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仪象台
Aaron · 2010-08-06 22:07 · 38017 次点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2804qklwkllacaylcdik.jpg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大型的天文仪器,由宋朝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
目录
简介
概述
工作原理
结构
《新仪象法要》
原件与复原
历史意义
相关词条
相关链接
简介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2810c9vvg5z9yw6cw4gt.jpg水运仪象台
北宋时代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仪器,是苏颂、韩公廉等人在开封设计制造的。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祐七年全部完成。它是中国古代的卓越创造。其中的擒纵器是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人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整座仪器高约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全台共分三隔。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
整个水运仪象台高12米,宽7米,共分3层,相当于一幢四层楼的建筑物。最上层的板屋内放置着1台浑仪,屋的顶板可以自由开启,平时关闭屋顶,以防雨淋,这已经具有现代天文观测室的雏型了;中层放置着一架浑象;下层又可分成五小层木阁,每小层木阁内均安排了若干个木人,5层共有162个木人,它们各司其职:每到一定的时刻,就会有木人自行出来打钟、击鼓或敲打乐器、报告时刻、指示时辰等。在木阁的后面放置着精度很高的两级漏刻和一套机械传动装置,可以说这里是整个水运仪象台的“心脏”部分,用漏壶的水冲动机轮,驱动传动装置,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便会按部就班地动作起来。
国际上对水运仪象台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水运仪象台为了观测上的方便,设计了活动的屋顶,这是今天天文台活动圆顶的祖先;浑象一昼夜自转一圈,不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变化,也是现代天文台的跟踪器械—转仪钟的祖先;水运仪象台中首创的擒纵器机构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它又是钟表的祖先。从水运仪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力学知识的应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概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28104i5iqaqkjr93a7ka.jpg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集浑仪、浑象和报时器于一身的高台建筑物,其功能相当于一座浓缩的小型天文台。此台由北宋的苏颂、韩公廉等人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建成。不过仅仅35年后,金灭宋,水运仪象台被毁。后来南宋政权几次试图恢复其旧观,并曾得到苏颂后人及对天文仪器颇有研究的大学者朱熹的帮助,可惜均告失败。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这项沉寂了800多年的伟大创造,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复原成功,使其能重现昔日的神奇功用。
水运仪象台原物高11.8米,7米见方,其外形上狭下广,共分三层,顶部是一间装有浑仪的小屋,其顶盖可以自由开启;第二层设有浑象一座,第三层设有动力驱动装置及报时系统,其结构和功能者达到了空前复杂的程度。三个层次之间以传动装置相互连接,统一用漏水推动和控制,不仅可以自动计时、报时及演示天象,而且可以驱动浑象自动跟踪某一天体,以便观测。报时系统也分五层,除能操纵木偶以摇铃、击鼓、扣钟作为时初、刻及时正的报时信号,以小人执牌出现显示时辰、刻数等外,还能操纵木偶以鸣钲作为夜间更点的报时信号,并能随季节变化显示昏、旦等时刻。
苏颂等人所造的水运仪象台堪称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非凡的创举,它设计巧妙、结构复杂,尤其在天文学和仪表制造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它同时拥有多项世界首创的荣耀。本展品是原物大小的十分之一。
工作原理
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
结构
1.组成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281199q98z8gjn2kyyxk.jpg水运仪象台
