性,各肌肉间用力的内抗性等。
力量包括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其中,力量耐力是指长时间克服小阻力的能力,无线电测向运动中的奔跑耐力就属于这种耐力。速度力量是指在短时间内克服小阻力的能力。无线电测向运动中的快速跑、冲刺跑都需要速度力量。不同的力量训练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
(2)一般性来说,重复荷、高强度而短时间的训练可以刺激肌肉,特别是深层的肌肉,使肌肉强壮、增大。但在增强力量的训练中,更多的是用本人最大力量的2/3左右的力量进行训练。因为这可以减轻运动员心理上的负担,防止外伤,保证练习中完成必要的重复次数和组数。在这样的训练中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有一个训练的准备过程。一般来说,先从30~40%的强度开始,逐渐增加,直至75%的强度。
第二、在训练中间可以穿插一些超75%的小强度训练,直至95%的强度。
(3)速度力量的训练,在速度力量训练中大多采用超等长练习,就是先将需要加强的肌肉拉长,然后再迅速做收缩动作。增强下肢速度练习的常用练习有蛙跳、长短距离的单、双足跳和跳深等。
在进行这种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力量的增强不仅仅在于肌肉拉长的长度,更主要在于拉长后收缩的速度。
第二、不同的练习高度作用于肌肉的部位不同。一般来说,跳的高度较低,主要发展小腿后群肌肉;练习的高度较高,主要发展股四头肌。
第三、要做好准备活动,并逐渐增加强度,以防肌肉拉伤。
(4)力量耐力训练,在力量耐力训练中,要求负荷强度小,重复次数低,练习时间长。负荷的范围一般在运动员本身承担最大负荷的1/4以下,练习的重复次数要求达到或接近极限的程度,而练习的阻数不一定过多。对测向运动员来说,登山和轻负荷上台阶(楼梯,看台等)便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做上台阶练习时,要注意时间连续,掌握好上到台阶顶部再返回底部重新练习时的间隔时间,不要过长。此外还可做较浅的蹲起练习。选一台阶,运动员脚掌在台阶上,而脚跟悬空,曲膝半蹲到大小腿夹角近90度时直立。还可以做双脚跳台阶、单脚交换跳台阶等。
2、耐力素质训练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长时间活动与疲劳作斗争的能力。耐力素质一般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时长时间工作的耐力。提高有氧耐力的目的,从身体训练角度看,主要是增强心血管系统工作能力,提高机体摄取氧和运输氧的能力,从而起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无氧耐力是指在机体氧供应不足,长时间在缺氧状态下工作的能力。由于机体长时间处在无氧状态下工作,导致机体欠下“氧债”,“氧债”需要在运动后得到补尝。提高无氧耐力的目的。从身体训练的角度看,就是提高运动员承担“氧债”的能力。从不同距离跑有氧与无氧代谢的百分比看,100米、200米、400米跑属于典型的无氧代谢项目;5000米、10000米、马拉松跑属于典型的有氧代谢项目;而800米、1500米跑是处于两种代谢之间的过渡性项目。无线电测向运动中,跑动距离远、运动时间长,而在途中摆脱对手时和近台区、终点“冲刺”时又需要快速度,因而对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在耐力训练中如何区分运动员是处于有氧还是无氧状态呢?目前,主要是通过对参训者脉搏数的监测间接判断。处于有氧耐力训练界限内的最高心率可以由下式求得:
心率=安静时脉搏+(最高脉搏-安静时脉搏)60~70%心率一旦超过,便认为该运动员已进入无氧工作状态。
这是一个很有实用意义的公式。用这个心率的强度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可以使心脏每博输出和每分钟输出血量增大,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在日常训练中,为了简便,还常常使用150次/分左右的心率来控制运动员处于有氧训练状态。只在短时间内允许心率达到170次/分。
