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

  仪器信息网 ·  2010-08-04 22:49  ·  9386 次点击
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新形态的嬗变,工业设计也正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日益受到关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工业设计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产品设计,随着工业加工能力的深入和系统控制能力的提高,工业设计的理念已经从产品性能研发、外观设计延伸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包括了平面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直至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众多相关行业。
历史沿革
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外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初,欧美各国就先后建立了专门的工业设计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它所建立的工业设计体系和教学理念,广泛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文革”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的轻工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是中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前身。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湖南大学和无锡轻工学院开办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后更名为工业设计专业。进入21世纪,中国的工业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工业设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设计教育有了长足进步,根据教育部的2004年最新统计,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达219所,名列设置最多的工科类专业的前8名,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传统专业。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部分院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导致专业膨胀。如何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才,满足国家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是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设计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但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都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发展绪论
工业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它经历了长期的酝酿阶段,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是现代化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通过形形色色的工业产品,工业设计对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构成了一种广泛的物质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工业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工业设计致使商品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一种除单纯使用功能外的新关系。这种消费刺激,成为现代社会经济运转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研究工业设计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由于工业设计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水平,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因此,为了说明工业设计历史演化的特点,就必须研究工业设计发展的社会背景,并把握工业设计的真正动力与源泉。这样做并不否认设计师工作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正是将各种先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与个人的信念、天赋和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富于个性的成功作品,从而推动工业设计的进步。
在工业设计史中,继承和变革这两个孪生的主题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现,并不时产生激烈的交锋。由于工业设计与传统设计文明的渊源关系,工业革命后,传统的设计风格被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的符号,不断影响到工业设计。手工艺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升华。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工业设计史,有必要考察工业革命前的设计及其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
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而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机器生产、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促成了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化,这些对于此后的工业设计有着深刻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商们一方面大量引进机器生产,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把设计作为迎合消费者趣味而得以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但制造商们并没有对新的制造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重新思考,他们并不理解,机器实际上已经将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设计问题。他们坚信产品的艺术性是某种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并运用到工业上去的东西,即把装饰与设计等同起来,而不是将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显示其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许多家用产品往往借助新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的风格来附庸风雅并提高身价,不惜损害产品的使用功能。例如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大多数展品极尽装饰之能事而近乎夸张。这种功能与形式的分离,缺乏整体设计的状况,从反面激发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国的拉斯金和莫里斯等对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拉开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设计改革浪潮的序幕。莫里斯身体力行,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来拯救设计的危机,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忠实于材料,反对过分装饰。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把设计水准的下降归于工业化本身,鼓吹回归到中世纪手工艺产品对于质量的尊重,这显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19世纪末一场名为“新艺术”的设计运动在欧洲兴起,设计师力图用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装饰。尽管他们的设计仍是形式主义的,但毕竟打破了古典的传统,为20世纪现代工业设计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1900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概念、传统的形式无法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术和材料则为实现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以颂扬机器及其产品、强调几何构图为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机器美学作为一种时代风格也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以柯布西埃、格罗披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努力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于是以主张功能第一、突出现代感和扬弃传统式样的现代设计便蓬勃发展起来,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1919年德国“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上、实践上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
现代设计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但工业设计确立其在工业界的地位却是在美国。1929年,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和紧接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在幸存的企业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压力。当时的国家复兴法冻结了物价,使厂家无法在价格上进行竞争,而只能在商品的外观质量和实际使用性能上吸引消费者,因此工业设计成了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以罗维为代表的第一代职业工业设计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方法广泛影响了欧洲及其他地区。无论是欧洲老牌工业技术国家,还是在苏联、日本等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工业设计都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于设计的关注。日本的工业设计由战后初期的模仿,发展到了目前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在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设计也深受重视。美国著名设计师拉瑟尔?