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
Aluhao · 2010-03-11 21:33 · 31507 次点击
目录
基本释义
【民法中的错误含义】
【诗歌《错误》的作者简介】
【诗歌《错误》的相关解读】
【错误的哲学含义】
基本释义
错误
拼音:cuòwù
【词语错误】
〖基本释义〗
①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思想∣~的结论
②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犯~∣改正~
〖司法观念〗
错误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术语之一,指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非故意行为,主要包括:
(一)为编制财务报表而收集和处理数据时发生失误;
(二)由于疏忽和误解有关事实而作出不恰当的会计估计;
(三)在运用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包括披露)相关的会计政策时发生失误。
【民法中的错误含义】
错误是指表意人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缺乏认识,以致内心的真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现不一致.
错误的构成要件是:(1)错误是由表意人自己的原因造成;(2)表意人的内心真意与表示不一致;(3)表意人不知其内心真意与表示不一致;(4)错误必须具有严重性,足以影响表意人决定为意思表示;(5)错误是否存在,以意思表示成立之时为决定标准.
关于错误意思表示的效力,表示主义认为错误不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意思主义认为错误的意思的表示无效.通说认为,意思表示的内容有错误或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即不为意思表示,表意人可将其意思表示撤消.
【诗歌《错误》】
《错误》,诗歌名,作者为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全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全文〗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简单翻译〗
《错误》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而在这里莲花的开落其实是女子因以为心上人归来而愉悦,但又因为知道只是一个过客从门前经过而失望;这两种心情的变化也是女子的表情的变化如“莲花的开落”。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诗歌《错误》的作者简介】
郑愁予,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他在1949年与家人迁往台湾,在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8年,35岁的郑愁予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为现代诗社主要成员,其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诗歌《错误》的相关解读】
〖诗歌的中国性〗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郑诗大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精神与浪子情怀的结合)他的诗歌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歌,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酷似李白;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宛若李商隐。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诗歌的主题〗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
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
〖诗歌的特色〗
总结起来,诗歌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帷”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3)这首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只是将这一主题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了。(4)短小别致,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5)比喻新奇鲜活,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朵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
〖诗歌的艺术技巧〗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自从现代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错误的哲学含义】
指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认识。与谬误同义。错误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原因。错误与真理构成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它们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们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真理,但人们对真理的把握有时是在一系列相对的错误中实现的。只要正确地总结经验和教训,错误就往往是走向真理的先导。