发展测向跑有氧代谢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持久跑训练法,持久跑要求较长时间的跑动,中途不间断,不休息,负荷量大,但强度保持在无氧训练心率范围内。一般安排距离至少在4千米左右,心率控制在140~150%次/分(或由计算更精确求得)。由于这种训练方法持续的时间较长,运动员容易感到单调、乏味,疲劳出现较早,所以一般用变速跑、越野跑、随意跑(又叫法特莱克跑)、匀速跑等方式的交替安排进行调节。持久跑的优点是血乳酸增加不明显,心脏的负荷规律稳定,对长距离跑所需的有氧代谢能力有显著效果。
(2)间歇跑训练法,这种训练的最大特点,是每一次练习后不让机体得到充分恢复就进行下一次练习,以便在休息时使心脏每搏输出血量达到最佳值,保证再次训练时心脏内有足够的血液输出。这对增强心脏机能和摄氧能力是十分有效的。间歇跑的方式也可以灵活掌握。根据运动强度,可以分为小强度间歇和大强度间歇跑;根据间歇时间长短,又可以为分长间歇跑和短间歇跑。这些训练方法,除发展有氧耐力外,对发展速度,无氧耐力均有一定效果。
(3)重复跑训练法,这种跑法就是多次重复规定的强度和距离。一般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跑的强度,以加深对机体的刺激,促进无氧强度和专项耐力的提高。根据专项要求,有两种安排方案,一是跑专项距离的一半,一是跑专项距离。间歇到心率恢复到120次/分以下再重复下一次练习。例如,可以按测向竞赛中找一个台的途中跑距离(大约1至2公里),作为一次练习的距离。
耐力训练是测向运动员身体训练中最管重要的训练,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注意培养运动员的呼吸能力,特别要培养鼻呼吸和深呼吸的能力;注意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要把有氧耐力做为无氧耐力的基础;要控制运动员的体重,勿使发胖,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和体力消耗。
3、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素质是指机体(整体或某一部分)快速运动的能力。速度素质一般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无线电测向运动员身体训练中的速度训练主要是进行移动速度训练,特别是速度耐力的训练。
(1)移动速度训练,提高移动速度的途径有下面两条。
第一、可以通过动力性力量的训练来提高移动速度。就是说要有计划地训练运动员获得快速运动所需的力量以及发挥力量的能力。在力量训练一节中我们曾提到过速度力量,是指在很短时间内克服小阻力的能力。移动速度取决于步长和步频。在跑的过程中,前腿的高抬需要髂腰肌和股四头肌快速有力的收宿,后腿的蹬伸需要臀大肌、梨状肌快速有力的收缩,而髋关节的稳定需要有力的腰腹肌群进行保持。在完成跑的动作时,这些有关肌肉的动作迅速而有力,才能提高步频,加大步长,提高速度。所以说动力性力量训练是提高速度的必要途径。
提高动力性力量的练习有高抬腿、小腿加负荷的高抬腿、后蹬跑、用橡皮条牵拉形成阻力的腿前摆,后蹬伸等,还可以空插安排一些蹲起,小负重的蹲起,垫上的抑卧起坐、屈膝勾头两头靠、俯卧态的头脚两头起等。
在进行动力性力量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相应发展关节周围小肌肉群的力量,使主、副肌肉大、小肌肉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以免关节受伤。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常常发生由于操之过急,肌肉得不到均衡发展所产生的损伤。一讲加强速度力量,使负重、深蹲……负重大而动作又猛烈。大肌肉群力量增强了,收缩速度提高了,原来与之“配套”的关节周围小肌肉、韧带却变得不适应了,显得脆弱了。跑动是多关节的运动,与之相关密切而又容易受伤的是踝关节、膝关节和腰椎,特别是踝。下肢关节和脊柱小肌肉群训练的练习有垫上技巧器械悬垂摆荡,站立姿势双手持实心球向前、后、侧抛,横向跨步、小沟渠上的横向跨跳,侧向滑步及滑步——急停——转向滑步,提踵等。还可以以运动员自我可控制的速度在坑洼不平的路面、卵石路面上跑步。只要在训练中注意小肌肉群训练,便可以提高各关节的保护能力,避免伤病。