根据《新仪象法要》记载,水运仪象台是一座底为正方形、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木结构建筑,高大约有十二米,底宽大约有七米,共分为三大层。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中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一昼夜转动一圈,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下层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2.报时装置
第一层木阁又名“正衙钟鼓楼”,负责全台的标准报时。木阁设有三个小门。到了每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做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又分为时初和时正)的时初,就有一个穿红衣服的木人在左门里摇铃;每逢时正,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木人在右门里敲钟;每过一刻钟,一个穿绿衣的木人在中门击鼓。
第二层木阁可以报告十二个时辰的时初、时正名称,相当于现代时钟的时针表盘。这一层的机轮边有二十四个司辰木人,手拿时辰牌,牌面依次写着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每逢时初,时正,司辰木人按时在木阁门前出现。
第三层木阁专刻报的时间。共有九十六个司辰木人,其中有二十四个木人报时初、时正,其余木人报刻。例如:子正:初刻、二刻、三刻;丑初:初刻、二刻、三刻,等等。
第四层木阁报告晚上的时刻。木人可以根据四季的不同击钲报更数。
第五层木阁装置有三十八个木人,木人位置可以随着节气的变更,报告昏、晓、日出以及几更几筹等详细情况。
五层木阁里的木人能够表演出这些精彩、准确的报时动作,是靠一套复杂的机械装置“昼夜轮机”带动的。而整个机械轮系的运转依靠水的恒定流量,推动水轮做间歇运动,带动仪器转动,因而命名为“水运仪象台”。
每层木阁内都有相应的机轮或轮辋,上挂抱牌木人;或用拨牙拨动门口木人手臂敲打乐器。这些机轮都装在一根机轮轴上。机轮轴有传动机构和天柱相连。天柱是贯通全台上中下三隔的传动轴。天柱下有个下轮,与枢轮轴伸出的地毂相结合。当作为原动轮的枢轮转动时就经过地毂传动,使天柱旋转起来,由此带动全仪。
3.动力机构
在下隔的中央部分设有一个直径达3米多的枢轮。枢轮上有72条木辐,挟持着36个水斗和勾状铁拨子。枢轮顶部和边上附设一组杠杆装置,它们相当于钟表中的擒纵器。在枢轮东面装有一组两级漏壶。壶水注入水斗,斗满时,枢轮即往下转动。但因擒纵器的控制,使它只能转过一个斗。这样就把变速运动变为等间歇运动,使整个仪器运转均匀。枢轮下有退水壶。在枢轮转动中各斗的水又陆续回到退水壶里。另用一套打水装置,由打水人搬转水车,把水打回到上面的一个受水槽中,再由槽中流入下面的漏壶中去。因此,水可以循环使用。打水装置和打水人则安置在下隔的北部。整个机械轮系的运转依靠水的恒定流量,推动水轮做间歇运动,带动仪器转动,因而命名为“水运仪象台”。
4.浑象密室
浑象一半装在地柜里面,一半露出柜面。浑象中间的赤道带上装有齿牙。机轮轴的天轮和它相接,以带动浑象和天穹一起旋转。
5.浑仪板屋
浑仪结构和唐、宋浑仪类似,只是在中间一重三辰仪里加一个在赤道方向的天运环,环有齿牙,和天柱的上轮相接,由天柱通过天运环带动三辰仪一起转动。这是后世转仪钟的一个雏形。浑仪置于板屋内,屋顶板可自由摘除,是近代望远镜室活动屋顶的先驱。
《新仪象法要》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2811dyqskycixvzizuxs.jpg苏颂巨作《新仪象法要》
苏颂为水运仪象台所作的设计说明书。成书于宋神宗绍圣初年,约当公元1094~1096年间。据《宋史?艺文志》等记载,本书又曾名《绍圣仪象法要》、《仪象法纂》等。今通行各本都源出南宋乾道壬辰(公元1172年)施元之刻本,共三卷。施元之曾据当时所见的各本进行过校补。书中所谓“一本”、“别本”就是施元之补入的。通行本中以《守山阁丛书》刊本为善。
书首有苏颂《进仪象状》一篇,报告造水运仪象台的缘起、经过和它与前代类似仪器相比的特点等。正文以图为主,介绍水运仪象台总体和各部结构。各图附有文字说明。卷上介绍浑仪,有图十七种。卷中介绍浑象。除五种结构图外,另有星图二种五幅,四时昏晓中星图九种。卷下则为水运仪象台总体、台内各原动及传动机械、报时机构等,共图二十三种,附别本作法图四种。
其中还有唯一的一段不带图的文字:“仪象运水法”,讲述利用水力带动整个仪象台运转的过程。总计全书共有图六十种。这些结构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机械图纸。它采用透视和示意的画法,并标注名称来描绘机件。通过复原研究,证明这些图的一点一线都有根据,与书中所记尺寸数字准确相符。
本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力运转天文仪器专著。它反映了中国十一世纪的天文学和机械制造技术水平。通过研究,人们得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水运仪象传统,从此还得知近代机械钟表的关键性部件──锚状擒纵器是中国发明的。
