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
仪器信息网 · 2010-08-04 22:41 · 10115 次点击
目录
词义
从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
相关条目
词义
读音:zhìzào
(1)【manufacture;make】∶把原材料加工成适用的产品
一天制造7000辆汽车
(2)(制侧重于操作制造,对象是一般器物;造侧重于从无到有,对象可以是较大的器物)
(3)【create】∶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
制造敌对气氛
从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
个人制造,正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下一代创新)形态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体现。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e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Lab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2006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对MIT研究人员围绕FabLab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努力和尝试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讨论。
设计、发明、创造将不只发生在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设计机构,也将不仅仅属于少数专业科研人员,而有机会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这就是FabLab创新2.0模式的核心理念。相关构想和实践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与设计的热情,丰富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手段,构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FabLab即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Laboratory),是美国MIT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新颖的实验——一个拥有几乎可以设计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厂。该中心主任Gershenfeld教授认为,迄今为止,数字革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分别是个人通讯和个人计算。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的发展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无所不在的个人通讯网络及个人计算已经形成。目前,人类正处于第三次数字革命的前夕,在这次以“个人制造”为核心的革命中,相关的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露出苗头。从某种意义上说,FabLab正是这即将到来的革命大潮前跃起的浪花。
FabLab的最初灵感来源于Gershenfeld教授于1998年在MIT开设的一门课程“如何能够创造任何东西”,这很快成为他最受欢迎的一门课。没有技术经验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创造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如为鹦鹉制作的网络浏览器,收集尖叫的盒子,保护女性人身安全的配有传感器和防御性毛刺的裙子等等。可以制造任何想要的东西,学生们为此而兴奋,而这种可以实现随心所欲的个性化需求的目标,也逐渐成为FabLab萌芽的创新研究理念。学生们的创新活动的热情使Gershenfeld教授受到了鼓舞。Gershenfeld教授认为与其让人们接受科学知识,不如给他们装备、相关的知识以及工具让他们自己来发现科学。随后,第一个FabLab于2001年在波士顿建立。第一间FabLab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拨款建造,旨在提供完成低成本制造实验的所需环境。在FabLab中,创造自己想象中的事务的渴望激发着用户。这种用户也被称之为“领导者用户(Leaduser)”,EricvonHippel教授曾指出,“领导者用户”领先于用户总体的主流,而且他们为了自己所遇到的需求,期望从一个解决方案中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领导者用户”在FabLab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Gershenfeld并不仅仅想在美国实践FabLab的理念。实际上,FabLab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技术成熟度下特定需求碰撞出的火花可能更具价值。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30家遵循类似理念和原则的实验室。第一家国际FabLab建立在哥斯达黎加。目前挪威、印度、加纳、南非、肯尼亚、冰岛、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家也在从事着FabLab的相关尝试,在最近六个月内预计还会有5家新的FabLab建立。
相关条目
文化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