动力性力量练习是在运动中进行的,负荷轻而动作速度快。练出来的力量不是“死力气”,都可以在提高速度中发挥出来。如何判断力量素质是否转化到移动速度中呢?一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a)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自己有“有劲”的感觉。
(b)客观观察可见运动员跑的动作有明显的弹性感,有一种有力的向羊跨的感觉。
(c)运动员进行100米跑中,尤其是在后阶段的跑程中,肌肉酸痛的主观感觉减轻。
第二条提高移动速度的途径是跑。对跑的训练要求是:强度大,距离短,每组练习中次数不太多,间歇时间短。例如,以90%强度进行60米跑,共6组,每组3次,组间间歇2分钟至3分钟。
(2)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耐力是指较长时间内做快速运动的能力。无线电测向运动中途中加速到位,途中摆脱对手、近台区长距离跟踪时的持续高速奔跑,都需要这种能力。在上述情况下奔跑距离大约在400米以内。练习时选择每次跑的距离也应在400米左右。还可以用负重训练来提高速度耐力。重量一般为本人最大负重量的80%,每次练习1~2分钟。
测向解决方案
快速简便测向、分析一些颇具挑战的信号,如宽带信号或短暂信号,需要测向机能够精准同步地处理大量频道。这种处理方式特别适用于未知频率上的瞬时信号,例如:跳频、猝发、GSM、CDMA等信号。对于严重重叠的信号或密集信号,则需要测向机具备极高的信道分辨率、邻道抑制和高速扫描的能力。采用最新的三通道测向技术,并在高分辨率功能的支持下,即使面对复杂的宽带信号,测向机也能准确截获并对其进行分析。这得益于更宽的FFT实时带宽、改进的测量评估功能和极高的扫描速度,使测向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任务。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4dhdpf37w473f37g.jpg表一
测向准确度和稳定性
测向机的测向准确度和稳定性在字面上的含义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然而,真正探究测向机的这些性能却并非易事。虽然许多产品样本上都或多或少地定义了“仪器精度”和“系统精度”,也给出了一些指标数值,但这仅为参考数据,因为它们不包含真实电磁环境的影响。表1分析了这两项参数,并且提出了罗德与施瓦茨公司(R&S)的新建议。
本文考虑一个圆形天线阵,其直径越大,抗反射的能力越强。图1展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qetuaef7a43rpfte.jpg图1圆形天线阵对反射波干扰的处理
示了在处理同样的反射波干扰时,宽孔径天线比窄孔径给出更高的精确度。
事实上,为了避免测向模糊性,天线振子间的距离是有限制的。所以,对于任一频率的天线孔径取决于天线振子的数量。
图2比较了振子间距离相同的分别具有5和9个振子的两副测向天线。可以看出,天线振子越多,测向天线就具有更高的测向准确度、灵敏度和抗波前失真能力。基于这种原因,Rohde&Schwarz总是尽量使用更多的振子。有数据表明,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带有9个振子的测向系统在总体测向精度指标上,优于带有5个振子的测向系统2~3倍,另外,其测向值的稳定性相应提高。
低截获信号与预分类器分析
1测向/定位低截获概率信号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6x0g1v59syns5x9l.jpg图2不同振子的测向天线比较
在测向和定位无线电信号过程中,经常遇到低截获概率的信号。具有下列特性的信号,对于任何测向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跳频网络通信网络中,大量电台并行工作;
◆大范围的跳频,如数百兆赫兹(MHz);
◆在数百兆赫兹(MHz)的宽频谱上存在短脉冲信号;
◆信号密集环境中的短脉冲。
这些信号很难通过操作员手工截获,必须通过具有自动处理大量数据能力的设备,例如:预分类器。另外,为了发现此类信号的发射机,需要同步扫描测向网络。
2短时信号的截获概率~
以下详细列出了短时信号的不同发射时间对应100MHz扫描的截获概率(POI)。
◆发射机参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k6fei004ffk0dfcf.jpg图3DDF05E截获概率
信道间隔25kHz;
跳频范围50MHz;