原件与复原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2811qsyxkqqmggrfkblc.jpg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原件在靖康之祸(1127年)时,金兵将水运仪象台掠往燕京(北京)置于司天台,在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因不便运输被丢弃,而南宋时苏携保存的手稿因无人理解其中方法而无人能仿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刘仙洲于1953年─1954年发表《中国在原动力方面的发明》、《中国在传动机件方面的发明》两篇关于对此仪动力研究的论文,另外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对此仪的动力也有研究,在1956年於《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中国考古学家王振铎于1958年最先复原水运仪象台模型,除发表《揭开了中国“天文钟”的秘密》论文并绘制复原详图存世。该复原原件存放於中国历史博物馆;近年主要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复原并送至各地科技馆或天文馆收藏。
历史意义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2811o4149yf44p1j1pyy.jpg发明者苏颂
苏颂是中国宋代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公元1020年诞生于泉州南安(今福建省南安县),后迁居丹阳(今江苏省镇江)。22岁时与王安石是同榜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初任宿州(今安徽省宿县)观察推官、江宁知县、南京留守推官等地方官。1053年,苏颂奉调到京城开封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这虽不是什么重要官职,只是负责编定书籍,但对苏颂来说却是如鱼得水,在这里他有机会博览皇家的各种藏书,在任职的九年里,苏颂每天背诵一段书,回家后默写下来,从不间断,积沙成塔,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宋哲宗登位后,他先任刑部尚书,后任吏部尚书,晚年官至宰相,虽然官居显位,但政绩平平,作为政治家的苏颂远不如作为天文学家的苏颂,特别是他研制的水运仪象台使他的名字载入了世界科技的史册。
公元1086年,苏颂奉命检验当时太史局使用的各种浑仪,想到应有表演天象的仪器和浑仪配合使用,于是他罗致人才进行这项研究工作,并向皇帝推荐精通数学和天文学的韩公廉共同研制。在他的策划下,韩公廉写出《九章钩股测验浑天书》,制成大、小木样。后由苏颂和韩公廉请了一批能工巧匠精心打造。这是一座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组合在一起的高台建筑,高约13米,底宽约7米,共分三层,仪器由水力推动运转。这座集天文观测、天象表演和报时三种功能为一体的天文台就是苏颂继承和发展了汉唐以来天文学成果,发明创造的水运仪象台,在这一工作中韩公廉的贡献也是不可低估的。
水运仪象台代表了中国11世纪末天文仪器的最高水平。它具有三项令世界瞩目的发明,首先它的屋顶被设计成可开闭的,是现代天文台活动圆顶的雏型,其次,它的浑象能一昼夜自动旋转一周是现代天文跟踪机械转移钟的先驱;此外,它的报时装置能在一组复杂的齿轮系统的带动下自动报时,报时系统里的锚状擒纵器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大约在1094年,苏颂编撰了《新仪象法要》一书,详细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和建造情况,并把水运仪象台的总体和各部件绘图加以说明。
苏颂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星宿在太空中的出没,又提出设计一种人能进入到浑天象内部来观察的仪器——假天仪,苏颂仍请韩公廉和自己一起设计。用竹木制成的假天仪从外面看就像一盏纸糊的特大号灯笼。“灯笼”面上按照天上星座的位置开孔,人进到里面可以看到点点光亮,仿佛看到夜空中繁星点点。扳动枢轴,“灯笼”便可转动起来,体现天体的东升西落。这和今天天文馆里演示人造星空的天象仪的原理是一样的。世界上第一架天象仪和第一座天文馆是1923年诞生的,在此800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研制出天象仪的雏型,这说明中国人确实具有超人的聪明才智。然而,正像我国当代著名天文学史专家席泽宗先生所说的,“我们今天谈论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方面的辉煌成就,并不是用祖先的成绩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而是要把往昔的光荣,作为今日的激励,鼓舞我们去攀登新的高峰。”
相关词条
诺日朗瀑布、东京地铁、华沙电台广播塔、汀九桥、密佑高架桥、西伯利亚铁路、香港国际机场、加拿大国家电视塔、东大寺、胡夫金字塔
相关链接
【1】:http://www.hongen.com/art/twdg/gtwyq/tg0012.htm
【2】:http://samuel.lamost.org/basic/dict/baike/twdbk28298.html
【3】:http://www.huaxiatech.com/html/astronomy.html
【4】:http://www.skylook.org/info/info/info_407.html