郑愁予《错误》赏析
郑愁予简介:郑愁予(1933—):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郑愁予出版的实际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正如杨牧所说:“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于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协作,形象准确,身来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这个评价应当说是十分中肯的,出版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莳华刹那》等。
《错误》赏析(人教必修自读课导读)
(一)这个九行小诗共分三节。
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
(二)《错误》的四重解读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错误》先后选入新旧高中课本,有些老师反映这样的新诗不好教,尽管没有生僻难懂的字词句,可就是不知道诗说的是什么意思。《错误》一诗真的这么难懂吗?我想主要是因为有些老师对诗本身钻研得不够,如果读得多了,悟得透了,怎么会读不懂诗作呢?《错误》一诗可以浅读,可以深读,可以从各个不同侧面发现诗作的不同意蕴。本文尝试告别过去的单一角度、单一层次的赏析,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开拓《错误》的意义空间,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语言解读
《错误》语言朴素而华美,匀齐而有变,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忧伤、惋惜的情调,具有古诗传统和新诗传统的遗韵。
第一节,首句短促,次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悠长缓慢,忧伤情调主要落在次句上;第二节,述说美人坚守自闭,杜绝红尘,语调低压,充满叹惋、怜惜之情;第三节,诗人自述“错误”的感受,用“美丽”装点“错误”,表失落、忧伤之情。
全诗基本上是长短句错落,第一二句一长一短,错落明显;第三句拆成两短句,与第四五句的整句形成反差;第六七句也是长短错落,而且与三四句字数相同,句式相似;最后八九句又是长短句,不过较前例置换了一下,长句在前,短句在后。本来第二节是两个对称句,中间的“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一句楔入,改变了对称句的顺畅节奏,使得对称性减弱,变化性增多,这种变化在短诗中非常必要,如果顺畅地读下来,匆匆而过,就会句不留意,语不留味。句式有长有短,错落有致,仿佛音乐节奏快慢互见,声调高低相成,造成一种优美的旋律。
声调之美还表现在抑扬和回环上。所谓抑扬,古已有之,亦即平仄。试读“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开头数字仄声,中间“容颜如莲花”平声,最后“开落”归落于仄声,如此仄—平—仄,是不是有抑扬之美?再读第二节,第三四句以平声作结,第五六七句以仄声作结,仄声短促、压抑,用于表达低沉、忧郁的情调;诗的最后以“过客”结尾,效果也是这样的,而且“过客”与“归人”又形成平仄交错;倒数第二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中间“马蹄”平声扬起,此前此后是仄声或短促的入声,也显出抑扬之调。
所谓回环,就是叶韵,从叶韵中传达不同意味、不同情调。本诗第一节“过”与“落”一韵,第二节“晚”与“掩”一韵,第三节“客”与第一节“过”与“落”一韵。叶韵本来就有回环之美,首尾一韵,是为回环;中间换韵,复又回应前韵,韵脚是A—B—A式的,也显出声韵和情调的回环。好像是忧伤、惋惜的情感以不同的声调唱出。
另外,诗中四个“不”(“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字所表达的否定语气,也给全诗带来压抑、滞闷的氛围。这或许是第二节诗情调更显低沉的原因之一。
这首诗的用语基本上是以平易为主,变异为次,而变异时又抹去生硬的斧凿痕迹。诗歌变异乃诗性本质,诗学人士或谓语言暴力,即诗人粗暴地扭曲、篡改语言规则和语言材料,使诗语严重地变异、陌生化,这在诗的王国里是允许并得到鼓励的,但依诗人个性不同各显创新面目。本诗的变异偶或有之,明显者如“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按日常用语规则是“向晚的街道”,说“街道向晚”,一则押韵,二则语言求变;不明显者如“莲花的开落”,按句内语序应是“开落的莲花”,改而换之,体现郑氏作诗的次轻量级的“语言暴力”。
也许诗人写作时不是刻意追求这些意味、妙趣,他只是借助情感潜流的推动一路捡拾词句,而功夫之妙正在无意而工,天然浑成。
意象解读
这首诗中有几个核心意象。“你的心”是核心意象之一。心者,虚无难状,深不可测,但诗人能状其形、写其神、美其名。你看,“你的心”神异化了,化为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紧掩的小窗,心的寂寞、心的孤独、心的封闭仿佛是有形的、立体的,看得见了,触得着了。诗人用具象描写抽象,审美感觉沛然而生。
“容颜”又是一个核心意象,与前一个意象不同,这一意象借“莲花”以为形容和映衬,是以具象写具象。人们常以花状写容颜之青春美丽,在本诗中容颜之美却显得特别,它如深锁庭院的花儿无人呵护,自由开落,如果发挥合理想像,似可见到一幅美人图,图卷的背景是烟雨江南,莲花开落,岁月如水流逝……图卷的中心应是“容颜”。
“达达的马蹄”也是一个核心意象,用来表示“我”到来、“我”的叩问,这是借代修辞方法的妙用。这里的“马蹄”可能是实指,也可能是虚指,“我”是骑马而来,或是乘马车而来?还是诗人把橐橐脚步比作达达马蹄?随读者想吧。“达达”是拟声,响亮而迅疾,突如其来,惊碎了小城街道的沉寂,也隐隐透露来访者的急切心情。但是“美丽的错误”又消磨了达达马蹄声的尖锐度,宣告马蹄之来的卤莽,以及“我”的失落和荒诞的感受。“马蹄”是“错误”?犯有逻辑错误,语法学家会嗤之以鼻,但在诗歌创作中是奇思妙想。用“美丽”来装点“错误”,内中富有丰厚的意蕴,好像“错误”也快成为一个意象了,这不是奇思妙想吗?