跳速300Hops/sand1000Hops/s。
◆测向机参数:
扫描范围100MHz/200MHz/500MHz;
信道间隔100kHz。
图3显示了在不同扫描范围(100MHz、200MHz、500MHz)条件下,DDF05E的截获概率。
3预分类器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qs3rffq7jzavjajj.jpg图3DDF05E截获概率
预选器的功能是:自动侦查和分类所有重要信号。其工作原理是:首先测量所有在静噪电平之上的信号带宽、发射时间和其他技术参数;然后,用软件比较分析这些信号与在内存中的其他信号的相似性。从而测向系统即可对这些信号进行分类:
*信号类型——跳频,线性调频脉冲或脉冲
*方位角和仰角(HF)
*信号带宽
*信号中心频率
*信号的发射时间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lav6l01999990vkv.jpg图3DDF05E截获概率
*…
并且,在频谱窗口标记出所有的预分类信号以便于观察。
预分类器具有两个优点:
(1)测向机在扫描时收集的海量信息压缩为需要的关键信息。由于数据量减少很多,当一个网络中所有测向机需要联合定位时,不需要高速数据连接。
(2)自动分类。相对于操作员的人工分类节省了大量时间。
来源:中国无线电管理/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丁浩
无线电测向竞赛规则(2002年修定)
第一章竞赛项目
第二章竞赛的参加者
第三章竞赛通则
第四章竞赛方法
第五章名次评定
第六章裁判机构
附:无线电测向竞赛裁判法
第一章竞赛项目
第一条竞赛项目(个人单项、个人全能、单项团体、队团体赛):
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应在两个业余波段(3.5兆赫和144兆赫)进行。
一、男子80米波段(3.5兆赫)测向
二、女子80米波段(3.5兆赫)测向
三、男子2米波段(144兆赫)测向
四、女子2米波段(144兆赫)测向
以上项目可设成年(年龄不限)、青年(比赛当年底满17岁者)老年(比赛当年一月一日,满40岁以上者)或其它组别。
第二章竞赛的参加者
第二条运动员:
一、凡符合竞赛规程要求的选手,均可参加竞赛或测验。
二、运动员的义务和权力:
1、熟悉并遵守测向竞赛规则、规程及有关规定。
2、尊重裁判员,服从裁判,积极支持和协助大会工作。
3、在竞赛中,有权向裁判员询问急待解决的问题。
4、有权通过领队或教练员对竞赛、裁判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三条领队:
领队是代表队的领导人,参加竞赛的单位应派领队一人(可由教练员或运动员兼任),其职责如下:
一、熟悉并要求代表队全体人员遵守竞赛规则、规程及各种规定。
二、及时向本队传送竞赛组委会或裁判委员会等部门的通知和决议。
三、对竞赛和裁判工作的意见,应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凡提出与成绩有关的意见,
不得超过成绩公布后1小时。
第四条教练员:
参加竞赛的单位应派教练员1名(可由领队或运动员兼任)在技术上指导运动员,并协助领队工作。
第三章竞赛通则
第五条每次竞赛设置的项目和组别、代表队组成及奖励办法等,由该次竞赛的规程规
定。
第六条运动员可以兼项,同组别不同波段的竞赛应在不同日进行。
第七条竞赛地区可选择在市郊、森林、丘陵、公园等树木较多的地带,地形应适宜运动员奔跑和能够正确检验他们的无线电测向技能。应避开危险地段及人为的可能造成干扰测向行为的物体。竞赛路线各点(起点、各电台、终点)之间的总水平高度差应不超过200米。
竞赛区域确定后,原则上不公开,竞赛组织者及有关人员应注意保密;参赛队也不能擅自进入此区域进行探察或训练。若需提前公开竞赛地点,竞赛路线也仍需保密。
举办过测向竞赛的场地至少在两年内不得再用于全国性竞赛。
第八条竞赛地图比例尺应为1:10000至1:50000。在竞赛地图上应清晰地标明起点和终点信标台位置及竞赛区域边界、磁北(或正北)线、地图绘制年份及等高距等。
第九条竞赛中,各波段通常设置5个隐蔽电台,并按以下时间和呼号循环(5分钟为一循环)拍发信号(拍发速度为每分钟35-50字):
第一分钟—1号台发信—拍发MOE(-----.)
第二分钟—2号台发信—拍发MOI(-----..)
第三分钟—3号台发信—拍发MOS(-----…)
第四分钟—4号台发信—拍发MOH(-----….)
第五分钟—5号台发信—拍发MO5(-----…..)