赖特于1956年应邀去我国台湾省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地区的工业设计运动,从而增强了台湾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大陆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过渡,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第二个时期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这一期间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第三个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工业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它经历了长期的酝酿阶段,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是现代化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通过形形色色的工业产品,工业设计对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构成了一种广泛的物质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工业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工业设计致使商品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一种除单纯使用功能外的新关系。这种消费刺激,成为现代社会经济运转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研究工业设计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由于工业设计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水平,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因此,为了说明工业设计历史演化的特点,就必须研究工业设计发展的社会背景,并把握工业设计的真正动力与源泉。这样做并不否认设计师工作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正是将各种先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与个人的信念、天赋和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富于个性的成功作品,从而推动工业设计的进步。
在工业设计史中,继承和变革这两个孪生的主题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现,并不时产生激烈的交锋。由于工业设计与传统设计文明的渊源关系,工业革命后,传统的设计风格被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的符号,不断影响到工业设计。手工艺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升华。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工业设计史,有必要考察工业革命前的设计及其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
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而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设计阶段。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机器生产、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促成了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化,这些对于此后的工业设计有着深刻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商们一方面大量引进机器生产,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把设计作为迎合消费者趣味而得以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但制造商们并没有对新的制造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重新思考,他们并不理解,机器实际上已经将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设计问题。他们坚信产品的艺术性是某种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并运用到工业上去的东西,即把装饰与设计等同起来,而不是将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显示其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许多家用产品往往借助新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的风格来附庸风雅并提高身价,不惜损害产品的使用功能。例如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大多数展品极尽装饰之能事而近乎夸张。这种功能与形式的分离,缺乏整体设计的状况,从反面激发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国的拉斯金和莫里斯等对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拉开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设计改革浪潮的序幕。莫里斯身体力行,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来拯救设计的危机,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忠实于材料,反对过分装饰。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把设计水准的下降归于工业化本身,鼓吹回归到中世纪手工艺产品对于质量的尊重,这显然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19世纪末一场名为“新艺术”的设计运动在欧洲兴起,设计师力图用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装饰。尽管他们的设计仍是形式主义的,但毕竟打破了古典的传统,为20世纪现代工业设计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1900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概念、传统的形式无法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术和材料则为实现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以颂扬机器及其产品、强调几何构图为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机器美学作为一种时代风格也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以柯布西埃、格罗披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努力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于是以主张功能第一、突出现代感和扬弃传统式样的现代设计便蓬勃发展起来,奠定了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基础。1919年德国“包豪斯”成立,进一步从理论上、实践上和教育体制上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
现代设计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但工业设计确立其在工业界的地位却是在美国。1929年,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和紧接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在幸存的企业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压力。当时的国家复兴法冻结了物价,使厂家无法在价格上进行竞争,而只能在商品的外观质量和实际使用性能上吸引消费者,因此工业设计成了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以罗维为代表的第一代职业工业设计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设计的方法广泛影响了欧洲及其他地区。无论是欧洲老牌工业技术国家,还是在苏联、日本等新兴工业化的国家,工业设计都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于设计的关注。日本的工业设计由战后初期的模仿,发展到了目前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在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设计也深受重视。美国著名设计师拉瑟尔?赖特于1956年应邀去我国台湾省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地区的工业设计运动,从而增强了台湾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工业设计在我国大陆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过渡,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第二个时期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这一期间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第三个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教育特征
1.创造性
创造性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工业设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对于任何一件工业设计作品的评价,创新总是第一位的评价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工业设计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创建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挑战传统的意识,勇于探索和自我否定,对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有高度的敏感。此外,教学中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教育教育体系本身也应该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2.实践性
工业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业设计教育的体系中必须体现出实践性的特征。早在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中就明确提出了“干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设计教育的能力培养应该包括动手能力(草图、模型制作、CAID等)、分析和综合能力、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综合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与艺术、工程技术、社会学、市场、管理、心理学、环境保护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工业设计教育也具有了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如何在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将各种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对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多样性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平衡的,难以制定一个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模式。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各个学校的历史和条件有较大的差别,各类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这样就形成了设计教育体系非统一化的趋势。设计教育界已就此取得了共识:多样性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不同情况设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为应付变化的市场、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况之中。因此,分层次、分类型、针对性地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