除了核心意象外,诗中还有许多辅助意象,不详述了。把所有的意象总归起来,可以分出几个类型,有现实意象和虚拟意象,有本体意象和喻体意象。容颜、你的心、寂寞的城、街道、窗扉、马蹄、过客等是现实意象,它们都是真实的存在;东风、柳絮、跫音、春帷、归人等是虚拟意象,它们没有在现实场景中出现,但在诗篇中以虚拟意象出现,装饰着诗画镜框;容颜、心、马蹄等是本体意象,等待诗人幻化成其他意象;莲花、寂寞的城、街道、窗扉等是喻体意象,它们是诗人依托于现实意象、本体意象而存在,并由诗人的联想或想像而产生的。
总之,这些意象或显忧伤之美,或显安谧之状,或传突兀之声,这些特点合到一起就构成这首诗由静趋动又由动趋静的诗化境界。
意蕴解读
诗中的“你”是谁?“我”是谁?“你”“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其中有许多谜团,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点,给一些鉴赏力低下的师生造成阅读的困难。本来诗遗空白、诗意未定不是坏事,如此才有吟味的余地,引发读者根据各人的联想和想像、感受和领悟来猜读各种不同的意蕴。这首诗恰好可以从不同方面猜读。
首先我们猜读诗中确定性的意义:“我”是小城过客,“你”是小城居住者;“我”对你充满怜惜之情,“你”则自愿封闭,心如古井。人物迥然有别,他们的存在造成了两个互不相通的世界,一个是“我”的世界,是动的、鲜活的;一个是“你”的,是静的、寂寞封闭的;再有,“你”生活的世界又可一分为二,一个是外部沉寂而偶有异动的世界,一个是内在如同死水的心的世界。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
那不确定意义呢?其一,诗作描写一个怨妇。她表面沉静,心里却盼望夫君归来。她以为夫君归来,启窗排闼,却非我良人,旋即闭户,枉起一阵“美丽的错误”的心潮。其二,诗作描写一个痴情的男子,造访他心仪的良家女子,可她拒一场不会有结果的爱情于门外,心海安澜,不起一丝涟漪,男子感叹遇到了一场“美丽的错误”。其三,诗作描写一对特别的恋人,女子为情守身,坚壁紧户,不惹门外微尘;男子来了,方才驻足,又将启程,只是过客,不是归人,所谓的爱情只是短暂的美丽,错误却是长久的,这同样是“美丽的错误”。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就像一道条件未给充分的数学题,存有多解的答案。江南的江枫渔火,姑苏夜凉不属匆匆的于游子
为什么这首诗会变得多解而难解呢?前面说了,是未定点、空白点所致,具体说来,是对诗中怨妇或好女描写不充分所致。此女年几何?妍否媸否?经历如何?家世如何?一概不知,因此无从对其人内心作准确的推断,也无从对诗意作出趋同的评议。假设有人问,诗人将女子的身份写得清楚一些,不是更好吗?这么一来,所有的猜测、悬想都没有了,这首诗也就淡乎寡味了,品格应在三流以下。
文化解读
一首诗除了有审美意味外,还有文化意蕴,那就颇有深度和厚度了。郑愁予是浸润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学传统和诗歌传统的诗人,纵观郑愁予的诗歌创作,都具有古雅风流气质,当然这不是郑愁予一人独具的优点,也是其他离别大陆羁旅台湾的诗人的共同优点。
《错误》这首诗传统的气息很浓厚。就道德意义来说,它描写了位很传统、守妇道的贞静女性,写出了传统道德与人的本性之间的不相协调,最后人性、人的本性退位而传统道德依然强势;就题材来说,它写闺怨,是自古以来离愁别恨诗歌在新的创作环境和语言环境下的翻版;就诗歌情调气韵来说,含蓄蕴藉,温文尔雅,尽显中和之美,让情感变为既深且远的潜流;还有,就遣词造句来说,没有怪异的用语和句式,而有诸多很传统的词语,如“江南”“莲花”“东风”“三月”“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归人”“过客”等,似曾相识,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读到,它们都是“言苗”,长自深厚的传统文学的土壤。
不过这首诗毕竟是描写现代人、现代生活的。传统可以在心中神往,而历史故事不能真实地重演。古之宫怨诗、闺怨诗,产生于农耕时代,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到了今天,宫怨、闺怨的生活景象早已不再鲜活,只成为书本里发黄的东西或文字记录的远古记忆了。古人的怨诗多么有活力,宫中、闺中之人个个都是活着的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欧阳修《诉衷情》)俱往矣,时间流逝,风光不再。对比之下,古代的思妇怨妇都有悲哀,今人可观其流泪,闻其叹息,那是活人的悲哀;而《错误》中的女子呢?形影、声息、器物、足迹、心迹全无,虽说活着却像死人一样的岑寂,在岑寂中渐渐枯萎凋零。她的故事、她的内心令诗人令读者揣测,却难于勾起情感的共鸣。这也许是《错误》一诗未臻完美之处吧。
http://www.huatongdianl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