第六分钟起,1号台重新开始发信,以后依次类推。
终点信标台为连续工作,拍发MO(-----)信号。
第十条各波段的隐蔽电台均应工作在同一频率上,但电台频率的自然漂移不予考虑。信标台也应工作于各波段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但不能与隐蔽电台同频。
第十一条隐蔽电台用自动键控方式工作,电台输出载波功率为1-5瓦,发射天线的架设应尽量避开环境影响。
第十二条隐蔽电台之间包括与终点信标台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400米;距起点最近的隐蔽电台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750米;从起点出发线开始经全部隐蔽电台直到终点线的最佳直线距离为5-10公里。
第十三条隐蔽电台设置时,应细致地选择安放点,注意避开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物体,并尽量避免迎面过来的运动员被刚出去的运动员引导到电台前的情况出现。电台的发射天线应按要求牢固架设,电台和天线间连接良好,地线的安放不会使运动员奔跑中产生问题。电台的设置还应考虑到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产、休息及运动员寻找电台时的安全。
每个电台均应有1-2名裁判员或操作员看守。
第十四条2米波段竞赛频率为144-146兆赫,采用水平极化波发射调幅电报;80米波段竞赛频率为3.5-3.6兆赫,采用垂直极化波发射等幅电报。
第十五条1-5号隐蔽电台应该设有标志旗(亦称点标),它由3个尺寸为30*30厘米的正方形组成三面棱柱体,每个正方形中间有一条对角线,上半部为白色,下半部为红或橙色。并应分别标注各台台号或呼号。标志旗应靠近电台,不能远于4米。
第十六条紧靠标志旗设置1-2个以上的打卡、作印设备或场地记时器,供运动员取得通过电台的凭证。
在终点跑道入口处附近设置信标(导引)台,但该台不设标志旗和打卡、作印或记时设备,运动员也无须去寻找它和取证。
第十七条终点跑道应始于终点信标台附近止于终点线,跑道两边采用不间断的绳带做明晰标志,入口处最好形成较宽的喇叭状。
第十八条终点线的准确位置应明显易见,运动员跑入方向的相对角度也应适当考虑。
第十九条运动员自备测向机、指北针、计时表等竞赛用品。测向机(包括备用机)在竞赛频率范围内向外辐射的信号,不得被10米外具有3-5微伏灵敏度的接收机听到,否则不得使用。
第二十条运动员必须按要求佩带好号码布。
第二十一条竞赛中,运动员应徒步寻找隐蔽电台,禁止使用任何交通和通信工具;运动员应独立完成赛事,禁止协助他人或接受他人协助;也不得损害群众利益、损坏公共设施和破坏隐蔽电台的正常工作及其伪装。
第二十二条竞赛中,各组别运动员按下列要求寻找隐蔽电台:
成年及大学男子组寻找所有5个隐蔽电台;成年女子组不找4号台(MOH);大学女子组不找1号台;青年男子组不找3号台(MOS);青年女子组不找2号台(MOI);老年组不找5号台(MO5)。
寻找隐蔽电台的顺序,由运动员自行选定。
第二十三条竞赛中,运动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竞赛。每场竞赛的规定时间根据赛场地形的复杂程度和天气等情况在100-140分钟内酌情确定。
第二十四条在竞赛过程中,若隐蔽电台发生故障,其时间超过40秒,称一次发信故障(按一轮发信时间计算)。在一轮发信周期内,无论几个电台发生故障,只算一次故障。凡已出发但未通过故障台的运动员均从实用时间中,减去故障次数所用时间的一半。在故障时间内找到该台者,按一次故障计算。信标台故障不予考虑。
第二十五条竞赛时间分别以起点和终点设置的计时器为准,计时精度不低于秒。
第二十六条竞赛起点、终点及各隐蔽电台之间,应设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但不能对隐蔽电台的发射和运动员的测向造成干扰。竞赛时还需具有必要的医疗条件。
第二十七条运动员不得使用任何违禁药物,裁判委员会有权在赛前及赛后进行检查。
第二十八条竞赛中,运动员需承担自身风险;本队负责运动员的事故保险和人身安全。
第二十九条如遇场地、天气等有碍竞赛正常进行的特殊情况,总裁判长有权中止竞赛,并设法召回运动员。
第三十条运动员必须参加无线电测向理论或实践技能的考核,不及格者按得分折成时间计入其个人全能成绩,具体办法由竞赛规程规定。
第四章竞赛方法
第三十一条运动员的出发抽签,可由裁判组织各代表队进行;也可在仲裁成员的监督
下,由裁判委员会负责进行,用电脑或人工抽签。不同波段的抽签应分别进行。
