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

  仪器信息网 ·  2010-08-04 22:47  ·  29150 次点击
目录
释义
哲学意义
群体
个体的价值
个体工商户
个人独资企业
释义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0122olrfrkl1c0zwzkwd.jpg个体
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或称个人,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主体。在生物学中,每一只动物、一顆植物、甚至一个能以单細胞生存的生命形式都可称为单一个体。一个细菌、一颗植物、一个动物等指的是一个生物个体,生物在个体水平上具有一系列特征,如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等。
哲学意义
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的有生命的个人。
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一般都忽视个体的力量和作用。为集体牺牲个体的现象屡见不鲜。强调个体的时候,往往已经是个人崇拜的时候。其实,个体是社会上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小河有水,大河不会干。个体能量的更大释放,只会更有利于集体,更有利于民族甚至全人类。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并不是对立的。个体能量的最大发挥,往往才是集体能量的最大发挥。
群体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0123ol3yazbkz4yo77sb.jpg相关书籍
个体与群体,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范畴。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的有生命的个人。群体则指一定数量的个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小至二人以上组成的家庭,大至民族、阶级,都是群体。个体与群体处于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每个人都以个体而存在,同时又以群体中的成员而存在。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而个体又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它要受到群体的制约。任何个体都存在于社会之中,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因此个体之间必然以各种社会关系为纽带,组成各种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原始群、氏族、部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阶层、党派、政治团体,不同的机构、部门、单位的人们,不同的身份、职业以至不同的年龄、性别,等等,都可以构成不同的群体。每一个体可以成为多种群体的成员。同一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总是具有若干共同点,如进行某种共同的活动,或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和要求,或受着某种共同的组织形式的约束。一般地说,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和一定的依赖关系。不同的群体,其性质、特点、范围、作用以及对其个体的影响,均不相同。如阶级群体不同于民族群体;阶级群体,指的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而民族群体,则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群体由个体所构成,但群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堆积或机械相加,群体所产生的集体力量远远大于个体力量的机械的总和。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立。如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是一致的,同时又可能存在着不一致的以至对立的方面。个体与群体的联系和差异,还表现在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上。个体意识,是单个人的观点、思想、情感、兴趣等意识的总和,是个人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个人的特殊环境的反映。群体意识,则是一定的集体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一方面,群体意识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并往往通过个体意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个体意识又总是和群体意识相联系而存在。个体意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受到群体意识的制约,尤其是受到阶级意识的制约。
个体的价值
人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在《百家讲坛》中声名鹊起的学者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一书中,曾这样阐发中国文化的要旨: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
所谓群体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于群体的公共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即便像穿衣吃饭这样极具个体色彩的小事,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事。举个例子,同样是聚餐,西方人点菜是个人点个人喜欢的菜,然后各吃各的,注重的是个人的口味;中国人则喜欢“同吃一锅饭”,点菜时会尽量选择大家都爱吃的菜,不能只顾自己的口味。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既然是一起吃饭,岂能只顾自己不念及他人呢?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0123hjhhhtjbi9jvjlhc.jpg个体的形式表现(刘田依绘画)
这个事例虽小,却折射出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我”是始终没有建立起来的,因此也没有致力于“我”的塑造和对“我”的潜力的开发。“我”其实就是个体,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意识之后,才能努力提高自身的质。没有自我意识,看不到自我价值和自身潜能,眼睛不注视自己,不正视自身的力量,一切听凭群体和环境的摆布,环境叫他向东,他就向东,环境叫他向西,他就向西,像风中芦苇,不能左右自我的命运。
个体的最终丧失,只能使一个人更加依赖于群体,依赖于环境。如果群体或环境没有发出指令,他就会无所适从。有的人上小学和中学时,在学校和家庭严格的监督和指导下,尚能刻苦学习,一旦迈入大学校门,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里,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整日松松垮垮,荒废时日,对提高自身的质没有目标,也没有主动意识,对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
刘再复在《传统与中国人》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时说,“任何一个人,在他降生到大地之后,就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而我国宗法文化观念中,也讲‘人’,但它并不把人视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反之,它把人看成是整个封建宗法文化观念系统中的一个固定点,人只是依附、固定的存在。”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巩固已有的权力地位,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文化观念系统,将老百姓紧紧地钳固在这个系统当中。最能体现这种文化观念系统的就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个系统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安分守己地固守自己的位置,没有非分之想,统治阶级就千方百计地遏制个性的自由发展,抹杀人的个体价值,不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
这种文化价值观是符合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的。在农业社会,农民是社会角色的主导,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生产条件很有限,生产操作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合力。而农业劳动是凭经验操作的,春耕,夏收,浇灌等等,不需要创造潜能,而且要改变一种操作,也不是个人的力量能胜任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很有限的。所以很难突出“我”来,在主导角色身上没有“我”,整个社会意识自然就不会有“我”的存在。
鲁迅曾经用一句话点破了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文化体系被逐渐打破。
现代文化颠覆了这种以丧失个体为代价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明确了“人”的价值,它充分肯定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和潜能,肯定个人的努力,把人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我们所倡导的现代化是靠人来建设的,靠人的思想变革来推动的。这个“人”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如果没有个体的价值和潜能的实现,就没有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个体工商户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0124a9qf0qua279s96u0.jpg个体
个体工商户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①个体工商户须依法经核准登记。②个体工商户可以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从事工商业经营。③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并因而享有对字号的名称权。
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个人独资企业的特征:(1)个人独资企业的出资人是一个自然人。该自然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且不能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2)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归投资人个人所有。这里的企业财产不仅包括企业成立时投资人投入的初始财产,而且包括企业存续期间积累的财产。投资人是个人独资企业财产的唯一合法所有者。(3)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这是个人独资企业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当投资人申报登记的出资不足以清偿个人独资企业经营所负的债务时,投资人就必须以其个人财产甚至是家庭财产来清偿债务。(4)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尽管个人独资企业可以起字号,并可对外以企业只是自然人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属于自然人企业范畴。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