第三十二条来自同队同组别的运动员,不能在同批或相邻的批次出发。若出现同一队运动员在同批或相邻批次出发,裁判有权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赛前应组织运动员试机或预习,并展示和试用竞赛器材用品。预习中电台的频率应为竞赛中使用频率。
第三十四条赛前各代表队按规定领取竞赛卡片或记时指卡。
第三十五条运动员前往赛区途中,禁止打开测向机和头戴耳机。运动员到达起点预备区后,应按起点裁判要求将测向机(含备用测向机)或耳机(含备用耳机)放置在指定地方。
第三十六条运动员到达起点预备区后,由起点裁判长宣布本场竞赛的有关事项,并以公告牌的形式公布。公告牌应包括规定时间、电台工作频率、出发顺序表等。
第三十七条运动员出发前,至少应有20分钟时间在起点做准备活动。
第三十八条运动员最迟在出发前十分钟被传呼检录,同时领取测向机(或耳机)、竞赛地图、填写竞赛卡片或给记时指卡“清零”。
第三十九条运动员应按批次有序地组织出发,后面出发的运动员和其他人员不能看到
竞赛地图和正在出发的运动员所选择的出发路线。
第四十条出发跑道不长于250米,终端应有明显标志。若提供2条或2条以上出发跑道时,各出发跑道终端之间及与出发线之间尽量做到相互看不见。
第四十一条出发信号或口令发出后,运动员可以打开他们的测向机,沿出发跑道奔跑。到跑道终端后,他们即可离开去寻找隐蔽电台。除测向机故障外,运动员不得在出发跑道上停留。
运动员出发后,不得返回起点地区。
第四十二条若由于运动员自身原因延误了出发时间,可由起点裁判员另行安排他们出发,其时间仍按原定的出发时间起算。若因组织者或裁判员的原因而延误了运动员的出发,该运动员可以得到另一个新的出发时间。
第四十三条运动员出发间隔时间为5分钟,每批出发1-数人,在第5(或1)号隐蔽电台开始发信时出发。
第四十四条同一组别运动员使用同一个出发跑道,并都在5分钟周期的相同的分钟出发。非正式参赛运动员应在正式运动员出发后相隔5-15分钟出发。
第四十五条领队、教练及随队人员不得擅自离开起点预备区。若经裁判允许离开后,也不得再进入预备区,应在规定的地区内观看比赛。
第四十六条代表队由起点到终点的转移,应有组织地进行,不得擅自行动。抵达终点后,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或休息,不能擅自离开。
第四十七条运动员找到隐蔽电台时,按要求通过打卡器在竞赛卡片上打孔或在印台上作印;或通过场地记时器在记时指卡上记入到达时间和所找台号。若由于运动员自身的原因,竞赛卡片上印记不正确、不清晰、漏记和无法辨认;或记时指卡上未记上过台时间和台号,该台成绩无效。若运动员丢失竞赛卡片或记时指卡,无成绩;若在打卡、作印时弄虚作假,将被取消资格。
第四十八条对已经超过规定时间仍在竞赛的运动员,裁判员有权中止其竞赛并在指定地点收留。运动员因故退赛,必须及时向场地裁判员报告和转告终点、并听从裁判员安排和交回竞赛卡片或记时指卡。同时不能以任何方式干扰竞赛或给其他运动员以帮助。
第四十九条运动员寻找完隐蔽电台后,应按地图或信标台的指引,经终点跑道入口处沿跑道奔向终点线计时(自行记时或由裁判计时)。运动员不得横穿跑道两侧的绳带进入跑道冲终点线。
第五十条运动员通过终点线后,应主动向裁判员交验竞赛卡片或记时指卡,并在裁判指定的地点休息,不能再度进入竞赛场地和起点地区。
第五十一条运动员或代表队成员及随队人员违反竞赛规则和有关规定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增加测向时间、一台成绩无效、一场成绩无效、取消竞赛资格等处罚。具体办法按裁判法执行。
第五十二条基层组织的竞赛,可按当地的实际情况,在电台设置和出发方式等方面从
简。
第五章名次评定
第五十三条运动员的个人单项名次按各组别的有效找台数(先考虑)和测向时间(后考虑)评定;个人全能名次由80米和2米波段个人竞赛均有成绩者,按找台总数和测向总时间的顺序评定。找台数多者,名次列前;若找台数相同,测向时间少者,名次列前;若再相同,名次并列。
第五十四条各组别单项团体名次选各组别中两名最好队员的成绩相加,按总有效场次、总找台数及总测向时间的顺序评定。若三者均相同,则个人名次好者,名次列前。
第五十五条若2名或2名以上运动员(或组别)团体名次相同,都应得到相应的奖牌和/或证书。在各组别团体竞赛中,获奖队的每名运动员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奖牌和/或证书。
第六章裁判机构
第五十六条裁判委员会由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和各组裁判长组成。
1、裁判委员会直接领导竞赛工作,负责竞赛的实施和确定竞赛成绩,并监督领队、教练员、运动员遵守竞赛规则和规程。
2、赛前,颁布裁判委员会通知,向各代表队重申及补充说明竞赛中的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竞赛的顺利进行。
3、赛前,协同有关部门检查落实竞赛场地、器材用品,进行裁判人员分工和组织训练,做好竞赛的物质和技术准备。
第五十七条裁判机构及人数:
总裁判长:1人
副总裁判长:1-2人
裁判秘书组:2人
秘书长1人;秘书1人
起点裁判组:8人
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1人;裁判员6人
隐蔽电台裁判组:7-12人
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1人;裁判员5-10人
终点裁判组:8人
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1人;裁判员6人
成绩统计裁判组:3人
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1人;裁判员1人
技术裁判组:2-3人(此组可根据需要酌情设)
裁判长1人;裁判员1-2人
短距离无线电测向竞赛规则(2002年修定)
本规则适用于80米和2米波段短距离无线电测向竞赛。
一、竞赛场地选择
(一)可选在公园、较大的校园或郊区、居民区等地,但要避开危险地区。
(二)起、终点应尽可能靠近或相互共用。终点位置应向运动员宣布并十分明确。
二、隐蔽电台设置
(一)竞赛时,隐蔽电台的设置数通常大于各组别运动员的找台数,视竞赛规模,可设3至10部隐蔽电台。
(二)隐蔽电台位置可选在运动员能接近的地点或运动员看不见无法接近的地方,但应顾及到运动员和电台的安全。运动员找台时不可触摸电台。
(三)隐蔽电台位置与点标及运动员过台记录器具之间的距离在2米以内。
(四)起点与各隐蔽电台及各台间距为30--200米,并应互看不见。
(五)隐蔽电台的发信频率:
1、80米波段在3.5—3.6MHz范围内选定,各台工作在不同频率上,频率间隔不低于10KHz。
2、2米波段在144-146MHz范围内选定,各台工作在不同频率上,频率间隔不低于50KHz。
(六)隐蔽电台的工作状态:
1、80米波段测向电台连续自动拍发等幅电报,载波功率为0.3—1W,采用水平平面无方向性的直立天线发射垂直极化波。
2、2米波段测向电台连续自动拍发音频脉冲调制的电报信号,载波功率为0.1-0.5W,采用水平平面无方向性的直立天线发射垂直极化波。
(七)隐蔽电台的拍发呼号:
1号台MOE-----·或1(·----)
2号台MOI-----··或2(··---)
3号台MOS-----···或3(···--)
4号台MOH-----····或4(····-)
5号台MO5-----·····或5(·····)
6号台6-····
7号台7--···
8号台8---··
9号台9----·
0号台0-----
信标台MO-----
备用呼号(当2米波段某频点遇到严重干扰时,可采用其他频点的备用电台):
MA台--·-
MU台--··-
MV台--···-
M4台--····-
M5台--·····
电台的拍发速度均为每分钟25—80字符。
(八)隐蔽电台应标明该台台号或呼号,并设有运动员过台记录设备。
(九)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在终点设置信标台。
三、关于“假台”
竞赛时可设若干个“假台”(不发射信号或非规定本人所找的电台称假台),运动员发现“假台”不得作印。误找假台又未更正的,或不计该台成绩,或不仅不计该台成绩,而且还要扣除与所找假台数相应的已找台数。
四、关于点标设置和取得凭证
点标的设置和取得凭证有两种方法:
1、在电台(含假台)附近设置标有该台台号或工作频段的点标和取证设备(电子记时器、打卡器或印章),运动员确认找到该台时取证。
2、在电台(含假台)附近及周围设置不标明电台呼号的点标。运动员找到电台或确定电台位置后,使用距电台最近的取证设备取证或在竞赛卡片上抄写该点标上的字符,作为找到电台的凭证。
点标悬挂高度为0.3-1.5米,运动员不得以任何理由移动点标位置。
五、竞赛形式
(一)个人计时赛
运动员按规定或自选的顺序找台。找台数多,测向时间(含附加时间)少者为优。此竞赛可根据参赛人数和比赛形式,采用一场决赛、两场或数场成绩累计方式进行;也可采用分组预赛—复赛—决赛的方式进行。
(二)个人淘汰赛
每批出发一对,一人正顺序找台,一人反顺序找台,找完指定电台先到达终点的为胜(出线),并进入下一轮。
(三)团体赛
每队由4—6名队员组成,性别结构和每场出场人数由规程规定。
团体赛可视参赛队多少和赛期长短采用不同的方法:
1、采用计时赛方法。团体成绩按全队总找台数、总实用时间(不含附加时间)的顺序评定。总找台数多、总实用时间少者为胜。不得在上述个人计时赛的基础上重复累计团体成绩。
2、采用接力赛方法。竞赛时,各队按单人找单台或单人找多台进行接力,团体成绩按全队总找台数、总实用时间(不含附加时间)的顺序评定。总找台数多、总测向时间少者为胜。
3、采用淘汰赛(对抗赛)方法。竞赛时,每批出发一对(来自两个队,每队1人,各队运动员出发顺序按要求由本队自行安排),一人正顺序找台,一人反顺序找台。先到达终点者得一分,后到者为零分。积分达到规定值的队为优胜。
六、竞赛方法
(一)赛前,以抽签方式确定运动员的出发批次或赛位。
(二)起点需设一集中待出发运动员的预备区和出发线。
(三)运动员自备测向机。测向机在竞赛频率范围内向外辐射的信号,不得被10米外具有3-5微伏灵敏度的接收机听到。
(四)运动员需按要求佩戴组织者发给的号码布和携带竞赛卡片。
(五)每场竞赛的规定时间、出发间隔时间、各组别找台数及台号、找台顺序、终点是否设信标台等,赛前向运动员宣布。
(六)运动员必须以徒步方式独立完成竞赛,不得协助他人或获取他人的协助。
(七)运动员每批出发间隔时间为1—3分钟。
(八)竞赛时规定各组别运动员应找台的台号或呼号或电码符号,可标注在竞赛卡片上为其准确找台提供方便。
(九)运动员找到隐蔽电台时,应在计时指卡或竞赛卡片上按规定自行记时、打卡或作印(信标台无需寻找或作印),以作为找到该台的凭证。
(十)运动员通过终点线后,应立即主动交验记时指卡或竞赛卡片。指卡或卡片丢失无成绩。未按要求记时、打卡、作印或印记无法辩认的,该台成绩无效。
(十一)成绩评定:从运动员获得出发令时起,到按要求的顺序找台并通过终点线时止,所用时间为该运动员的实用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成绩无效。
七、举办群众性无线电测向竞赛,还可包括与之相关的无线电知识考核和工程制作评比等,其具体评分方法,主办单位可视竞赛级别、规模等情况自行确定。
八、凡此规则中未涉及到的测向竞赛共性问题,请参照标准(长)距离《无线电测向竞赛规则》执行。
测向装备
序号
名称
型号
数量
图片
1
短80米波段测向信号源
PX-80B/PX-80C
3/2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scafewcm70t5hffa.gif
2
短2米波段测向信号源
PX-2P
5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qq8vqqkh9qv1qhqv.gif
3
自成型点标
5*5cm
2组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o33mooam77b7bioa.jpg
4
针式打卡器
5只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fp2ij7nmolwnlf2f.jpg
5
短80米波段测向机
PJ-80
若干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qm1lxz15lk0wwwwi.jpg
6
短80米波段测向套件
PJ-80
若干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wbbz9r2rh9n82i55.jpg
7
短2米波段测向机
PJ-2
若干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ne4m3a3hjmnln3nm.gif
8
80米波段信号源用干电池
2号
消耗品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38grrgjg37gp333k.jpg
9
2米波段信号源用干电池
5号
消耗品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xo6j7kzw4mmejl5o.jpg
10
常用工具(电烙铁、无感改锥等)
1套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bz3vcslsbscso2do.jpg
11
小型万用表
1个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42744mb00e1beec0csqeg.jpg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